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琐言

名医简介

魏长春(1898〜1985),渐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家。

痢疾以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为主症。腹痛,因食滞者拒按,因火热5,然吞凉,虚寒者则多喜揉按或暖熨。下利脓血前人有色赤者徐病在血分;色白者偏湿,病在气分之说。验之临床虽非尽,但结今其他各症之辨析,对立方遣药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里急后重常同时兼有,里急有虚实之分者为营。不足实者为火邪有余。后重亦有虚实之殊,虚者为气虚下陷,实者为邪实壅滞。痢疾若高热不食,痢下纯脓血者为重。若痢下五色,或如鱼脑,或如猪肝,或并见气喘、呃逆、肢冷则病多凶险。

治疗痢疾,须分表邪有无,湿热偏胜,在气在血,伤腑伤脏之不同。以辨证论治,选用方药。一般痢疾初起多属湿热积滞,气血失调。前人以“凉解分利,但使邪去”及“先逐去积滞”为其治疗大法。苦胜湿,寒胜热,苦寒清利则可使邪从下而出,积去滞行则症状即趋好转,而调气行血则可使腑气畅通,血凝消散。诚如先哲刘河间所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痢疾古称壅疾,初痢大忌补涩,但平素体虚或病久正怯又属例外。如朱丹溪曾指出:“痢疾一二日间以利为法,……不可使用参术,然气虚者可用,胃虚者亦可用之。”温可散寒,补可扶弱,涩可固脱,俟正气复则邪气去。故凡下利日久证属虚寒者,治本宜温宜补,治标宜止宜涩,至于虚实挟杂之证则又非单用补涩或通利所宜,常需以补正与攻逐之剂配合运用。《医门法律》曾列治痢律有三:“一、凡治痢不分标本先后,概用苦寒者,医之罪也。二、凡治痢不审病情虚实徒执常法,自恃专门者,医之罪也。三、凡治痢不分所受湿热多寡,辄投合成丸药误人者,医之罪也。”明确地指出治疗痢疾必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分别标本,权衡机宜。今仅以治案举述,将本人的点滴心得介绍于下,以供参考。

任某,女,42岁。素体中气不足,新感引动伏湿,湿与热合,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寒热口干,脉软苔白腻。证系湿重热轻兼有表邪,拟扶元解表,行气化湿。

处方:

西党参6g、枳实6g、羌活3g、防风3g、前胡3g、桔梗3g、陈皮3g、炙甘草3g、米仁24g、莱菔子24g、厚朴1.5g。

服2剂后,便痢减。腹仍胀痛,寒热未尽,脉缓,舌淡红,苔薄白。治拟扶元达邪:

柴胡6g、黄芩9g、生白芍9g、制半夏9g、西党参9g、桂枝3g、炙甘草3g、生姜3g、红枣4枚。

2剂后,热退痢止,腹痛消,胃纳苏。

本案属痢疾初起,遵先表后里之原则,投以疏解之剂。所用处方系由人参败毒散加减而成。该方曾被清代名家喻嘉言誉为“逆流挽舟”之法,药后病情减轻。继用柴胡桂枝汤宣表和里,扶正祛邪,调和营卫。俟表里疏通,正气振,外邪祛,其痢自愈。

董某,女,60岁。高年血热火旺,伏暑酝酿成痢,口渴纳呆,腹痛,后重,昨日痢下20余次,色赤、白、黄、黑相杂。脉弦滑,舌苔白腻,根黑。拟清热解表,调气行血:

黄连3g、生甘草3g、枳壳3g、广木香3g、桂枝3g、黄芩9g、生大黄9g、桃仁9g、郁李仁肉9g、当归9g、槟榔9g、生白芍15g、赤砂糖(冲)30g。

服2剂后,下痢次数已减,色转黄白,腹痛亦瘥。脉滑,舌边尖红,苔根黄厚。前方去归、槟、木香、桂枝,枳壳增量为9g,加赤芍、杜红花各9g,桔梗6g。又进2剂后,胃纳苏,脉缓,舌红,苔薄黄。续予补中益气汤加黄芩、白芍、焦楂肉、赤砂糖,调理数日而愈。

本案为里之积壅,故以通利气机,清涤肠内郁毒积滞为法。处方系洁古芍药汤加味。其中芩、连、大黄清热燥湿,合郁李仁、桃仁畅通府气,白芍、桂枝和血,槟、枳、木香调气,三诊病瘥,虑其年老,乃以补中益气汤升清培中,以芩、芍继续清热伏湿。山楂消瘀化滞助运,与砂糖同用为民间治痢之单方。

周某,女,36岁。痢下赤白,时发时止已2年余。腹痛,里急后重,面黯,头晕,心悸,筋脉拘急,带下如注,少腹胀坠。脉沉弦,舌淡红,苔白糙。证属病久体虚,虚中夹实。治当疏补并进:

藿香3g、广木香3g、炒茅术3g、生甘草3g、苦参3g、炒白芍3g、参三七(研吞)3g、葛根6g、西党参9g、带皮苓9g、银花9g、地榆炭15g。

服4剂后,下痢瘥,腹痛愈,大便稀薄夹有粘液,头昏耳鸣,经来提前量多,脉沉舌淡。前方去三七、银花、地榆、苦参,加诃子9g,石莲子6g,鲜荷叶1角,再进4剂。此后来信曰:眩晕,大便稀薄,尚有少量粘液,带多。此湿热虽清,脾虚未复。续予固涩健脾:

赤石脂9g、禹余粮9g、诃子9g、石莲子9g、银花9g、芡实15g、金樱子15g、茅术6g。

本案患者,病慢性痢疾2年余,积滞未净,脾气已虚,故以扶正祛邪同时并进,以七味白术散合解毒生化丹加减。前方原治中虚食少,腹痛腹泻,今以茅术易白术,配茯苓健脾化湿,参、草益气和中,葛根升陷止痢。后方由银花、甘草、三七、白芍、鸦胆子组成,但鸦胆子味至苦易伤中,故改用清肠凉血兼涩肠之地榆炭。经治湿热已清,脾虚未复,故三诊以赤石脂禹余粮丸合水陆二仙丹及诃子、石莲子、茅术等健脾化湿固涩,略加清热解毒之银花以善后。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2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