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1617~1699年),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生平事迹
张氏幼时攻读儒学,兼致医药之学。自古医书,无不博览。明末战乱,隐居于洞庭山中,潜心钻研医术。以著书自娱,至老亦孜孜不倦。他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行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又加以理论上的总结,著述甚丰,计有《张氏医通》16卷,《伤寒缵化》和《伤寒绪论》各2卷。《千金方衍义》20卷。
学术思想
关于伤寒与杂病的研究。他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后世衍释日多,而张仲景的本义却被淹没了。后来他看到喻昌的《尚论》和方有执的《条辨》,又广搜其他秘传注本,反复仔细玩味将各家分歧意见,渐渐梳拢在一起,历数十寒暑。几易其稿,磨砺而成《张氏医通》。他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医通,诸伤门,伤寒》)的看法,对攻下太过而阴阳俱脱者,并不绝对排斥温补之法,他与张志聪相反,支持有执、喻昌“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之说”;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增列风伤卫犯本、寒伤营犯本、风伤卫坏证及寒伤营坏证几个类型,对伤寒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张璐对伤寒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注重“阴、阳、传、中”。阴指三阴为里,阳指三阳为表,传指传经属热,直指直中属寒。医家要将“阴、阳、传、中”分辨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分辨六经经府及表里寒热,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对于六经传手传足问题,他冲破“传寒传足不传手”的世俗之见。认为六经病中亦存在手经受病。这些观点。都是他在伤寒病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为伤寒和外感的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
在杂病研究上。从《内经》开始。列明清诸家之学说,他广征博采,融会贯通,而提出己见,成一家言。他将历代各家关于杂病论治的繁复内容,加以整理,执简驭繁,由博返约,突出其精要。为后世医家所推重、效法。例如。
1论血证。他认为血有清浊之别。其源虽一,但据其作用可分为三种:“其至清至纯者,得君火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乃养脏之血也;其清中之浊音,乘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其清中之清者,会营周之度,流行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在正常情况下,血在人体中各行其职。各守其所,则阴平阳秘。使血循经行而不致上脱下溢之患,然而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之气乖逆,阴阳失去平衡,“阴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上溢”:“阳微则火衰,火衰则血失其统而下脱”,(《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因此张氏强调论治血证。首先必须辨明人体的盛衰和阴阳的偏盛偏衰;同时又不能简单地以上溢为火盛。下脱为阳衰,而必须对出血的色泽、性状加以鉴别,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对于出血病的治疗、张璐反对“一见血证、每以寒凉济阴为务”的治疗方法,这种治法虽可一时取效。但最后却会致使虚愈衰而生变故。他认为“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方士之绳墨也。”“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活法。贵于临病处裁,”(同上)张氏治疗血证的特点在于既遵循一般法则,却又不拘成法,辨证用方,灵活化裁。如治疗吐血,他指出:不可骤止,止则使败血留积,同时也不宜即攻,攻则复伤其血。只宜清理胃气以安其血。方剂选用犀角地黄汤,随证加桃仁、茜根、木香、大黄、童便等;吐久不止,内虚寒而外假热者用千金当归汤;若血色瘀晦如污泥,为阳不判阴。宜花蕊石散温以散之;若吐血势不可遏,胸中觉气塞滞,血色紫黑者,宜桃仁承气汤加茜草根:总之,张氏论治血证,条分缕析,见解独到,足供后人参阅取法。
2论痢疾。张氏辨痢,是对历代医家治痢含混不清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及观先辈论痢,并白沫隶之虚寒,脓血隶之湿热。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之说,丹溪从而和之。遂有赤痢从小肠来,白痢从大肠来,皆湿热为患。此论一出,后世咸为痢皆属热,恣用苦寒攻之,蒙害至今未已。即东垣之圣于脾胃者犹言湿热之物伤于中而下脓血,宜苦寒以疏利之,脓血稠粘。数至囿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亦认定脓血为热。”(《医通,大小府门,痢》)他认为痢带白沫,不一定都是寒;痢中夹血,也下一定都是热。而要根据不同情况仔细辨别寒热。如果痢中带血。应从颜色鲜暗加以辨认,血色鲜紫浓厚者属热;痢血瘀晦稀淡,属阳虚不能制阴。对阳虚不能制阴之痢,应以温理其气为主,气化行则血可摄;若一概用疏理之法,则五液尽随寒降而下,下血亦下能自止。若乱投大黄、黄连之类,更是逆病情而治之,易生他变。这些都说明张氏对痢疾的辨证和治疗都有独到见解,对后世的痢疾论治有一定贡献此外,张氏对妇科疾病之研究也有不少精辟见解,其中以三冲、三急、三审最为精要适于临床应用。
何谓三冲?一为冲心,症状表现为神志狂乱,喜笑怒骂、胡言乱语。撒野放刁等。治疗可投以花蕊石散;症轻者可用失笑散加郁金。二为冲胃,表现为腹痛胀满呕吐;治疗可先用平胃加姜、桂,不效改用来苏丹;若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以金匮下瘀血汤主之。三为冲肺,其证面赤呕逆,治疗以二味参苏饮,证重者加芒硝何谓三急?一曰呕吐,二日盗汗,三日泄泻,若三者并见则病情危重。治之若痰闭心窍,可用抵圣散去芍药加茯苓、炮姜;多汗加乌梅,慎用药,如浮麦伤胃耗气,枣仁易下泄。芍药、乌梅不可浪用。
何谓三审?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并看饮食多少,以证胃气之充馁。
总之,张璐在伤寒、杂病及妇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治疗,造诣颇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