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血型的免疫性疾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其次为Rh血型不合。本病发病的机理是由于胎儿从父方遗传而获得的显性抗原恰为母方所缺少。妊娠、分娩时此抗原由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红血球凝集,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症。其临床表现:轻型者,出生1~2天后出现贫血、黄疸、嗜睡等;重型者,可致流产、死胎或早产,或出生时即有贫血、全身水肿、肝脾肿大、肌张力松弛、黄疸与日俱增,甚至引起新生儿黄疸而致死,如幸免于死者,可遗留发育不全、运动功能失调及听力障碍等后遗症。临床诊断依据:既往有不明原因之多次流产、死胎或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等,应考虑母儿血型不合可能,需进一步做血型及血清特异抗体检查以确诊。ABO血型不合者,母血常为O型,而父及胎儿血为A型、B型或AB型,IgG抗A(或抗)b抗体阳性。Rh血型不合者,母血常为Rh阴性,父及胎儿血为Rh阳性,IgG抗D抗体阳性。羊水穿刺胆红素>0.2mg/dl,新生儿脐红血红蛋白<14g/dl,网织红细胞>6%,有核红细胞>2~5%,脐血胆红素>3mg/dl,均提示新生儿溶血症发生。
处理原则:孕期定期做抗体效价、B超、胎监等检查,必要时及早引产(妊娠33周后新生儿有一定存活力)。新生儿的脐血需做上述血检查,了解新生儿溶血程度。在整个孕期的孕妇和产后的新生儿,可用中西药、蓝光疗法等预防黄疸发生,阻止新生儿溶血继续进展。被确诊为免疫性溶血症的新生儿,如出现严重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在出生后72~96小时血胆红素达20mg/dl,需用换血疗法。国外已能采用宫内经脐带换血法。
本病在中医学中早有记载,属黄疸之“胎黄”或“胎疸”范畴。隋《诸病源候论》中首先描述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以后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指出,“有自生下面身深黄者,此胎黄也”。黄病者轻,疸病者极重,并由于湿热化火,迫邪入营,黄疸加剧,患儿烦闹、惊哭、尖叫、两目上吊、肢紧,甚至正气衰竭,化源欲绝,称之胎起动风或急黄虚脱之症。小儿胎黄以阳黄为主,有辨证分型为湿热胎黄、邪毒胎黄、瘀血胎黄,脾湿胎黄,如病情急转可出现急黄虚脱或动风。治疗原则应以清热化湿、解毒、舒肝利疸退黄为基本法则,佐以活血化瘀,健脾导滞。(归绥琪)
1.益母活血化瘀方
来源:
北京市首都医院妇产科姜梅。
功能:
活血祛瘀,理气。
主治:
本方对母儿血型不合史的孕妇有防治作用。
组成:
益母草500克、当归250克、川芎250克、白芍240克、广木香12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孕17周开始服至分娩。每日1~3次,每次1丸。
疗效:
应用30例母儿血型不合的孕妇,随访结果: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率由76.9%降为26.3%,死亡率由55%降至0,存活率由45%上升为100%。无1例有后遗症。10例抗体测定随访,结果服药后抗体下降者6例,不变者2例,上升者2例。
按语:
由母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症,从中医观点认为,溶血现象乃属瘀血现象之一,故采用活血祛瘀,佐以理气之品。方中益母草有祛瘀生新活血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其有明显的抗A、抗B、抗D抗体的作用,故为本方的主药。川芎有活血通络的作用,走窜力强,是血中气药;当归补血、活血,又可润肠通便;白芍养血敛阴;木香芳香健脾,此五味药皆入肝经,而肝与胆相表里,配伍可以起到祛肝胆之结,化气血之瘀的功能。
2.茵陈汤
来源:
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陈惠美。
功能:
清湿热,消黄疸。
主治:
母儿血型不合之孕妇用以防治新生儿溶血症。
组成:
茵陈15克、黄芩9克、制军3克、甘草1.5克,制成冲剂(以上为1袋量)。每日2~3次,每次1袋。自确诊后服至分娩。
疗效:
应用16例患严重ABO血型不合之孕妇,新生儿全部存活,其中3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天发生高胆红血症,6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此9例均未经治疗,黄疸自行消退。应用10例严重Rh血型不合者,9例新生儿存活,1例死胎。本方对轻至中度新生儿溶血症有一定预防作用,如果在妊娠前对Rh系统抗体高的妇女给服本方,至抗体下降后才开始妊娠,之后续服本方,效果更显著。
3.茵栀黄方
来源:
解放军301医院儿科。
功能:
清热化湿,利疸退黄。
主治:
新生儿溶血症。
组成:
将黄连、黄柏、大黄、茵陈、栀子适量,制成注射液。用法:本方注射液40ml加1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严重者可加量至每日40~80毫升,直至黄疸消退。
疗效:
应用ABO溶血症31例,全部病例有效,4天开始退黄,11~14天完全消退。单用本方与血浆加激素疗效近似。本方无副作用。
4.凉血化瘀汤
来源: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医医院井永强。
功能:
活血祛瘀,清热凉血。
主治:
对有新生儿溶血症史孕妇有防治作用。
组成:
当归10克、丹皮10克、茜草10克、丹参12克、益母草15克、赤芍6克、红花3克、生地12克、青皮10克、茵陈12克、栀子1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孕28周开始隔日1剂,至34周改每日1剂直至分娩。
加减:
气虚加党参、黄芪;浮肿加赤小豆、猪苓、茯苓;阴虚者加北沙参、石斛、茯苓;血压偏高者加草决明、夏枯草。
疗效:
应用5例,获6个活婴(1例双胎),均无新生儿溶血症。
按语:
新生儿溶血症致死胎,类似祖国医学之“子死腹中”,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平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加之孕晚期增大之胎体障碍气机升降,使血液运行受阻发生气滞血瘀或因素体肝肾阴虚,孕后阴血更虚,阴虚内热,煎灼血液,热郁血瘀,均使胎元失养而致胎儿死亡。本方中的丹皮、丹参、赤芍、茜草、益母草、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养阴;茵陈、栀子、蒲公英清热;青皮理气。诸药为伍能使机体气血通调,从而改善了胎宫内的气血运行,使胎元得以充养。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