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海岑(1916〜),河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哮喘之病位不离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度,则大肠传导正常;若肺气不能清肃下行,则逆而为喘为哮,易使肠腑传导失司,大便秘而难行。腑气不通,又可使肺气不利,哮喘更甚,故治疗哮喘必须注意通腑。但哮喘一病,虚者为多,即便实喘,亦有其虚,不可不知。对于此种便秘,若以硝、黄之辈泻下,则愈泻愈虚,必使病情加重。治疗此类便秘,常用紫菀10g,知母5g,共研末冲服,或煎汤代茶饮,亦可加入汤药同煎服。此二味通利肺气,润通肠腑而不伤正,屡试屡效。若患者气虚较甚,临厕努挣,汗出短气,可适量加用白芍、黄芪二味,疗效甚佳。
例1患者王某,女,工人。53岁,病历号16822,1985年11月20日就诊。
1966年曾患肺结核,经治疗后基本痊愈。此后每年冬季即发气喘、咳嗽、胸闷,重时不能平卧,咳不得眠。上周因洗澡后汗出当风,遂发气喘、咳嗽、胸闷痛,吐痰黄白而粘,心烦,伴大便秘结,2〜3日1行。X光胸片检查:两肺钙化点对比无变化,右下肺纹理粗乱。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5.3×109/L,嗜中性粒细胞0.83,嗜酸性粒细胞0.03,淋巴细胞0.14。体温:38.5℃。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自述恶风,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此乃风寒犯肺,郁而化热,火热内迫,气逆于上,故发喘促诸症。治宜清热宣肺平喘,佐以通腑润便。药用:
2剂后,热减便通,胸痛基本消失,口干,喘嗽。守原法加北沙参、寸冬,继用3剂。血检:白细胞计数(7400/mm3),嗜中性粒细胞0.73(73%),淋巴细胞0.27(27%),症状基本消失,再进补益肺肾,兼以化痰平喘之剂,随证加减诸症悉平。
自汗不止,顾心肺重用酸敛哮喘患者由于肺卫气虚不能固表,常伴汗出,甚者自汗不止。盖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耗散,患者每每心悸神浮,对此可重用五味子以治之。五味子酸甘,《本草纲目》谓其“入心而补肺”,诚为补肺止汗,安敛心神之佳品。对于哮喘自汗不止者,常加五味子15〜20g,每获良效。
例2患者李某(病历号17270),男,66岁,干部。
患肺气肿20余年,曾5次住院治疗。近2年来,常发呼吸急促,咳嗽,胸闷。此次感冒后即感喘息,胸闷,身热恶寒,咳嗽。曾用庆大霉素等药治疗,效果不佳,于1985年12月23日来我所就诊。现患者胸闷憋胀,喘急,呼多吸少,咳嗽痰白,并伴大便次数增多,便后不爽。诊其脉浮滑,观其舌淡苔白。此乃外感风寒,痰气壅遏而喘。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定喘。药用:
3剂后热退喘轻,但动则气喘,常自汗出,神形疲惫,晨起即便。此乃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故。药用:
5剂后诸证大减,自汗止,后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后基本痊愈,随访至今疗效巩固。
补以治本,当辨肺脾肾而投方哮证之发,虽诱因较多,但究其根本在于宿痰伏邪为患,故平时应顺时更衣,慎防风寒,调摄情志,尤以顾护肺脾肾三脏为要。肺气虚则补肺固卫,可用玉屏风散加味;脾气虚则健脾化痰,宜用香砂六君子之类;肾虚须补肾调阴阳,偏阳虚选用八味肾气丸之类,偏阴虚投以六味地黄丸之类。
哮证之预后,一般来说,若患者年事渐高,肾气日衰,失于调养,反复发作则不易根除。若患者年幼,随年龄增长而肾气逐渐充盛,再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并详辨肺脾肾何脏不足而施以调理治本之法,则多能痊愈。
例3高某,女,34岁,病历号20352,1985年6月30日就诊。
10多年前患支气管哮喘,感寒则病情加重,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喉中哮鸣有声。近两年来,每遇气候变化即发哮喘。现患者易于感冒,尤畏风寒,气喘咳嗽,痰白,面白无华,常自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濡。此属哮证反复发作,正气已虚,不能充实腠理,故外邪易侵,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治宜补肺固卫为主。药用:
6剂后,咳喘顿减,夜寐安静,自汗大减。效不更方,继用5剂后,改用玉屏风散和胎盘粉服用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