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小传及医术概要

傅青主(1607~1684年),姓傅名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公佗,朱衣道人,别署公之宅其他别名甚多,阳曲(今山西太原市)人。

生平事迹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他出身士大夫家庭。幼聪敏好学刻苦钻研,14岁时就考中秀才。博涉经史百家,工于诗文书画,尤精歧黄医道之术。因知识鸿博,多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声誉甚高。但是,他不愿从科举求显达。而矢志研究学问。决意不应试求官禄。

傅山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变革时期,是一位颇具民族气节的人,他品德高尚,不畏强暴,敢于挺身而出反对满清统治,当时义声动天下,他支持各地义军,常和顾炎武、戴廷弒、屈大钧等义士会合,研究策划举行抗清计划。明朝彻底灭亡后,傅山奉母隐居阳曲西北的崛(山围)山,行医济世。他为人民治病,“从不见有倦容”,凡有邀请,必往不辞,不论路程远近。他誓不做清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为了收买知识分子,特开设“博学鸿词科”,曾强迫傅山进京应考,他写了多首绝命诗拒绝。地方官为了完成朝命,用担架抬他进京,进京后卧病不起。康熙皇帝只好下旨说:“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傅山接旨后次日即回故里,隐居乡下,身披道装,背上“药笼”,行医治病傅氏医著今存有《大小诸症方论》(抄本)。顾炎武于康熙12年所写的序中说:“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1卷。《小儿科》l卷,《男科杂症》l卷,诚医林不可不有之书:”又《医学手稿》经鉴定为傅山遗墨,后世刊刻的傅氏医书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

学术思想

傅山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学习,主张先从经典著作入手,他认为《内经》、《难经》必须精读,而《金匮玉函经》(其中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他认为是《汤液经》失传后的继续,也要精读。此外,还要结合实践,辨识药物的性能。在《卖药》一诗里,他说“衡尹传《汤液》,畴萁不见书。想来明晦际,亦事鬼臾区。所以长沙老,相承《金匮》俱;既无尝药性,谁是折肱儒?即不千缗也,其能一视欤?真人十六字,老夫一半除。”他还认为学医不仅要重视自身的攻读与实践,还要继承他人的实践,去求师问学,他说:“实无省事之术,但细细读续论,再从老医口授,自当明辨。”傅山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古而不泥古,而历代各家学说,不拘学派,皆吸收其所长,灵活应用,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别具特色,疗效很好,深得同道推崇。颇受群众欢迎,登门求治者甚多。祈尔诚在《傅青主女科》序里指出:“此书为傅青主徵君手著,其居心与仲景同,而立方与仲景异。何言之?仲景伤寒杂证也,有五运六气之殊,有中表传里之异。或太阳太阴,不一其禀;或内伤外感。不一其原;或阳极似阴,阴极似阳,不一其状,非精心辨证、因病治方,断不能易危就安,应手即愈。此书则不然。其方专为女科而设,其证则为妇女所同。带下血崩,调经种子,以及胎前产后,人虽有虚实寒热之分,而方则极平易精辟之至,故用之当时而效,传之后世而无不效。徵君此书,谈证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病重者十剂奏功,病浅者数服立愈较仲景之《伤寒论》,方虽不同,而济世之功则一也,”张风翔也说:“其诊疾也微而臧,其用药也奇而法,”所以傅山治医,正是“既擅高韵。又饶精思”。这充分说明他祟经而不拘经,勇于独创。别具一格,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傅山主张“扶正祛邪。攻补并用”的治法,他立方用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到补养方面,即使病邪充盛,他治疗时一方面祛邪。一方面进补故应用干临床常常获效,到了晚年,他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特别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他所采用的方剂多为单方、验方、时力、禁方等。他和孙思邈、刘完素一样,是个民间医生,他和人民群众接触十分广泛。”马医、下畦、市井细民。莫不重山义行,就见者罗溢其门”。

傅山医疗技术非常高明。用药灵活多变,常以少胜多。刘绍睏《傅先生传》记载:凡沉疴遇先生,无不瘳用药不依方书,多意为之,每以一、二味取验,…,至今晋人称先生皆曰“仙医”。

傅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通才,文、词、诗、赋、字、画、医等都很精通。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志士。他治学主张经世致用,不尚空谈,他研究学问,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抱残守缺,反对那些歌功颂德、吟花弄月、于国家人民毫无补益的作品,同时他不好虚名所撰著述多隐去真名,张风翔在《傅青主女科》序中说:“先生固尝究心,若医者,先生所以晦迹而逃名者也,而名即随之,抑可奇矣。且夫医亦何可易言。”吴昆(1552一1618年)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明代安徽歙县澄圹人。

生平事迹

吴昆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享年66岁。吴昆早年专攻经、史、子、集,由于儒学功底扎实深厚,因而做文章才思敏捷横发。由于他家所藏医书较为丰富,于是在他15岁时就弃儒学医,他学习医学如同他攻读儒学一样的专心志致。刻苦努力,因而学有所成,他曾经说过,“《素问》、《灵枢》、医之典坟也。《难经》、《甲乙》,医之《庸》,《孟》也。张、王、刘、李,医之濂洛、关闽也,”因而对于前人的著述,他日夜攻读,手不释卷,读遍家藏医家著作。因而,他步入医界不久,便很快精通医术。并经常求教于同乡名医余午亭,余氏鼓励他要多多与普天之下的有名医家交往,以便取他人之长,不久,吴氏便遵余氏之嘱,遍游江浙、荆襄、燕赵等地,拜那些医术高超者为师。由于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并能运用他所掌握的诊疗知识为遍游途中的民众治病,因而他所过之处,名声播扬。吴氏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除了忙于诊治疾病外。还不断地将临证体会和经验,以及研读古人医籍的心得加以整理。著述颇丰,惜其大部分著作未能流传。

吴昆的代表著作有:《素问吴注》24卷。《医方考》6卷,《脉语》2卷(见《中国医籍考》),《针方六集》6卷(见《中国医籍考》,《十三科证治》。《参黄论》(见无名氏《鹤皋山人传》)。

学术思想

吴昆不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实践家。而且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家,从其著作中便可窥其学术思想之斑。

1诊断确切,治病不泥旧法,吴昆在他遍游大江南北之时,能运用他丰富的临床经验救民于沉疴。他诊断确切,往往能看出一般医生认为易治的难证死症,也能详审一般医生都认为是难治的病证为可治。他治病不拘于旧法,不汲于古方。他说:“以古方治今病,虽出入而通其权。不然,是以结绳治季世也,去治远矣,”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洞悉黄帝的奥祕。因而尊称他为“参黄子”。

2注释《素问》。多以临床实际为据。吴昆仅对《素问》作了注释,篇次悉依王冰注本,他在注释原文时,凡书中之误也予以校勘,不乏甚确之处,各篇名目,先简述该篇大意,使人开卷有益,其文词朴实。说理透彻,吴氏对《内经》原文的注释。多从临床实际的角度阐发。如《素问,五脏生成篇》在讨沦五脏死脉时说:“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对于此处的“母”字之注。历代是见仁见智。虽然有理有据,然终难使人诚服。而吴昆则认为,“母。应时胃气也:如春脉微弦,夏脉微钩,长夏脉微软。秋脉微毛冬脉微石,谓之中和而有胃气、土为万物之母,故谓之母也。若弦甚则知其病始于肝,钩甚则知其病始于心,软甚则知其病始于脾:毛甚则知其病始于肺:石甚则知其病始于肾,古曰:“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吴氏之注,不但于理畅顺,而且与实践颇合。对临临床也有一定指导价值。再如他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三焦内容的注释时说:“决,开也渎,水道也。上焦不治,水滥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畜膀胱。故三焦气治,则为开决沟渎之官水道无泛滥停畜之患矣,”显然。吴氏这种结合临床病变来说明“三焦”为“决读之官”的生理作用,便不觉空泛而且有实际意义:因此汪昂说:“《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注所未备。”其言并不过誉。

3考方药名义,阐发方药治病之理,吴氏不但重视理论。而且更重视医疗实践。他辑录700余首方剂,分列72门,从方名、方义,到是力的适应证以及变通方法,叙述各方的药物组成之理。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后世影响颇深。正如他自己所云“考具方药,号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所以然,”总之、详考古方之制,精究治病之理,甚为精当。

总之,吴昆推崇《内经》,重视临床,从临床实际出发,阐释原文古义,推究古方古脉,反映了吴氏丰富的临床实际。

条目信息
1
本条来源于网络。
2
本条ID:10007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