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周霭祥(1926〜),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白血病本病的治秀一、治疗原则
1.祛邪与扶正相结合:因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为邪实正虚,虚实夹杂,治疗时祛邪与扶正须结合进行。在病程各阶段,根据邪正盛衰,治疗应有偏重。早期或诱导治疗阶段以邪实为主,治疗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晚期病人或巩固治疗阶段,邪实不著,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祛邪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扶正包括补养气血,调理阴阳等。有些扶正药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增加抵抗力和帮助消灭残余的白血病细胞。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可按中医的理论辨证施治。白血病的表现多为热毒、瘀血、痰结、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治疗可分别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法。辨病是根据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检査所见,在辨证施治时,恰当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加入处方中。例如白血病属于恶性肿瘤,可先中医辨证、择方,然后按肿瘤辨病,恰当加入一些抗癌中草药。达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疗效。
3.中西医有机结合:目前对白血病的治疗,难度较大,很多情况下需要配合化疗药。使用时要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其方式方法很多,如急性白血病在诱导治疗阶段,用中药作诱导,则用西药西医的支持疗法作辅助治疗;以化疗药作诱导,则用中药扶正为辅助治疗;也可以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配合小剂量化疗药作诱导。在巩固治疗阶段,可用西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用扶正中药调动机体免疫机能。
二、辨证施治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形式较多,病情发展快,症状变化多,给辨证分型带来许多困难,型与型之间常有交叉,依据临床症状大体分为以下6型,其合并症,不包括在分型范围之内。
1.邪毒隐伏:症状不明显,只有轻度不适,如疲乏无力、发热、出血、关节痛、肝脾轻度肿大、面色苍白等,舌脉多无特殊改变。多见于轻型及早期的病人。治宜解毒化瘀,佐以扶正。药用: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青黛、土茯苓、山慈菇、莪术、川芎、赤芍、黄芪、当归等。
2.热毒炽盛:症状以发热为主,无明显感染灶,伴有贫血、轻度出血、骨痛,或有肝脾肿大,苔黄、脉数或弦滑数。治宜清热解毒,佐以扶正。药用: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青黛、土茯苓、山豆根、石膏、知母、山栀、黄芪、当归、丹参等。
3.热毒入血:症状以出血、发热为主,发热为轻、中度,齿龈、鼻、皮肤出血,甚至舌有血疮,或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扶正。药用:广角、生地、赤芍、生地、丹皮、栀子、紫草、山豆根、白花蛇舌草、旱莲草、女贞子、黄芪等。
4-瘀血痰核:以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为主,伴有贫血、出血、低热,舌有疯点或有疲斑,脉数。治宜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为主,佐以扶正。药用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莪术、夏枯草、山慈菇、黄药子、川贝母、生牡蛎、黄芪、鳖甲等。
5.气血(阴)两虚:以贫血症状为主,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低热、手脚心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细数或洪大滑数。治以益气补血滋阴为主,佐以祛邪。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生地、熟地、天门冬、何首乌、龟板、浮小麦、土茯苓、半枝莲、龙葵等。
以上各型在治疗中,还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有两型兼见者,可参照两型的治法处方用药。
三、对症用药
1.白细胞过高,选用:龙胆草、贯众、马鞭草、忍冬藤、青黛、雄黄、寒水石。
2.白细胞过低,选用:党参、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紫河车、鸡血藤、丹参、黄芪、何首乌。
3.血小板过低者,选用:黄精、玉竹、仙鹤草、柿树叶、景天三七、卷柏、土大黄、花生仁衣。
4.贫血重者,选用:黄芪、当归、熟地、紫河车、阿胶等。
5.肝脾明显肿大,选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三棱、莪术、鳖甲、穿山甲、生牡蛎。
6.淋巴结明显肿大,选用:夏枯草、黄药子、山慈菇、川贝母、海藻、昆布。
一、发热的治疗
外感或感染发热,起病时多有恶寒或寒战,身痛,热度较高;感染发热往往能找到感染部位。总的治疗原则:在表者宜解;在气者宜清、宜泻;在营、血者宜清、宜凉。因本病正气多虚,故宜注意扶正。此外,外感或感染发热还可选用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并应根据感染部位用药选方。如:
1.感冒发热:常用银翘散、桑菊饮。
2.口腔及咽部感染:常用黄芩、山豆根、牛蒡子、马勃、桔梗、生甘草;方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三黄石膏汤。如扁桃体炎,成药可用六神丸或喉症丸,并用板蓝根、蒲公英各30g,煎汤含漱;如口腔霉菌感染,可选用玫瑰花,野蔷薇根或白鲜皮煎汤含漱,用珠黄散(珍珠加牛黄)、蒲黄研末外涂,或用艾叶油作口腔喷雾。
3.肺部感染:主药有石膏、黄芩、鱼腥草、苇茎等,方可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4.泌尿系感染:主药有知母、黄柏、栀子、瞿麦、萹蓄、车前草、滑石等;方用八正散、萆薢分清饮等。
5.肠道感染:主药有黄芩、黄连、秦皮、白头翁、广木香、槟榔、马齿苋等;方可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
6.软组织感染:主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银花、连翘、败酱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丹皮等;方可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局部可敷如意金黄膏。此外亦可用化毒散或如意金黄散,加马齿苋汁,调匀外敷。
7.败血症:主方用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并需注意扶正。
二、出血的治疗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如皮肤、口腔、眼、鼻、泌尿道、胃肠道、脑的出血,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全身广泛性的出血。前已言之,本病的出血原因不外血热、气虚及瘀血三种。出血轻者在治白血病方药中加入止血药,出血重者需根据出血病因和症状,辨证施治。治疗大法如下:
1.血热出血:分虚热与实热。虚热引起者,出血缓起,量少,色鲜红,每有低热、手脚心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实热引起者,出血骤起,量多、色鲜红,每有高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两者皆可清热、凉血止血。药用: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栀子、茜草、藕节、水牛角或犀角。虚热尚需加用滋阴药;实热尚宜加用清热泻火药。前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大补阴丸、茜根散;后者可用泻心汤、龙胆泻心汤、加味清胃散、十灰散等。
2.气虚出血:出血缓起,连绵不断,量多少不定,色淡,下部出血居多,并有乏力、气短、面白、唇淡,或有形寒怕冷,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摄血。补气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黄精、大枣。结合止血药。方可用补中益气汤、黄土汤等。
3.瘀血出血:出血渐起或骤起,出血广泛,血色紫暗,皮肤有紫黑色斑,或融合成片,胸骨压痛及骨痛明显,舌质紫暗。治宜活血化瘀。药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蒲黄、五灵脂、三七等。并与止血药同用。方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等加味。
出血的治疗,除根据出血原因选方用药外,还需按出血部位用药。
1.肺经出血:包括鼻赃和咳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黄芩炭、栀子炭、白茅根、仙鹤草、白及等。实热者宜泄肺清热,可用泻白散、桑杏汤;虚热者滋阴清热,可用沙参麦冬汤合茜根散。肺出血可用白茅根90〜120g煎服;白及粉每次服9g,日2次。鼻出血用棉花蘸明矾水或黑山栀粉塞鼻。出鼻血多者,用填塞止血法。
2.胃经出血:包括呕血和牙银出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石膏、知母、大黄、黄连等。实热者宜清胃泻火,方用泻心汤、十灰散、加味清胃散、玉女煎等;虚热者宜滋阴清热,用茜根散。胃出血还可用白及、三七粉调服,也可用紫珠草60g煎汤服;牙龈出血可用1%明矾水,或用五倍子、地骨皮各30g煎水含漱。
3.肝经出血:如球结合膜或眼底出血,多为血热引起。药用:龙胆草、山栀炭、菊花、枸杞子、生石决明、青葙子等。实热者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虚热者滋阴清火,用杞菊地黄汤、大补阴丸。
4.便血:多为脾不统血,可用归脾汤补脾摄血,或用椿根皮30g、乌梅9g煎汤服。
5.尿血:也多为血热引起。药用: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紫草、琥珀等。实热者清热泻火,方用小蓟饮子;虚火者滋阴清热,方用大补阴丸。简易方可用白茅根60g,大蓟、小蓟各30g,煎汤服。
6.月经过多:气虚所致者,宜补气摄血。药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阿胶、仙鹤草、旱莲草、煅龙牡;血热所致者,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汤或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简易方:血余炭或棕榈炭12〜15g,分3次冲服;或用贯众30g,海螵蛸12g、研末,每服3g,日服3次。
7.皮肤出血:血热引起者,宜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
8.颅内出血:多为肝火上冲,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昏迷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开窍。
9.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因瘀血引起,宜化瘀止血。药用: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三七、茜草、蒲黄、仙鹤草,方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血府逐瘀汤。
10.各种严重出血:宜用大蓟、小蓟、生地榆、藕节、仙鹤草各60g,煎汤服。
以上除根据出血病因和部位选方用药外,上部出血宜引血下行,加用牛膝、降香、赭石;下部出血宜固涩升提,加用升麻、柴胡、黑芥穗、煅龙牡等;出血期宜止血,血止后宜益气、补血、滋阴,作善后调理;血与气关系密切,止血时宜兼顾气,以免血虚气脱,继而亡阳。
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
随着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进展、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有增加,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抽搐。多因邪毒泛滥,侵及厥阴,肝阳偏亢,上扰清窍。病情重笃,急则治标。治宜平肝降逆,药用:当归、白芍、天麻、钩藤、白蒺藜、代赭石、生石决明、菖蒲、郁金、陈皮、竹茹、半夏。抽搐者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昏迷者用安宫牛黄丸。
四、口腔溃疡的治疗
白血病化疗期间,常出现口腔溃疡,多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药用:生地、玄参、麦冬、石膏、知母、栀子、牛膝等。因心火上炎者,用导赤散;因胃火上冲者,用清胃散或玉女煎,局部可涂锡类散、化腐生肌定痛散或养阴生肌散,并用五倍子、黄精、黄芩、板蓝根煎汤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