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穴名及出处

穴名:大杼Dà zhù(BL11)

出处:《黄帝明堂经》

大杼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俯伏,在第1胸椎棘突下陶道穴旁1.5寸处取之。

大杼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

适应症

主治:胸背部病症。常用于咳嗽,发热,颈项强痛,肩背痛。

大杼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操作

斜刺0.5-0.7寸,不宜直刺过深,以免损伤壁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

阐释

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杼篦,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歧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称为“大杼”。考风府傍近诸穴,其治多关于风。

按:针灸穴位命名,当在《内经》成书以前。故有疑《内经》之书出自战国杂家之手,追述轩歧之遗事耳。

大杼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附:临床应用举例

1.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咽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取之于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灵枢·刺节真邪》)

2.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灵枢·癫狂》)

3.小儿斑疮入眼,灸大杼二穴各一壮,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麦。(《太平圣惠方·明堂》)

4.治伤寒胸中热不已,泻足太阳经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针入五分。(《针经摘英集》)

5.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肘后歌》)

6.牙痛针刺大杼穴治疗。[中医外治杂志,1995(2):16]

7.风湿性膝关节炎独取大杼治疗。[中国针灸,1998(3),181]

条目信息
1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2
本条ID:1306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