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出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不早期诊断,积极抢救,将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发病机理主要在于室壁坚韧,故当室内内容物剧增或室的容积骤减时,室内压力急剧增高,阻断肌肉内的血液循环,发生缺血-水肿恶性循环,直至肌肉坏死。病因很多,但以急性损伤居多。
临床表现分局部与全身两方面:(1)局部:由于本病是局部病症,在严重情况下才影响全身,故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疼痛;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不显著,但患室有严重压痛,并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感觉异常;患室的肌肉的肌力减弱,逐渐消失,轻轻牵拉患室肌肉,可引起剧烈疼痛;远则脉搏和毛细管充盈时间正常。(2)全身。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血球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上述症状都不在早期出现。而在肌肉缺血相当长时间后,已发生肌肉坏死的情况下才出现。
祖国医学认为本综合征与“筋挛”征相类似,如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肝主筋,缺血则筋无以养,遂不能束骨而屈伸自如。又本综合征还有瘀血肿胀、水疱、剧痛或发烧等证。《血证论》说:“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瘀血流住则伤肢肿胀,有水疱及渗出液者,乃血化为水也;气为血之帅,伤肢疼痛,气血不通也。(施杞)
1.攻瘀导滞汤
来源: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李强。
功能:
攻瘀导滞,活血消肿。
主治: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组成:
当归9克、赤芍9克、白芍9克、熟军6克、芒硝6克、厚朴6克、甘草6克、丹参18克、广三七5克、红花5克、苏木12克、泽兰叶12克、枳实7克,水煎服。
加减:
兼有口渴、舌赤、脉弦细有力者加花粉、生地、五味、玄参等养阴生津;兼有气血两虚者酌加黄芪、党参、熟地;兼有夜寐不宁者加鸡血藤、茯神、酸枣仁;兼有胃纳不佳者加山药、砂仁、白术;兼有患肢肿胀透亮、膈下痞塞严重者,加青皮、佛手、木香、陈皮等导气破滞。
疗效:
应用22例,男17例,女5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17岁;受伤时间4小时到4天,随访时间半个月~8个月。结果优者15例,良者5例,可者1例,无效1例。服药1剂~6剂。
按语:
本病多有瘀血蓄于下焦、燥屎内结、气滞不通等特征,应用本方能使陈瘀尽而胃肠清,瘴瘕尽而荣血昌,方中当归、丹参、红花、苏木、泽兰叶、三七、赤芍合用有活血凉血、祛瘀生新之意,对治疗本综合征和促进骨折愈合均有作用。
2.复归汤
来源: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吴念先。
功能: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主治: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组成:
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断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酒大黄10克、钩藤12克、地丁15克、地龙12克、柴胡20克、瓜蒌根12克、穿山甲6克、威灵仙12克、丹参20克、丹皮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陈皮10克、香附12克、伸筋草10克、甘草9克、水煎服。
加减:
病在上肢加桂枝6克;在下肢加牛膝12克;剧痛加元胡6克、血竭5克(研末冲服);超过12小时之后或该症已形成时,重用白芍30克、甘草12克、钩藤15克,减赤芍,配合临床施治。
疗效:
急性期(发生该症不超过12个小时)17例,服药3~6剂治愈;亚急性期(超过12个小时至伤后3天)3例,服药剂量10剂左右,其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较晚期(超过3天以上者)2例,服药剂量15~20剂,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按语:
方中柴胡专入肝胆,达表和里,宣其气道,行其郁结;酒大黄使其性不致直下,随柴胡之出表入里以成其搜剔之功;当归行血中之气,使各归其经;穿山甲出阴入阳,走窜经络迅达伤处,逐络中之瘀,逐水,解热消肿;瘀血之处必有伏阳,故以瓜蒌根清之;凡跌打损伤药中不可缺制乳没,此药极能散血止痛;钩藤通络解痉;桃仁之破瘀,红花之活血,使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