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岩(1931〜),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分部位:头部前额属阳明;后脑及项部属太阳;两侧属少阳;巅顶属厥阴。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两胁属肝胆,肩背属心肺,乳腺属肝胃,口属胃,舌属心,眼属肝。肾主骨,骨生髓,髓通脑海。
辨虚实:痛而胀闭多实,不胀不闭多虚。拒按多实,喜按多虚。脉弦气粗多实;脉细气少多虚。舌淡多虚。痛有定处多实,痛无定处多虚,结痛刺痛多实,酸痛窜痛多虚。
审寒热:疼痛恶寒喜暖多寒,恶热喜冷多热。隐痛多寒,结痛多热。脉迟多寒,脉数多热。
明气血:无形胀痛,时作时休为气分痛;痛有定处,刺痛不休为血分痛。
定缓急:暴痛之急,病在脏腑,必须査明原因,辨明梗阻或破裂,采取有效措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肿瘤常规疼痛的辨证论治:
毒邪蕴结:结痛,持续疼痛,肿块坚硬,舌青紫,光暗,脉象弦实。治法为化毒散结,选方为五味消毒饮。常用药为野菊花、蒲公英、草河车、莪术、白屈菜。单偏验方可用白矾6g,胡椒6g。
气滞不通:胀痛时缓时急,气短肢重,舌暗,脉弦。治法为行气导滞,选方为理气丸,常用药为柴胡、郁金、川芎、当归、白芍、穿山龙。
血瘀经络:刺痛,痛有定处,加压时痛剧,舌紫,脉涩。治法为活血通经,方用桃红四物汤。常用药为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五灵脂、延胡索、莪术。可选用体针或用凤仙花15g、闹羊花1.5g。风寒客邪:串痛,痛无定处,得温减轻,苔白,脉紧。治法为疏风散寒,可选蠲痹汤。常用药为羌活、姜黄、当归或定痛丸。可选用体针或防风15g,防己15g。
脾虚寒凝:隐痛,绵绵而痛,遇寒痛剧,苔白厚腻,脉迟。治法为温中健脾,可选用大建中汤。常用药为川椒、干姜、人参、白术、艾叶。可选用耳针或用艾叶30g、生川乌15g,或用单偏验方。
例1方某,男,49岁,病历号153746。
患者1984年12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右胁闷痛不适,外院查体发现肝大,右胁下3cm,剑下7cm,表面失滑,质硬如石,触痛阳性。验血,AFP1:1。()0(+++)、ELISA法:4256ng/ml、Y-GT:232单位。腹部扫描示:肝右后叶可见大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诊为原发性肝癌。给予保肝及西药止痛药治疗,病情无进展,来我院求治。当时症见:右胁肋部持续闷痛不适,伴乏力、消瘦、低热,舌青紫,脉弦。证属毒邪蕴结,治以化毒散结。选方五味消毒饮加减(停用杜冷丁等)。
配合体针:足三里、合谷,隔日1次。治疗3日后,右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再用原法原方,服药1周,配合针刺,疼痛消失。继续抗癌治疗,直到两月疗程结束一直未痛,肿瘤好转出院。随访未见复发。
例2姚某,男,49岁,病历号73620。
患者1986年秋天开始出现胃脘部胀痛,纳呆,嗳气,时有恶心。1987年春病情加重,食入即吐,消瘦,于某医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窦腺癌。因患有心脏病,不宜手术,给以中药及强痛定治疗。病情日益加重,来我院求治。症见:胃脘胀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胸闷气短,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证属:气滞不通,治宜行气导滞。选方:理气丸(停用强痛定)。方药:
配合体针,并用偏方:小茴香煎汤代茶饮,1剂药后疼痛明显缓解。继服2周病情稳定,依上方加减继续治疗肿瘤。
例3张某,女,50岁,病历号108245。
患者于1986年2月确诊宫颈癌后,行一个疗程放疗,但半年后又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及泔水样白带,气味腥臭,排便困难,伴腰骶部剧烈刺痛。诊为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盆腔转移。应用杜冷丁及止血药,病情加重,来我院求治。当时病人腰骶部持续性刺痛,入夜加重,影响睡眠。舌质暗紫,脉沉涩。证属血瘀经络,治以活血通经。选方:桃红四物汤加减(停用杜冷丁)。
配合体针。偏方:用凤仙花15g、闹羊花1.5g,煎汤代茶饮。用药12天,病情明显好转,随之病痛减轻,精神食欲改善,停用偏方。上方去桃仁、红花,加蛇莓30g,龙葵30g。继续抗癌治疗,病人未再出现疼痛。
例4杨某,男,57岁,病历号241540。
患者1985年3月于睡眠时因右侧臀部胀痛而醒,坐起后可使疼痛缓解,其疼痛向右下肢放射,如触电、刀割一样,咳嗽时加重。查体:脊柱自胸6至腰3明显后凸,向左侧弯曲,腰椎穿刺,椎管梗阻。脊髓液检查:蛋白与细胞分离。脊髓碘油造影:椎体下缘呈杯口状缺损。诊断:脊髓神经瘤。用杜冷丁及消炎痛对症治疗,因家属不同意手术,而转中医治疗。当时症见:右臀部疼痛向右下肢放射,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苔薄白,脉弦紧。证属风寒客邪,治以疏风散寒。选方:蠲痹汤加减(停用杜冷丁)。方药:
配合体针。偏方:防风15g,防己15g,布包蒸热,外敷局部。药后疼痛大减,右臀部轻度胀痛,继续用药2周后,疼痛消失,病人回当地观察。
例5沈某,男,74岁,病历号23397。
患者于1986年3月出现上腹部持续隐痛,向后背部放射,进食后症状加重。在外院做消化道造影及腹部CT扫描检查确诊为胰尾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给予中药及杜冷丁、可待因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来院治疗。症见:上腹隐痛,遇寒骤痛,恶心,消瘦,乏力,腹泻,苔白厚腻,脉沉。证属脾虚寒凝,治以温中健脾。选方:大建中汤(停用西药止痛剂)。
配合耳针。偏方:艾叶30g,生川乌[10]g,布包蒸热,背部外敷。7剂药后疼痛消失,连续服药2周病情稳定。加用白蛇六味口服液继续治疗。
3年来,笔者临床观察的249例住院肿瘤病人,其中有105例有明显疼痛症状。91例使用中药治疗,分为5种类型观察,见到显著的止痛效果。观察中发现毒邪蕴结型占多数,为31例;气滞不通型为23例;血瘀经络型14例;风寒客邪型为12例;脾虚寒凝型为11例,但中药治疗效果最佳者为气滞不通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