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嗰炎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慢性咽部炎症,常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如咽淋巴样组织的增生等。慢性咽炎为耳鼻喉科中的常见病。临床表现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痒惑、吞咽微痛感等,主要由于分泌物附着或肥大的淋巴滤泡影响所致。由于咽部分泌物增多、稠厚的刺激,常引起频繁的咳嗽,晨起较剧。咽部异物堵塞感有的较著,随吞咽动作而上下,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此外,有时会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便秘、溏泻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因屡发急性咽炎转为慢性,慢性扁桃体炎及牙病也可引起。患有鼻中隔偏曲被迫长期张口呼吸者,亦可诱发此病。病变主要为咽部粘膜层慢性充血,小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后粘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粘液腺内的炎性渗出物被封闭其中,在淋巴颗粒的顶部形成囊状白点,若破溃外溢,即见黄白色渗出物。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咽部不适,咽部稠厚分泌物的刺激,引起剧烈咳嗽,且易恶心。咽部检查粘膜呈水肿样肿胀,斑点状或片状慢性充血,有时可见小静脉曲张。咽后壁上常附有薄层粘液或含气泡的粘液块。悬壅垂可增粗,如蚯蚓状下垂,与舌根接触。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局部封闭疗法和含漱治疗。也可用化学药品或电烙法,烧灼肥大的淋巴滤泡,直至灼完为止,但不灼伤淋巴滤泡周围的粘膜。
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反复发作,正气难复,阴液暗耗,虚火上炎,熏灼咽部,以致本病遂生,久久不愈;或冷热失宜,屡受风邪,肺阴受伤,阴虚肺燥,上灼咽喉而为本病:或饮食失调,过食膏梁厚味、辛辣之品,而使胃腑积热,上蒸咽
喉而导致本病,中医辨证分阴虚型与阳虚型,属阴虚喉痹,治宜滋阴、清热、利咽为主;属阳虚喉痹,治宜温肾扶阳、引火归元为主。(周慈发)
1.清咽甘露丸
来源:
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薛春元
功能: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主治:
慢性咽炎。
组成:
生地100克、熟地50克、赤芍75克、白芍75克、天冬100克、麦冬75克、黄芩100克、玄参100克、枇杷叶100克、石斛75克、当归100克、生甘草25克,研为细面,成蜜丸,丸重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1个月为1疗程。
疗效:
应用124例,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检查基本正常)23例,占18.5%’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检查明显好转)64例,占52%;好转(自觉症状和检查均减轻)31例占25%;无效(自觉症状及检查均无变化)6例,占4.8%。
按语:
阴虚喉痹的病因多由反复发作风热喉痹,风热留恋,迁延日久,正气难复,致阴液暗耗,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或平素肝肾、体质素亏,复加刺激性食物,耗损阴液,造成阴虚喉痹;或肺肾气虚,水火不济,以致水竭于下,不能制火,虚火上炎发为本病。本方中生地、赤芍凉血祛瘀,清热利咽;熟地、白芍、当归养阴补血;天冬、麦冬、石斛润肺生津,利咽;黄芩、玄参、生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枇杷叶清肺化痰。本方药理作用与其养阴清热,抗病毒,抑制细菌生长,防止急性发作以及活血,扩张血管,促进慢性炎症吸收有关。
2.养阴利咽汤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张赞臣
功能:
养阴利咽,生津。
主治:
咽部异物梗阻感,咽干,咽痛和声音嘶哑,肺热阴亏,头晕目眩,咽底壁结节色红而高突者。
组成:
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北沙参各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水煎服。
加减:
喉头无痰而音哑者加玉蝴蝶、凤凰衣、藏青果以润肺开音;头晕目眩者加橹豆衣、钩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阴;两目红丝缭绕者加粉丹皮、杭菊花以凉肝明目,失眠者加炙远志、淮小麦、合欢花、忘忧草以养心安神’胸闷者加广郁金、炒枳壳、野蔷薇花以理气解郁宽胸;痰粘喉头者加川贝粉、地枯萝、广枯白以清化痰热;纳少,腹痛者加广木香、土炒白术、台乌药、采芸曲以理气悦脾和中;大便干结者选加瓜蒌仁、制首乌、桑椹子以滋阴润肠通便。
疗效:
应用37例,1个半月至2个月为1个疗程。以经1个月疗程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为显效,共11例;症状和体征好转者为有效,共18例;症状和体征改善不稳定或无改善者为无效,共8例。总有效率为78%。
按语:
慢性咽炎多由于急性喉症治疗不彻底,迁延日久演变而成,往往缠绵日久,不易治愈。而用本方治疗,见效尚属迅速。方中南北沙参、天花粉、百合养阴生津,清热利咽,润肺化痰;大白芍滋阴利咽;桔梗、射干、生甘草消肿,除咽热,宣肺化痰。经上方治疗,咽痛消失,平均10天左右,但咽底壁结节的消失则见效最慢,有的迁延半载左右,其中与患者兼有其他慢性病有关。
3.开瘖煎
来源:
湖南中医学院温民清
功能:
养阴清肺,豁痰开瘖。
主治:
喉痒咳嗽,咽部干燥,咽喉壁滤泡增生,伴低热,口渴欲饮,声嘶懒言。
组成:
玄参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僵蚕10克、诃子10克、泽泻10克、枳壳10克、桔核6克、桔络6克、地龙6克、贝母6克、蝉蜕12克、蜂乳3~5毫升(冲服)水煎服。
加减:
喉痹咳嗽重者选加蜜麻绒4~6克、杏仁10克、白前10克;若声带充血水肿为甚者酌加胖大海6~10克、车前子10克、郁金10克、金果榄10克;若声带呈增生肥厚或呈息肉、结节性改变者选加牡蛎10克、昆布10克、炮甲3~5克、皂荚4~6克、三棱6克、葶苈子6~10克;若并发鼻咽部干燥性改变者加知母10克、花粉10克。
疗效:
应用84例,痊愈(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喉镜下声带色泽、形态及功能均恢复正常者)44例,占52.4%;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镜检查病灶未完全消除,且少有反复者)22例,占26.2%;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但病灶仍存在,且时有反复者)16例,占19%;无效(症状无改善)2例.占2.4%。总有效率97.6%。
按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于肺肾阴虚,肺失清肃之令,加之发声不当,或说唱过劳致使伤气动火,以致虚火上炎,消灼津液,熬而成痰,从而痰火壅滞声门为总的病理基础。本方取玄参、二冬为滋阴补肺之要药;地龙、桔核、桔络、贝母、僵蚕、枳壳活血通络,化痰散结;诃子配地龙敛肺消肿;加蜂乳,可助滋阴补肺之力,又可增进食欲,寓有补土生金、土旺金实之意,从而促使尽早康复。
4.清咽化瘀汤
来源:
陕西省凤翔县中医院甘聚珊
功能: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咽消肿。
主治:
咽部不适,微痛,干痒,异物感及阻塞感,以及咳嗽,干呕,咯痰。
组成:
全瓜蒌24克、海浮石12克、苏子10克、大黄10克、桃仁10克、桔梗10克、败酱草30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小儿酌情减量。
加减:
咽干、日渴者加沙参、麦冬、玄参、石斛;咽部疼痛红肿显著者加银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异物感明显者加旋复花、代赭石、苏叶、半夏、厚朴。
疗效:
应用60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咽部充血消退,滤泡消除或明显减少,粘膜萎缩有明显修复)30例,好转(自觉症状消失,咽部充血减轻,滤泡减少)24例,无效(服药6剂后,自觉症状及咽部检查无明显改变者)6例。
按语:
本病多由七情、六淫等不良刺激致邪毒结聚,气滞血瘀,损伤脏腑所致。故在治疗时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驱邪为主。本方用全瓜蒌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以通利咽喉;海浮石开胸利咽喉;蝉蜕清热利咽,宣通肺气;苏子祛除痰涎;桔梗利咽宣肺;大黄清降实火热毒,破瘀消肿;败酱草清热解毒;桃仁活血化瘀;甘草清热利咽,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使咽部毒清瘀散肿消,肺气通畅。此方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兼证进行灵活加减。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进一步证明本方中大部分药物有抗菌、抗病毒及消炎止痛的作用,所以治疗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5.荆芥防风汤
来源:
河南省巩县人民医院翟书庆
功能:
疏风清热,降逆化痰。
主治:
咽部似有物阻,频频咯痰不利,吞咽食物梗噎不舒,咽痛干燥,咳嗽,口渴欲饮。
组成:
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僵蚕10克、薄荷10克(后下)、桔梗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小儿酌情减量。
加减:
若咽峡淡红不燥,体倦乏力者加羌活、独活、苏叶、升麻;若咽部充血红肿甚至有糜烂、脓点,加山豆根、银花、牛蒡子、青黛;若咽部干燥,色红如猪肝,局部隆起,加黄柏、黄芩、玄参生地、麦冬;若兼胸胁满闷,嗳气不舒,咽颊痰涎粘,加法半夏、陈皮、竹茹、旋复花。
疗效:
应用150例,痊愈(咽峡检查正常,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93例,显效(症状消失,咽峡部色红,仍有少量粘液咯出)31例,好转(症状减轻)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3%。所有病例服药时间均未超过2个月。
按语:
慢性咽炎由素有肺胃积热,复受外邪,引动内热上升,风热相搏,灼津伤阴而成本病。若反复发作,正气难复,阴液暗耗,虚火上炎,熏灼咽部,本病遂生,久久不愈。本方中荆芥、防风、薄荷性味芳香,表药行上,可领药直达病所,散风解毒;僵蚕舒络解痉;甘草、桔梗达肺祛痰,利咽止痛。
6.青连冲剂
来源:
顾丽水等
功能:
补肾滋阴,清热利咽。
主治:
咽部异物感、发痒、灼热,口干微痛,单纯性咽部炎症。
组成:
女贞子12克、墨旱连12克、大青叶15克、玄参12克、延胡索6克、木蝴蝶3克,制成冲剂,组成每包30克。服法每日2次,每次1包。7天为1疗程,最长不超过2个疗程。
疗效:
应用122例,显效(症状全部缓解,化验及物理检查指标恢复正常)41例,占33.6%;有效(两个以上症状缓解,化验及物理指标下降)54例,占44.3%;无效(症状无改变)27例,占22.1%。总有效率77.9%。
按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阴虚火旺所致,般分为肺阴虚及肾阴虚两类。本方用女贞子、旱莲草为主补肾滋阴,配上肺肾二经的玄参,共奏养阴降火之功,对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咽喉红肿有良好的作用,并可清除余热,祛邪生津;大青叶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和玄参相配,功效益彰;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不论是血滞抑或气积,皆能通达畅行,对于闭而不通之喉痹,甚为相宜;木蝴蝶为润肺开音之药,对于咽喉燥痒、灼热等症有独到功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