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并可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本病潜伏期为14~25天。前驱期多很短暂,表现为倦怠、纳少、肌肉酸痛、结膜充血、咽痛等症。本病起病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纳呆等症,渐见腮部肿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轻度压痛,表面有热感,以两侧肿大为多见,也有只肿一侧者,还有始终腮腺肿胀者。肿胀于1~3天达最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腮腺肿胀时,颌下腺和舌下腺亦多受累,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呈水肿,有时还可伴有胸骨前水肿,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膜上)早期可有红肿。本病可有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耳聋、胰腺炎、肾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等并发症。
腮腺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血液、尿液、脑脊液中,在集体儿童机构或人群集密处易形成流行。一般流行为7~8年一周期,也可有散发。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发热、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难。不典型病例,可参照实验检查予以确诊。血清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早期有轻度或中度增高,尿淀粉酶亦增高。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亦有一定诊断价值。早期病人的唾液、血、脑脊液、尿等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现代医学对本病除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外,尚少特殊疗法。
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虾蟆瘟”、“搭腮肿”等,俗称“大嘴巴”、“猪头风”等,认为本病由外感风温时毒,内有积热蕴结所致。风热毒邪壅阻少阳经络,胆胃积热上攻,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凝聚成肿。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相表里,若循肝脉下行则可致睾丸肿痛;若火毒炽盛、热极生风,或犯手足厥阴,即可致昏迷,痉厥等变证。本病可分为风热轻症与风热重症。轻症发热恶寒较轻,仅腮部肿痛;重症则壮热烦躁,头痛剧烈,腮肿坚痛,咽部红肿疼痛。本病变证有热感动风,邪入心包,邪窜肝脉等。本病一般多以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为主治疗,疗效可靠。(赵章忠)
1.蚯蚓白糖方
来源:
贵州省贵阳市窄口滩工人医院。
功能:
清热,祛风,通络。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活蚯蚓与等量白糖搅拌,约半小时后,得出似蜂蜜状的浸出液,过滤后备用。或加入2~3倍凡士林,加热调合成软膏,外敷,1日6次或更多次。
疗效:
治疗12例,全部均在1~3天热退(平均1.16天),1~7天局部肿胀消失。
按语:
蚯蚓有清热之功,通络之力,《日华子本草》就有治“天行热疾”之记载。近代研究,所含蚯蚓解热碱有使散热增加从而达到解热作用,其消肿原因尚有待研究。
2.黄氏解毒汤
来源:
黄英儒
功能:
清热解毒,消风退肿。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连翘、银花、防风、黄芩、甘草、荆芥、淡竹叶、夏枯草、大青叶各10克,为4~8岁小儿1日量,8岁以上,每味加3克,水煎2次,分3次内服。
疗效:
治疗204例,全部治愈,无1例发现并发症。其中1天治愈73例,占35.78%;2天治愈119例,占58.33%;3天治愈11例;占5.39%,4天治愈1例,占0.49%。
按语:
本方用银花、连翘、黄芩、大青叶清热解毒;荆芥、防风袪风;夏枯草消肿;竹叶轻清;甘草解毒。对于腮腺炎初起证属风热上壅者为最宜。
3.荆防十四方
来源:
江西省上饶铁路医院中医科许清泉。
功能: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小儿腮腺炎。
组成:
荆芥6克、防风6克、黄芩6克、马勃6克、板蓝根12克、野菊花6克、羌活6克、僵蚕4.5克、蝉衣6克、牛蒡6克、黄连6克、大黄6克、连翘6克、银花6克,水煎服。
加减:
局部肿胀明显者,同时外敷三黄消炎膏(黄连、黄柏、大黄、白芷各等分,研成细末,以凡士林调制成软膏)。
疗效:
临床观察30例,均在3~4天内痊愈,最快1剂即愈,平均服药3剂。合并扁桃腺炎也同时治愈。未发现其它并发症。
按语:
本方用荆芥、防风、羌活辛温祛风之品以疏风散邪;蝉衣、僵蚕、连翘、牛蒡轻散上集风热;黄芩、黄连、大黄泻火解毒;马勃、板蓝根、银花、野菊花清解咽喉热毒。是方较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之力丝毫不逊,而疏风散邪之功大为增强,对痄腮初起尤为适宜。
4.池氏腮腺炎方
来源:
北京市池百中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小儿腮腺红肿,发热,咽痛等症。
组成:
黄芩6克、黄连4.5克、银花12克、连翘9克、板蓝根6克、牛蒡子3克、马勃3克、薄荷3克、桔梗3克、蒲公英9克、山豆根6克、粉草3克、僵蚕4.5克、大黄4.5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55例,其中1~15岁小儿129例,3例并发脑炎,经用本方后全部获效,一般服2剂即热退、肿消;有并发症者,最长也只需服13剂而愈。
按语:
本方用牛蒡、连翘、薄荷、僵蚕轻散上焦风热;黄芩、黄连、大黄、银花清热解毒;板蓝根、马勃、牛蒡子、桔梗、山豆根、粉草、蒲公英清利咽喉。药无虚设,故其效显著。不仅单纯性腮腺炎能很快消除,对有并发症者,亦能取得满意疗效。
5.蛇蜕炒蛋方
来源:
甘肃省兰州铁路中心医院程彦。
功能:
祛风,解毒,消肿。
主治:
小儿腮腺炎腮腺肿痛。
组成:
蛇蜕6克、鸡蛋2个,将蛇蜕用清水浮去尘垢,切碎,加2个鸡蛋搅拌后,用油煎炒熟(可酌加盐),1次服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蛇蜕用量加倍,鸡蛋不增加。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患儿,可将上方作多次分服,其效果不太理想。
疗效:
治疗90例,其中单侧腮腺肿大者63例,两侧肿大者27例,均获满意疗效。为对照疗效,将另外13例患者采用了六神丸、抗菌素、外敷综合治疗。结果本方组81%病例于2日内腮腺肿消,而对照组90%病例于9~12日才腮腺肿消。90例中只有5例服用2剂,其余均只服用1剂,均未发生脑炎、睾丸炎等并发症。
按语:
蛇蜕有祛风、定惊、消肿、杀虫之功,《本经》言其能主寒热,《别录》述其可治恶疮,《千金方》、《圣济总录》皆有疗肿之记载,可见是方用以治腮腺炎确有依据。炒蛋服法便于患儿接受服用,是一种借助食疗之好办法。也有用蛇蜕蛋饼治疗颈痈者,与本方意略同。
6.田螺磨醋浆
来源:
广西中医药研究所
功能: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
主治:
腮腺炎。
组成:
田螺与适量醋共磨至稀糊状浆汁,涂布患处,干了再涂,日3~5次以上,直至痊愈。
加减:
热毒太盛者,加内服清热解毒方:玄参18克、桔梗6克、连翘9克、牛蒡子9克、大青叶或板蓝根9~12克、甘草4.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有寒战者多加升麻、荆芥各6克;热毒炽盛,唇舌朱红,苔黄,或出现惊厥症状者,加黄芩9克、川连4.5克;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30克;呕吐者加竹茹4.5克;并发睾丸炎者加川楝子9克。
疗效:
治疗140例,治愈138例。140例中轻型49例,中型71例,重型20例。轻型治愈时间为1~5天,平均2天;中型1~11天,平均3.7天;重型5~14天,平均5.1天。13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3.3天。一般轻型中型只需涂用田螺,重型适当加用内服药。
按语:
田螺为甘咸寒之品,有清热解毒、软坚消肿之功。《普济方》有用田螺1个,以上好冰片2片放在螺内,化为水点疮上,治一切疖肿的方法。本方用醋磨以治腮腺肿痛,理亦近似。但对症重毒深者恐力所不及,当按辨证加减之法加用内服药方妥。
7.张氏腮腺炎方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荣显。
功能: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银花20克、连翘12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尾连10克、黄芩10克、薄荷5克、生石膏15克、夏枯草10克、玄参10克、僵蚕5克、蚤休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
热盛加栀子10克、胆草5克;淋巴肿大加花粉10克、赤芍10克、公英10克、川楝子10克;肿而坚硬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土贝母5克;恶心呕吐加陈皮6克、竹茹10克、藿香10克;易感风寒加荆芥5克、苏叶10克、淡豆豉10克;低热加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便干加熟军6克;咽痛加锦灯笼6克、桔梗6克、豆根6克;睾丸肿痛,坚久不消加茴香桔核丸3克,日3次;抽搐加全蝎3克、蝉衣6克、钩藤10克;肿痛明显加用金黄膏外敷,日2次;不退高烧,加绿雪或小儿牛黄散、救急散等。
疗效:
应用900例,全部治愈。双侧腮腺肿大者409例,单侧肿者491例,治疗1~3天痊愈者536例,4~7天259例,8天以上105例。
按语: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风清热;板蓝根散结消肿;黄芩、黄连清心肺郁热;玄参、枯草清热散结;生石膏解肌清热;大青叶解毒凉血;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僵蚕息风散结。配伍考虑全面,再加详细加减变方,确能应付各种流行性腮腺炎。
8.蓍草片
来源:
江西省德兴县卫生局汪长生。
功能:
退热,消肿,止痛。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蓍草,用活性炭吸附提取法提制片剂,每片含生药5.2克。2~6岁每次服1~2.5片,7~11岁服3~4片,日服4次,3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41例,显效25例,占61%;好转14例,占34.1%;无效2例,占4.9%。总有效率95.1%。平均体温消退时间为1.29天。
按语:
蓍草系菊科植物,近年来临床指导治疗急性阑尾炎、扁桃体炎、肾炎、盆腔炎有较好疗效。用蓍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其退热、消肿、止痛作用迅速,有服用方便、治愈快等优点。
9.双黄散
来源:
四川省雅安县合江卫生院文远荣。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除痛。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黄连10克、大黄10克、吴茱萸10克、胆南星7克,共碾成细末,用冷水调敷患者双足心(翌晨去掉),连敷3晚。
疗效:
治疗200多例,一般均敷2~3日即愈。
按语:
黄连、大黄为清热解毒之品,吴萸、南星有消肿止痛之效,四味外敷,疗效亦不凡,既可减少服药之苦,又能取得速见之功。
10.白花败酱草汤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白花败酱草,水煎服。1~3岁15~20克,4~15岁20~40克,16岁以上40~60克。
疗效:
应用50例腮腺炎,全部治愈。服药1剂痊愈者44例,服药2剂痊愈者4例,服药3剂全部病例皆愈。
按语:
白花败酱草为清热解毒之品,可治肠痈等疾。用治本病亦有良效,且方简价廉。
11.荆板解毒汤
来源: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刘大发。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板蓝根12~20克、连翘6~12克、黄芩6~12克、荆芥3~6克、薄荷3~6克、牛蒡子6~12克、蒲公英12~20克、玄参9~15克,水煎服。
加减:
重症者另敷万应膏(当归、白芷、川芎、生地、桔梗、板蓝根、银花、麻油、广丹组成)。
疗效: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0例,其病程为7~12天,皆愈。第1天即痊愈12例。用银黄注射液每日2~3毫升、青黛散调敷患处作对照,对照组第1天仅愈6例,本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按语:
本方据现代研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吞噬,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之作用。
12.痄腮方
来源:
杨增昌
功能:
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凉血生津。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银花9克、连翘9克、板蓝根9克、玄参9克、蒲公英15克、僵蚕6克、升麻3克、柴胡4.5克、甘草3克,轻者日1剂,重者日2剂,水煎2次,分2~4次服。
加减:
表热盛加薄荷;里热重者加黄连、黄芩,大青叶;肿甚者加夏枯草、青黛、马勃;有痰加川贝、桔红。若同时外用生大黄、青黛各等分,用蛋清或米醋调敷患处,日换1~3次,其效更佳。
疗效:
本方治疗79例,服药3天痊愈者66例,服药4~6天痊愈者13例。
按语:
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升麻解毒;僵蚕化痰软坚;银翘、板蓝根清热;玄参、蒲公英、甘草生津,组方较为精练,可供临床效仿。
13.腮腺炎膏
来源:
内蒙古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曹立钢
功能:
活血散瘀,解毒消肿。
主治: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穿山甲、乳香、没药、赤芍、连翘、栀子、生大黄、大青叶、板蓝根各等量,五灵脂为各药量的5倍。上药研成细末,用炼好的蜂蜜调成膏状。药膏冷却后摊在纱布上,摊药范围略大于腮肿范围,敷于腮肿部位,每30~36小时换1次药。
加减:
有高热者,可配牛蒡子、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赤芍、夏枯草、重楼、生石膏,浓煎频服,1日1剂,剂量视年龄酌情选择。
疗效:
治疗315例,敷药1次治愈者53例,2次治愈者223例,3次治愈者39例。
按语:
本方据血气邪毒瘀结之理论,用活血散瘀解毒之法,乳香、没药、穿山甲通经达络,消肿定痛;赤芍凉血活血,消肿散结;大黄、栀子、连翘、夏枯草散瘀软坚消肿;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重用五灵脂加强活血散瘀之功。诸药外敷亦能使壅滞于经脉之气血得通畅,热毒得以解除,可免苦寒药碍胃之副作用。
14.白降丹膏
来源:
贵州省顺安县中医院外科高平。
功能:
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以黑膏药为赋形剂,摊于4×4厘米甲纸上,用时将膏药于酒精灯上烤化,用火柴尖点白降丹粉末于黑膏药中心,使膏药中心微见白色即可,不可过量,将上了白降丹之黑膏药贴于腮腺部位。
加减:
温毒初起,可兼服银翘加板蓝根;温毒蕴结,高热烦躁,可加服普济消毒饮加夏枯草、花粉、北沙参;阴伤正损,可加服小柴胡汤去生姜加花粉、北沙参、玄参、昆布、夏枯草;寒冷致气血凝滞,颌下出现硬结肿块者,加服舒肝溃坚汤。
疗效:
治疗264例,温毒初起者108例,均在2~5天内治愈;毒蕴结型86例,均在4~8天内治愈;阴伤正损型65例,均在6~10天内治愈;寒凉致结型5例,均在15~27天内治愈。
按语:
本方原为该院老中医李久该先生数十年之验方,疗效卓著,以后该院继续用其治法亦皆有效。白降丹为化腐去毒之剂,用治本病并不多见,而大量实例证明其确有一定消肿定痛之作用。但此药应掌握分量,不宜敷之过多,以免造成不必要之溃烂。
15.六味消毒饮
来源: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郑则敏。
功能:
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主治:
流行性急性腮腺炎。
组成:
板蓝根15克、忍冬藤15克、夏枯草10克、白僵蚕10克、京赤芍10克、净连翘10克,水煎服。
加减:
发热加牛蒡子、大青叶;口渴加天花粉、鲜芦根;伴扁桃腺炎加白桔梗、轻马勃、粉甘草;胃脘不舒或纳减加川朴花、生麦芽;大便干结加全瓜蒌、大黄;合并睾丸炎用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桔核;外治可加用金黄散。
疗效:
治疗50例,均获痊愈,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并发症,最少服2剂,最多服5剂,平均3剂。
按语:
板蓝根、净连翘清热解毒;忍冬藤通络;赤芍凉血活血;夏枯草、白僵蚕软坚散结,故是方对热毒蕴结之痄腮具有较好疗效。若能结合辨证加减,则疗效更为理想。
16.枯草黄芩汤
来源:
贵州省贵阳瓷厂职工医院王永新。
功能:
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主治:
流行性腮腺炎。
组成:
夏枯草12克、黄芩10克、板蓝根10克、元参10克、马勃10克、连翘10克、僵蚕6克、柴胡6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发热甚者加银花、蒲公英各10克;便秘者加大黄6克。另用赤小豆、连翘、生大黄、赤芍各10克、青黛6克、鲜蒲公英30克,共捣如泥,加陈醋调敷患处。
疗效:
治疗78例,全部治愈。除1例较重,服药2剂,敷药2次外,其余均服1剂,敷药3天治愈。疗程最长6天,最短3天,平均4天半。
按语:
本方药味精而疗效甚著。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