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周围血管病。主要由静脉管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形成。
临床症状,可分浅层和深部静林炎两类。
(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腹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的2~5厘米,长的如细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无全身症状。
(3)深部静脉炎,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髂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约1~2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溃疡感染。
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上述症状与体征,必要时可作多普勒血管检测或静脉造影。
本病的病因较多,局限性原发性的多由外伤、手术、静脉针刺给药、卧床等发病,一般预后较好,很少复发。全身疾病继发的多见于白塞氏病、变应性血管炎、闭塞性脉管炎、肿瘤等,易于反复和游走性发作。
西医治疗选用肝素等抗凝、溶栓剂或血栓摘除手术等对症治疗。如为继发性的静脉炎,病因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辨证本病急性发作期多见血热壅滞,络损致瘀,应用凉血清营化瘀法;如遇风热或湿热致瘀者,可选祛风清解化痰法。慢性阶段多见气虚瘀留湿滞之证,常用益气活血利湿法调理。(奚九一)
1.清营解瘀汤
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功能:
清湿络热,凉血解瘀消肿。
主治:
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热壅证。
组成:
益母草6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生大黄5~10克、三七粉3克(吞),水煎服。
加减:
热肿显著,舌质红,脉滑数,热偏重者加牛角片30克、生石膏60克、柴胡15克;灼热肿痛已减退者去紫地丁、生大黄,可加生黄芪30克,茯苓皮30克。
疗效:
治疗急性35例(发病在2周内),亚急性25例(发病在2周以上,患肢灼热肿痛仍明显),疗效均较显著,患肢灼热肿痛症状5~10天基本消退。
按语: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阶段,热壅络脉致瘀,热不去则瘀不减,故清营凉血,以解瘀热为主。待肿胀缓解后,可以加用益气的黄芪、茯苓巩固疗效。
2.张氏方
来源:
海军总医院张荣增
功能:
清热化瘀通络。
主治:
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红肿疼痛。
组成:
生黄芪30克、当归尾15克、银花15克、甘草9克、桃仁12克、赤芍9克、红花9克、皂角刺9克、虻虫6克、蒲公英15克、山甲9克、水蛭9克,水煎服。
加减:
痛甚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红肿明显加紫地丁15克、玄参15克、天花粉15克。
疗效:
本方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7例,均治愈。服药最少10剂,最多64剂。
按语:
血栓性浅静脉炎之临床表现,多有较坚硬之条索结节,初起多伴红肿,属“瘀热”之证。本方既有较强的逐瘀消坚通络功效,又具清热解毒作用,故用于血栓性静脉炎有条索、红肿痛者较为适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柴胡疏肝散
来源: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宋爱武
功能: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
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红花10克、忍冬藤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
加减:
红肿显著者加银花15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5克、蒲公英15克;胸痛重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王不留行15克、漏芦15克。
疗效:
治疗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20例,痊愈12例,好转8例。
按语:
胸腹部为肝经循行范围,该处发生栓塞性静脉炎,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本方疏肝理气与活血化瘀并用,治疗胸腹壁静脉炎疗效较好。
4.红花甘草散
来源: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张清和
功能:
活血清热通络。
主治:
由静脉滴注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组成:
红花30克、甘草30克,共研末,用50%酒精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疗效:
治疗各种部位的浅静脉炎69例,外敷包扎1~3次后收效。显效(红肿热痛消失,局部静脉变软,恢复弹性)43例,有效(红肿热痛消失,但局部静脉较硬,弹性差)26例。
按语:
本方红花具有较强的活血作用,加甘草清热解毒,直接敷于患处,消炎化瘀吸收作用较佳。
5.静脉炎内外方
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陈淑长
功能:
活血行瘀,软坚通络。
主治:
血栓性浅静脉炎。
组成:
(1)当归230克、赤芍230克、川芎150克、制乳香90克、红花90克、苏木150克、地龙150克、郁金150克、炙黄芪230克、络石藤450克,上药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含生药1.3克),日服2次,每次10片。(2)苏木15克、红花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干姜15克、花椒10克、桂枝10克、透骨草30克、千年健15克、鸡血藤15克、银花15克、樟脑15克(以上为1剂量)。取上药2剂,分别装入2个小布袋内,各倒入白洒少许,缝好后上锅蒸热。先取1袋置于患处,5分钟后与锅内1袋交换,反复10次,3~4天后换新药。
疗效:
治疗85例,治愈(治疗后疼痛消失,局部不留痕迹)79例,占92.9%;显效(疼痛消失或减轻,索状物较治疗前变软,缩短1/2以上)3例;占3.5%;好转(疼痛减轻或无变化,索状物较治疗前变软,但缩短不足1/2)2例,占2.4%;无效(治疗后疼痛消失,索状物有缩小但仍坚硬)1例,占1.2%。治愈疗程最短2周,最长8个月,多数1个月左右。
按语:
本方内服外敷兼备,效果良好。方中当归、苏木、赤芍、红花、地龙均为活血行瘀、软坚通络之品;黄芪益气消肿;川芎、郁金活血行气;制乳香、络石藤均有止痛功效,前者活血止痛,后者通络止痛。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