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痰寒热,勿执黄白

名医简介

陈道隆(1903〜1973),沪上名医,临床大家。

先师陈道隆为沪上名医,对临床诸证每有独特见解,皆本于《内》、《难》而通贯古今,不乏巧思。而咳嗽一证,所论尤多,兹略述于下。

一、辨痰

痰为人身津液之所化,由乎脾运乏力,聚湿而成饮,炼液而为痰。痰之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无腥臭气者属寒;痰之黄浊粘稠,咳之难出,具腥臭味者属热,此理之常也。然有常必有变,先师以为仅据痰色之黄白未必能概括其属寒属热也。试观风温初起,身热畏风,咳嗽口渴,脉浮而数者,痰色必白。盖温邪初犯,肺气不宣,内热熏灼,气冲作咳,咳势剧烈而频繁,痰则随咳频出,于肺内停留未久,故皆稀白无腥臭气,外表看似寒痰,实则火盛壅遏所致。若投温散,则必加重其热而伤津劫液。此时亟宜辛凉散解,宣肺清热,慎不可用治寒之法。再如感冒之将愈,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也,半日一口,此时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炼液使然。其有最为显著者,乃痰饮咳嗽之患者,日间痰白盈盆盈盏,状如泡沬,随咳随出,而夜间平卧后稍缓。但等一夜积聚,至翌晨之第一口痰,色必黄,质必稠,盖积久使然也。此辨痰之寒热未必概以黄白而论也。

二、辨治

先师对咳嗽之辨治,亦有其独到之处。有咳嗽年久,临冬必发。宿痰停积,至清晨起床,一经活动,肺气上逆,痰随气动必咳频而痰多,一时随嗽随咯,必将肺底之痰咯尽而后止,此清晨嗽为肺陈积之痰也。先师常以温胆汤治痰之本,入贝母以化痰,知母以清肺,每获良效。有阴虚火浮,潮热盗汗,面红升火,每至黄昏而嗽甚者,此母病及子,肺肾阴虚而虚火上炎也。先师每于养肺滋肾之中加五味子、五倍子敛肺纳肾,疗效甚佳。

三、咳不止于肺

先师常举《内经》之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为例,训诫弟子不必见咳治咳。如肝肾相火偏亢,木火刑金之呛咳少痰,但以清泄肝火为务,不必斤斤于治肺;其有呛咳频甚,喉间痰滞,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咳而胸膺疼痛,《内经》谓之心咳,实由心火刑金使然,宜清心降火;其有饥则咳甚,得食则安者,由乎中虚,宜予培中下气。

四、自制治咳方

先师于临证之际,每感古方之未可应百病,因而斟古酌今,自制方剂以治特殊之证。

1.定喘丸:

白苏子、胡前、姜半夏、制川朴、全当归、大熟地、上肉桂、附块、补骨脂、五味子、生晒参、胡桃肉、仙灵脾、淡苁蓉、沉香片、坎炁、蛤蚧。

炼蜜为丸。

此方合苏子降气汤、金水六君煎、参蛤散、黑锡丹诸方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慢支、肺气肿咳嗽痰多,动则气逆,张口抬肩,气不得续,以及哮喘缓解期之冬病夏治者,融肃肺降气、化痰平喘、温肾摄纳于一方,验之临床,确具良效。

2.人参清肺汤:

生晒参、陈阿胶、生地、天门冬、桑白皮、地骨皮、肥知母、五味子。

用于母子同病,肺肾两虚,气阴两伤之咳嗽,症见干咳少痰,黄昏尤甚,午后潮热,面红升火,口干舌红,呼吸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脉细数者,每多佳效。

(陈玉华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29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