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周围脉管(指中、小动脉及静脉)的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导致血栓形成,血管腔闭塞,肢体缺血损害性的疾病,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北方发病多于南方。受累病变可发生在全身血管,但以下肢为多,容易发生坏疽,简称“脉管炎”。
患肢缺血性损害的程度与动态,可综合两种分类法:
(一)缺血损害程度分期;(1)轻度缺血。患足趾蹠(或手指)冷痛、麻木、苍白、紫绀,休息或遇暖可减轻;活动时出现典型间歇性跛行,即步行较短路程,小腿肌群逐渐较胀痛难忍,停歇一下才松解;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2)中度缺血:肢端缺血冷痛、紫绀、间跛等加重,小腿肌肉萎缩,以至患脚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等营养障碍。(3)重度缺血:患足疼痛剧烈转为持续性的静息痛,足趾或蹠部出现瘀黑癍,坏死或溃疡等。昼夜抱膝抚脚,或垂脚床下,致患肢肿胀不退。
(二)血管炎变周期性缓急分期:(1)急性发作期:近期肢端呈急性缺血,如紫绀、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进行性加重,干性坏死扩大,或局部继发感染形成湿性溃疡的范围,或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均有发展趋势。(2)好转期:静息痛、间跛、皮温改善,坏死分界、溃疡感染消退。(3)缓解稳定期:坏死脱落,伤口愈合,患肢缺血症好转稳定半年以上。(4)少数病例也有转为迁延期,慢性缺血诸症无发展,但经久迁延不愈。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性激素失调及自体免疫性反应有关。吸烟、外伤、潮湿、受冻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临床诊断依据:(1)男性20~40岁,女性罕见;(2)患肢有上述缺血症状;(3)患足抬高出现苍白;(4)足背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少数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史;(6)X线动脉造影及多普勒血管检査,可明确血管病变范围,免疫学检测如免疫复合物增高等,可提示血管炎变有急性动态。
西医治疗,多采用扩张血管、抗凝、溶栓类药物;外科选用腰交感神经切除、大纲膜移植、动脉重建等手术。但有学者评价,目前所用的药物疗法或外科手术,均不能改变本病的进展。故本病复发率与截肢率仍较高。
中医认为本病属“脱症”范畴。病因由虚致邪,因邪致瘀,由瘀变损。虚一邪一瘀一损的关系是以肾虚为主,寒、湿、热诸邪乘虚犯络,闭塞不通,气血失养则足厥,以致肌死筋坏骨脱。中医治疗,有辨病为主的分期治疗:急性期以祛邪为先,好转期以扶正活血为主,稳定期以补肾法巩固疗效;亦有以辨证分型为血瘀型、阴虚型、湿热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等的辨证施治,大多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奚九一)
1.麻附细辛汤
来源:
张振东
功能:
辛温散寒通络,搜剔经络之寒结。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寒凝络痹症。
组成:
制附子60克、细辛6克、麻黄10克,先煮附子,以水1500毫升,约2小时,煎至1000毫升,再入细辛、麻黄,再煎半小时,煮取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疗效:
治疗21例,其中15例显效(主症消失),4例好转,2例无效。
按语:
本方辛热力猛,仅适用于脉管炎阴寒凝结之症。如有烦躁发热、坏疽溃烂湿热重者忌用,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阴虚阳亢者亦不宜服用。本方附子用量较大,必须久煎2小时以上,以免发生中毒。
2.温经通脉方
来源: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潘建中
功能: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组成:
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姜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20克、黄芪20克、毛麝香20克、甘草20克,水煎服。
加减:
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12克、大风艾12克、海凤藤根12克、桂枝12克、大罗伞15克、入地金牛根12克);坏死期加消炎洗方(一枝黄花15克、虎杖15克、苦参12克、黄柏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2方分别研粉末,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冲药浸洗。前者热洗,后者温洗,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
疗效:
治疗50例,其中临床治愈15例,平均疗程64天;显著好转33例,平均疗程56.3天;进步和无效各1例,疗程各30天,总有效率98%。
按语:
中医认为导致本病的原因是经脉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本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主药;干姜与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加强强心与扩张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至辛燥,並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予先煎。
3.通脉管药酒
来源:
广西桂林地区人民医院外科覃世才
功能:
活血通脉,化瘀止痛。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阴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组成:
走马胎30克、七叶一支花30克、当归尾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30克、牛膝15克、桂枝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皂角刺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三花酒5~6斤,浸泡3周。服法:每日4~6次,每次20~100毫升,以不醉为度,1个月为1疗程。
疗效:
治疗13例,近期疗效为临床治愈8例,显著好转4例,无效1例。
按语:
本方为酊剂,如患有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不宜使用,可改为水煎剂内服。凡局部红肿或溃烂、感染属湿热型者,不宜服用。
4.银玄正安汤
来源:
广西藤县人民医院汪嘉善
功能: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
组成:
金银花90克、玄参60克、当归30克、甘花12克、黄芪18克、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连翘15克、土茯苓15克,牛膝12克,水煎服。
加减:
如伤口肿痛减退,脓腐脱落,新肉渐生时,可去荆芥、防风、白芷、连翘、土茯苓、牛膝、另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12克、龟版胶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
疗效:
治疗本病坏死期12例,治愈7例,好转5例。
按语:
本病坏死期多邪郁化热,进入热毒邪盛正虚的阶段,本方重在加强清热解毒的祛邪药力,又加黄芪、党参、白术、白芍等扶正之品,组方较为合理,符合邪去则正安的规律。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5.活血汤
来源: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
功能:
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组成:
当归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凉甚者加肉桂、附子;有坏疽溃疡者加银花。
疗效:
治疗24例,15例痊愈,9例好转。
按语:
本方活血化瘀药力较长,药物精简,可用于脉管炎慢性缺血期。而对于脉管炎病情急性发展阶段或创口感染、红肿热痛者则不宜应用。
6.毛冬青通脉方
来源:
郭日桢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组成:
毛冬青根50克、丹参5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穿心莲3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洋金花1克、桂枝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附子17克、干姜12克、当归20克、甘草6~15克、罂粟壳10~15克、土茯苓15~30克、淫羊藿15~30克,水煎服。
加减:
病在下肢加牛膝10~20克;上肢加片姜黄10~15克;伴游走性静脉炎加蟅虫10克、水蛭10克、川芎10~15克、木瓜10~15克、鸡血藤15~20克;恶寒者去银花、生甘草,加麻黄10克、肉桂10克;局部感染,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者加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紫地丁30克;肿胀明显加木通9克、茯苓12克;高血压加刘寄奴15~25克、泽兰15~25克、黄芪15~25克、土茯苓15~25克;胆固醇高加决明子25克;体虚者加太子参30克、黄芪20克。辅助疗法可用毛冬赤豆饮(毛冬青根62克加水1000毫升,煎熬30~40分钟后除渣,加入赤小豆60克、苡仁30克、红枣5枚,再熬至300~400毫升,每日1剂,作饮食)。
疗效:
治疗41例,其中36例形成肢体溃疡,经治均治愈或好转。40例足背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19例,无效27例。15例伴腘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9例,无效6例。3例伴桡动脉消失者,经治疗恢复正常2例,无效1例。41例病例服药最长280天,最短62天。
按语:
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多由受寒湿、外伤等因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脉络痹阻,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损骨,本方重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7.通塞脉方
来源: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等
功能:
培补气血,养阴清热。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Ⅰ、Ⅱ、Ⅲ期)。
组成:
当归12克、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石斛12克、玄参9克、牛膝9克、银花9克、生甘草6克,制成糖衣浸膏片,每片含生药2.7克,每日3次,每次15片。2~3个月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数个疗程。
疗效:
治疗100例,治愈48例(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1级25例,Ⅲ期2级11例),显效45例(Ⅱ期10例,Ⅲ期1级18例,Ⅲ期2级15例,Ⅲ期3级2例),好转4例(均为Ⅲ期1级),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按语:
本方以培补气血、养阴清热为治则,疗效优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法。临床有对照组表明,前者总有效率为97%,而且截肢率低,后者为73.3%~94.5%。从疗效机制分析,本方能增强血液纤溶活性,改善血液的易凝状态,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与溶解。本方治疗后,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使患肢新陈代谢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从光电血管容积描记测定显示,本方可改善患肢血供,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和创面愈合。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