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又名“歇斯底里”,多在精神因素作用后起病,呈阵发性发作。临床症状复杂而多变,以女性为多见。
临床症状可分两类:(1)精神障碍,其特点为情感色彩浓厚,夸张而做作,易受暗示。患者常有大哭大笑、大喊大叫、蹬足捶胸、装模作样等表现。甚者可出现癔症性昏厥。(2)躯体机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亦称“癔症性瘫痪”)、感觉障碍(视觉、听觉障碍;有的自觉喉部梗塞感,亦称“梅核气”)、植物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症状能排除器质性病变者。脑萎缩、额叶肿瘤等病,初起亦可见癔症样发作,要注意鉴别。
本病治疗以暗示疗法为主,可结合针灸治疗。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妇人脏燥”、“梅核气”、“厥证”等范畴。大多由于情志不遂,抑郁恼怒,肝郁化火,心肝火旺,下及肾阴,阴越亏则火越旺,脏失滋涵而致病,亦可挟气、痰、湿、瘀为患。治宜调气解郁,甘缓和中,养阴润燥。(严佩贞)
1.甘百栀地汤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
功能:
清心除痰,解郁开窍。
主治:
因癔症而引起下肢瘫痪。
组成:
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肥大枣7杖、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芯3克、郁金12克、菖蒲9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1例,服上药7剂后,症见缓和,再7剂后,已能挟物行走。
按语:
本方由张克庄整理。治疗癔症瘫痪,不应见瘫治瘫,而应以治癔症为主。故应清心解郁,滋涵肝肾。方用栀子、莲子芯清心肝之火;甘草、麦冬、大枣、百合、地黄滋肝肾之阴液,配合妥切,疗效甚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2.解郁汤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袁立新等
功能: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安神定志。
主治:
癔症。
组成:
白术9克、茯苓9克、白芍9克、当归9克、柴胡9克、甘草9克、远志9克、菖蒲9克、牡蛎15克、龙骨15克、磁石24克、大枣10克、琥珀3克(分2次冲服),水煎服。
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肾虚腰疼者加杜仲、枸杞、川断、狗脊;肝阳上亢、头痛头昏者加草决明、地龙、黄芩;气短、血虚头晕者加黄芪、党参;食欲不振者加砂仁、神曲、山楂、谷芽、麦芽、内金;痰多者加胆星、陈皮、半夏、郁金;白带多者加土茯苓、椿根皮、鸡冠花;颈项痛者加葛根、丹参;胸闷者加佛手、降香、瓜蒌;呃逆者加代赭石、丁香、柿蒂。
疗效:
治疗24例,痊愈者18例,好转6例。一般服药2~6剂,即可收效。
3.柔意汤
来源: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池绳业
功能:
甘润滋养,清心养阴,敛肝和脾,镇惊安神。
主治:
癔症。
组成:
炙甘草6克、淮小麦30克、大枣6克、百合12克、生地12克、麦冬9克、柏子仁9克、龙齿12克、牡蛎30克、合欢皮9克、白芍6克、竹茹9克、陈皮2.4克、黑芝麻12克,水煎服。
疗效:
临床治疗癔症发作期多例,有缓解症状作用。
按语:
本方以甘草、淮小麦强心益脾;百合、生地、麦冬、柏子仁、黑芝麻、白芍养血柔肝,润燥缓急;龙齿、牡蛎、合欢皮定志安神;大枣舒郁怡情,以调和营卫;陈皮、竹茹理气和胃。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4.牛豆半朴方
来源:
河北省文安县中医院彭文杰等。
功能:
行气化痰,利咽散结。
主治:
梅核气。
组成:
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9克、生姜3片、苏叶9克、牛蒡子9克、山豆根9克,水煎服。
加减:
失眠加枣仁;胁痛加香附、陈皮;呕恶加胆星;痰粘加瓜蒌;病程3月以上者加当归。
疗效:
治疗15例,均获临床治愈。
按语:
梅核气,现代医学也称“癔病球”,自觉喉部梗塞感,是感觉障碍的一种表现。
5.畅舒汤
来源:
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刘浩江。
功能: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宁心安神,扶正养胃。
主治:
梅核气。
组成:
旋复花(包)10克、党参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代赭石(先煎)30克、大枣30克、生姜3片,水煎服。好转后改隔日1剂。
加减:
气上冲者加苏梗5克、厚朴5克;胸痛者加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阴虚者加生地15克、麦冬15克。
疗效:
治疗45例,治愈(症状消失,眠食正常,恢复工作)34例,基本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眠食尚好,恢复工作)8例,无效3例。
按语:
思则气结,气滞痰凝,气机升降失常,而形成梅核气。故治疗以行气开郁,降逆化痰,宁心安神,扶正养胃。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