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秘方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系维生素及/或叶酸缺乏,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延缓,细胞分裂与成熟减缓,而呈现大红细胞性贫血。在我国以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较常见,临床表现以贫血和消化道症状为主。有乏力心悸、皮肤和粘膜苍白、舌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尤以舌炎最为突出,舌呈鲜红色,疼痛。若舌乳头萎缩而光滑呈镜面舌。患者常有手足麻木和感觉异常、下肢强直、行走困难及感觉迟钝等神经系统表现。稍后出现嗜睡、痴呆、表情淡漠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发展为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引起本病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的原因,有摄入不足如偏食,烹煮过度及喂养不当等,吸收不良;利用障碍,如肝病。应用抗叶酸制剂及某些抗代谢药物等,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婴幼儿、感染等。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贫血和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呈大红细胞性贫血,正常色素型,可见中巨或晚巨幼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均减少,可见巨大杆状核与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及巨型血小板,网织血细胞正常,骨髓象是红系统细胞呈巨幼改变,表现为细胞体积较大,细胞成熟受抑制,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细胞核染色质结构比同阶段正常细胞细致及疏松等。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含量减少。

现代医学对本病除消除或纠正致病原因外,主要治疗方法是补充所缺乏的维生素。如有缺铁现象,应补充铁剂。

本病在中医属“虚劳”范畴,乃脾肾两虚、精血不足所致。血液生成,来源于中焦水谷精微,又赖精血互生,精可化血,故血液的生成与肾的关系至为密切。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根,若肾虚,精髓不充,则血液生化不足。治宜益肾填髓,兼顾脾土治之。(施惠君)

1.健脾益气方

来源: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医院孙新华。
功能:
益气生血,健脾摄血。
主治: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其他各种贫血。
组成:
人参9~12克、黄芪20~30克、炙甘草9~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大枣10克、生姜9克、桂枝6~9克、五味子6~9克、砂仁6~9克,水煎服。
加减:
兼痰湿者加茯苓、法半夏、薏苡仁;伴气血瘀滞者加丹参、赤芍、姜黄、血竭;伴血溢络外,配用藕节、侧柏叶、三七粉;寒甚者伍以高良姜、吴茱萸。
疗效:
治疗34例多种贫血。显效(症状全部消失,血象及骨髓象恢复正常,出血症状控制,溶血性贫血患者抗人球蛋白试验转阴性)16例,占47.1%;进步(症状好转或至少有两项以上消失,血红蛋白增加3%克以上,白细胞增长1000/立方毫米以上,骨髓象有明显进步,血小板计数增加30000/立方毫米以上。出血症状基本控制,溶血基本停止,抗人球蛋白试验效价下降)13例,占38.2%;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血象及骨髄象无进步或血红蛋白上升小于3%克,血小板计数增长小于30000/立方毫米)5例,占14.7%。治疗总有效率为85.3%。
按语:
血液之生成,最基本的物质是中焦脾胃之营。脾虚是贫血的主要病理特点,故拟健脾益气。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炙甘草大补中焦,受气取汁;加桂枝,启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为血;配五味子敛气束血,使营行脉道而不外散;佐生姜、砂仁温中醒脾,以运中气。(施惠君)

2.益精煎

来源:
浙江省椒江市中医院刘普希。
功能:
益精填髓,益气补血。
主治: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组成:
甜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杞子10克、潼蒺藜10克、怀牛膝6克、肉桂4克、木瓜4克、怀山药12克、焦白术8克,水煎服。
加减:
气血两虚型加熟地15克、炙黄芪12克、黄精12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4克,大补虚血,腰酸明显加川断10克、补骨脂10克。
疗效:
治疗1例69岁女性患者,服本方1月症状明显好转,血色素由4.2克升至11克,红细胞由102万升至338万/立方毫米,随访年余,健康如常。
按语:
本例先以西医治疗,虽有减轻,未能治愈,后纯用中药调治2月,先以本方益肾填精,兼顾脾土,后大补气血,填下补肾,俾脾肾得充精血互化,气血得旺,6年宿疾得以痊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施惠君)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8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