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丁光迪(1918〜),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凉燥咳散
凉燥咳嗽,是症始终是干咳。秋凉骤至,喉中燥痒,其咳即作。痒甚咳甚,晨晚更剧,不能安寐(盖晨晚凉气较甚之故);咳多则小便自遗,淋沥不止(肺气逆上,不能下及)。咳震胸膺隐痛,气促不舒,咳声嘶急,甚者时间见咯血。得温得润则舒,杯注开水,吸其蒸汽更适。天气还暖,病亦自减;凉风再至,咳亦再剧。特别是秋风夹灰尘飞来,喉中难受之极,几如气塞欲绝,而小便滴沥自下,上下交困,此病极少痰唾。得有微痰,却为气机松动,咳爽转愈之象。
若其治不如法,每能延至春初,甚至频年为患,入秋微咳,深秋咳甚,入春才止。舌苔大都薄净,质不光嫩,并微有津,脉细,或见弦象。此为秋凉束肺,肺气上逆之证。
辨证要点:秋凉病作,见暖自减;干咳无痰,见痰咳爽;咳甚遗尿,咳与尿俱出;舌苔薄净,无化燥之象;脉来细弦,并不见数。以此分析,显然与温燥之咳有别。
用自拟辛润理肺汤加减治之:
此方辛以散之,润以降之;外散秋凉,内润肺气。药用三拗桔橘姜之辛散,宣肺利咽喉;干姜、甘草煦肺益气,使气化得以下及。当归、佛耳草辛润下气,协诸药以理肺止咳。药本辛温疏散,但伍以守敛,则散不过猛;辛温惟恐过燥,参以甘润下降,亦即无妨。药很平淡,但合成有制之师,疗效亦佳。
用法:水煎服。先服3〜5帖,见效时往往微有痰,咳爽。继服之,必逐渐而愈。
如喉中燥痒为甚,以致咳不止者,为凉燥郁于清窍,并非有火,加炒荆芥5g,枇杷叶10g;症仍不减者,加重当归用量;如咳声呛急者,加生甘草3g,甘以缓之。
小便遗多,为肺气不能下及,加五味子10粒,合甘草、干姜益肺气而摄下焦。
咳引胸痛,是肺气被郁,气络失和,加广郁金10g,桃仁泥10g。
兼见咯血者,咳震络伤,加荆芥炭5g,郁金粉10g,分2次调服。
咳而有痰,为肺气畅达,病情转机之象,并非湿胜,一般不必加药;或痰多者,加姜半夏5g。
如病情好转,及时宁肺益胃,减少辛散之药。
此病用药要注意舌脉,虽干咳而舌无津伤化热之象,苔薄不糙不腻;脉亦无数象,可知虽属秋令发病,而非燥热为患,亦不伤阴,而为秋凉外束,肺不宣畅。
此病很少发热,有时虽发热而恶寒头痛,不易汗出;但无身燥热,欲得凉润者,有时反喜热饮。
误认秋燥伤肺,与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等,非但无效,反致阴柔抑遏肺气,咳更不爽,声音嘶哑,胃纳减退,延久不愈。
临证多年体察,当归一味,是很好的辛润温润理肺止咳药,对此病有较佳疗效。而凉不同于热,不能见干咳即与凉润,但秋凉又不等于冬寒,用辛温一定要配伍润降。
此病此药,见效都在近期,巩固需要较多时间,否则天气一变,易于反复。如其服药10天以上不效,则药病不相当,须更换方法。
例1张某,男,60岁,化工厅离休干部。初诊1986年10月4日。
天气骤凉,干咳又作喉中燥痒,咳声呛急,小便自遗,晨晚为甚,不能安寐,已经七日,始终无痰,经治无瘥。自感形寒,但不发热,喜得温饮,纳谷尚可。据述此病去年发过,秋季作咳,冬季未愈,今春才平。经医诊治,诊断为慢性气管炎、前列腺炎,无特效疗法,任其迁延。诊其舌净苔薄,脉弦,诊断为凉燥咳嗽。治以辛润理肺汤全方,加生甘草3g,5帖。
二诊:10月9日,药后病情基本向愈,喉已不痒,咳亦大减,小便亦正常。惟晨晚尚仍发作一阵,但稍有痰,咳亦较爽,入睡即平,苔薄白。以原方去橘红、炮姜、生甘草,加党参10g,大枣3个,5帖。
三诊:10月19日,据述接服中药2帖,诸症即平。服完5帖,诊其一切正常,亦无肝阳偏旺之证。遂予归芍六君加款冬、紫菀,当归重用,调理巩固,迄今并无复发。
两感咳漱
两感咳嗽,前人很少论及,临证观察,发病并不少见。两感所指,是既有时温外感,又有伏温内伤阴分,表里交相为患。此病在入冬、春初两季,最为多见,病前大都有困倦身痛见症。其证候是:干咳无痰,气候暴温,其咳更甚。咳甚则咯血,色鲜,或吐涎唾,或少量痰中夹血。嗌干喜润,舌面干灼,小便赤涩,自感身热,但不恶寒,发热亦不甚。同时,舌心花剥,如鸡心舌,质红欠润,脉滑。
男子时有梦遗,心烦寐差,甚者并见心悸;妇女则多白带,或经期提前,经血量多。病程长短不一,气候温燥,病情较重,治不如法,时间亦长;天气转寒,诊治及时,其病亦自减轻。若咯血多,遗精烦扰者,预后可有变端;妇女经血量过多者,病情亦较复杂。
此系外感时邪,引动伏温,肺肾两伤,上逆而咳之证。
辨证要点:发病有季节性,大都是在入冬至春初,天气暴温而发作;见症有特殊性,一开始即见舌心花剥,色红欠润,干咳而嗌干,这是一般疾病所无者;类多兼症,男子咳多则见心肾之变,妇女咳多影响月经。
治以轻宣肺气,养阴达邪,拟清肺养阴止咳汤主之。
水煎,鸡子黄1个,冲入药汁服。
方中桑薄桔甘杏仁,伍以栀豉,辛凉解表,兼散郁热;生地百合鸡子黄,养阴润肺,清降止咳。豆豉与生地同打,从阴中透出伏温;地百鸡子为伍,兼顾肺心肾三脏之阴。合而用之,轻灵解表,不碍其里,清养阴津,亦不敛邪,屡见功效。
用法:水煎服。另外每晨用豆浆冲服新鲜鸡蛋1个。
如咳甚声急者,为肺有郁热,加黄芩、枇杷叶各10g。
咳甚血多者,为咳震络伤,加白茆花10g,藕汁半杯另服。
如嗌干,舌心干灼较甚者,为心肾阴伤,虚火上炎,加炙甘草3g,玄参10g。用甘草粉蜜汤尤佳(粉用糯米挂粉),小量频饮。
如心烦少寐,梦遗频者,为心肾两伤,加麦冬10g,盐柏10g。
如药后身热解,为邪已透达,先去黑山栀、豆豉;干咳减,再去薄荷。
此证虽云两感,但里证较外证为甚,病情转机如何,往往随阴伤的恢复情况而定。一般所见,干咳止后,舌心之花剥尚须延续多天才平。其病向愈,往往得微汗而身和咳止。
用药步骤,先以清温养阴并进,一养阴固本收功。但解表较易,因表证不甚;养阴较难,盖阴津先伤之故。养阴不能用厚味滋腻药,否则反而口粘生痰,其咳更不爽。
例2张某,男,31岁,市百货公司职工。
初诊:1984年10月25日。
干咳咯血,偶然见舌面剥蚀1块,色赤,自感病非一般,惊而就医,已经6月,医药少效,转来就诊。据述入秋以来,常感懒倦身疼,但起居尚可。入冬暴暖,发作干咳,无痰,嗌干,口舌干涩,身热,不恶寒,咯血色鲜。心烦少寐,梦遗。胸透:右上肺有钙化点,余正常(有结核病史)。精神紧张,到处探问。望其面色淡红,皮肤干燥,舌心花剥,质赤少津,苔剥微黄,脉细滑,微弦。诊断为两感咳嗽,治以清肺养阴止咳汤。药用全方,加炙百部10g,白茆花10g,3帖。
二诊:10月28日。咳嗽减,身燥热亦较和,咯血亦少,精神稍安。唯尚寐差梦遗,小便黄赤,病有转机,以原方去黑山栀、豆豉,加麦冬10g,盐柏10g,3帖。
三诊:11月1日,干咳平,不咳血,寐亦安,唯舌心尚花剥。温邪已解,阴津尚未尽复,养阴善后。
鸡子黄1枚,药汁冲服,5帖。
以后又连服5剂,诸症悉平。
(丁国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