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因跌、扑、压、轧、扭等外力作用于人体,伤及脉道,血流瘀滞和脉络破损,血溢脉外,瘀血(包括渗液和分解产物等)聚积皮下、筋膜、肌腠之间,而形成肿胀,皮肤瘀紫,疼痛等。
临床上又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瘀阻经络、瘀热蕴毒、瘀湿互滞、脾虚失运、气血亏损、风寒湿困等证型辨证施治。(朱钢)
1.舒活汤
来源:
四川省开县人民医院孙明等。
功能:
舒筋活血,凉血散瘀,行气止痛。
主治:
急性软组织伤。
组成:
柴胡9克、红花9克、赤芍9克、桃仁9克、血竭6克、甘草6克、山甲12克、瓜蒌根12克、大黄15克。水煎服。
加减:
积血不散者加乳香、没药、皂刺;局部红、 肿、热,痛加银花,连翘。
疗效:
本方治疗早期闭合性软组织损伤32例,均取得显著疗效。
按语:
损伤一症,气滞血瘀乃属必然,方中柴胡、赤芍、红花、桃仁、血竭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山甲,花粉、大黄凉血散瘀,通经活络,故治之有效。
2.活血散
来源:
四川省南充绸厂医院贾志清等。
功能:
活血散瘀,温经通络,舒筋止痛。
主治:
软组织扭伤。
组成:
乳香15克、没药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香附15克、炒甲珠15克、自然铜15克、木瓜15克、当归15克、续断15克、桂枝10克、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白芷10克、苏木10克、小茴香10克,细辛6克,研成细末,过筛混匀。用生菜油将上药调匀,以压痛点为中心,局部外敷包扎,用量10~20克,一般以敷盖瘀血面为宜。3天为1疗程,大部分病例6天可获愈。
疗效:
治疗100例软组织扭伤,其中痊愈74例,显效23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7%。
按语:
方中乳香、没药、当归、自然铜活血散瘀;香附、苏木、小茴香理气止痛;羌活、独活、川乌、草乌、白芷、桂枝、细辛温经通络;木瓜、甲珠、续断舒筋活络。
3.新伤方
来源:
四川省军区门诊部孔令刚等。
功能:
活血凉血,化瘀止痛。
主治:
急性软组织损伤。
组成:
乳香300克、莪术300克、川芎300克、没药300克、红花400克、孩儿茶300克、栀子200克,将以上各药置于80度以上温度烘干,碾成细末和匀,每次2~3克,日3次。
疗效:
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40例,其中用药2次痊愈者21人,3次痊愈者13人,4次痊愈者4人,5次痊愈者2人。
按语:
方中乳香、莪术、川芎、没药、红花功擅治跌打损伤;栀子凉血散瘀;孩儿茶生肌止血,诸药合用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4.黄榆散
来源: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院方逢君。
功能:
凉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
软组织扭挫伤。
组成:
大黄,榆树皮,按2∶1比例,研为细末混合,贮瓶备用。根据损伤面积大小,取上药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摊在油纸或纱布块上,敷于患处。对肿胀较大、疼痛剧烈者,可加少许冰片。一般敷药3~5次即可痊愈。
疗效:
治疗6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按语:
扭挫伤一症,猝然发生,气血受阻,积而成瘀,郁而发热,故临床常见患处红、肿、热、痛、中医有“热 者寒之”、“瘀者散之”的理论,故本方用大黄、榆树皮二药凉血散瘀,消肿止痛,则瘀血去而络脉通,热毒消而疼痛止。
5.伤一灵
来源: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医院伤科高祖兴。
功能:
活血逐瘀,温经止痛。
主治:
软组织损伤。
组成:
参三七70克、三棱70克、红花120克、生川草乌各50克、归尾70克、樟脑120克、五加皮50克、木瓜50克、六轴子20克、牛膝50克。将上药物浸于70%酒精6000毫升中备用,使用时将药液涂搽在患处,日2~3次。
疗效:
治疗300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227例,慢性损伤急性发作73例。结果优者117例,良者131例,一般者45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97.7%。
按语:
本方中三七、三棱、红花、归尾活血祛瘀,乃跌打损伤之要药,五加皮,川草乌,六轴子温经祛风,散血脉中之寒湿,樟脑辛散,酒浸外敷可辛散通络,牛膝使诸药至病所。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