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1522~1619年),宇义垣,号东宿,别号生十子。安徽休宁人。为汪石山再传弟子。
生平事迹
孙氏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以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藉,诵读无间,历寒暑3年。又自新都(今四川新都县)游历鄱阳湖和庐山,沅、湘两水,苏南和浙江,到处访问名师。研究医术,历30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远近闻名。其子泰来、朋来。,门人余煌继其术,并将其医案编辑成《孙文垣医案》9卷行世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他不仅沉酣《内》、《难》精究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以后历代各家医著,加以融会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主张读古人书,必须深入研究其立言之意,进行全面分析。强调学医必须博采众长。其治学精神,值得今人借鉴孙氏主要著作有《赤水玄珠》30卷(1584年)、《医旨绪余》4卷、《痘疹心印》2卷,另有《孙文垣医案》9卷。由其子泰来、朋来、门人余煌编辑成书。
学术思想
孙氏的学术思想重在阐述命门、三焦等理论,其间亦颇有独到之见。
1论命门动气。孙氏命门学说。胎息于《难经》的有关论述。且受到《易经》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人身的上极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即动气,并指出:原气为太极之体,动气为太极之用。两肾又是“太极之体所以立”的基础。实质上是指元气由元精所化,由于原气属阳,阳动则生;两肾属阴,阴静则化、从而生化成其他脏腑。故曰:,命门乃两肾中动气,…,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命门犹如“坎”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是“坎中之阳”,是生命之本始。认为人之所以生存,乃“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强调呼吸根于肾间动气。他说:“呼吸者。即先天太极之功静,人之一身之原气也。”呼吸的原动力实为肾间动气,肺之能出气以呼,肾之能纳气而吸,无不由于原气之功,说明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对于呼吸功能来说则特别重要。
2论三焦相火。三焦为六腑之一。有布散阳气,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难经》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说遂引起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论争。孙氏宗《难经》三焦无形之说,认为三焦是上、中、下三焦之地位的合称,“外有经而内无形”,因称“外腑”;三焦原非五行正腑,不同于其他五脏、五腑的合应,只得依附于膀胱,故又称“孤府”,他还认为“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指出当以“三焦、包络为相火”为是,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三焦相火始于原气。出于上焦,为“原气之别使”,并引《难经本旨》之说以论三焦的作用:“所谓三焦者,于隔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行之关,其气融洽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皮肤、分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部分所属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说明三焦相火为原气之别使。有裨助生生不息之功”。
3论天人君相之火。孙氏指出,火“必先有定位而后可以言变化”。就天火言。六气之中,火居其二,君火少阴主二之气为热相火少阳主三之气为暑,暑热太过,人感为病,是为外火。就人火言,亦有君相之分,他认为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是亘古不易之定论。“肝肾虽皆有火,乃五志之淫火。而非五行之正火”。肝肾火动,则为原气之贼。他把火分别内外、正邪,认为六气之火为天火、外火;七情所感为人火、内火。心包、三焦相火为正火,肝肾阴火为贼火,他还提出。由于医者不明天火的定位和节序,故往往不参考时令节气而滥用寒凉之剂,又不明人火的定位和伦序,妄以命门阳气为相火,而以滋阴降火之专剂,故促使虚损病人死亡,他认为这虽是医者之责,然而不明治火之原则是根本的原因。
4论临床施治之法。孙氏在治疗中“首重明正”,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治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认为不惟纯阴皆寒之剂可伤脾胃、耗元气,且“若用辛香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又疏导过剂也可耗损元气,淡渗过剂,常致肾气夺伤。在三焦之中孙氏对下焦虚寒尤为重视,对气虚中满、肾泄等证,都认为是下焦虚寒所致,癃闭、遗尿、小便失禁亦与之有关;对下消肾不纳气等证则注意精气同治。此外,他对虚损治法。亦有精当之论、于噎膈、反胃二证及辨癫、狂、痫之异治,卓然有识。均值得参考:综上所述,孙氏提出命门为肾间动气,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相火有裨助生生不息之功,其论说不仅阐发了《难经》有关理论,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