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因湿热并毒瘀,疏方茵陈下瘀血

名医简介

陈一鸣(1908〜1989),原广东梅县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据临床所见,急性黄疸型肝炎属阳黄者居多,阴黄者较少见,而急黄一证最为险恶。临床上对此病一般可分为阳黄和急黄二个类型进行治疗。

阳黄

主症:面目周身俱黄,黄如橘子色,或伴发热恶寒,心烦胸闷,口苦而干,腹胀,胁痛,不思食,倦怠乏力,大便结,小便黄赤。舌质粗红,苔黄厚腻或白厚腻,脉弦滑数。黄疸消退后则可出现胁痛,肝区时有烧感,口干,舌红,脉弦细数等肝阴亏损的见证。或表现为胃纳差,腹胀,便溏,胁痛等脾虚肝郁之证。治宜清热解毒,除湿化瘀。

每以茵陈蒿汤合下瘀血汤加减:

绵茵陈30〜60g、栀子12g、大黄6g、金土鳖5g、桃仁6g、北柴胡6g、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法:若湿偏重,症见口粘、腹胀、便溏、苔白厚腻、脉濡滑者,去甘草,减轻大黄用量,加陈皮5g,藿香6g,川朴6g。如热毒偏盛,症见发热,口渴,舌粗红,大便秘结者,可加重大黄用量,再加黄柏。若平素脾虚,或过用苦寒损伤脾胃,出现纳差、便溏、唇舌淡白者,宜去大黄、栀子,选加白术、茯苓、陈皮等。黄疸消退后,茵陈、大黄、栀子可按病情逐渐减轻用量。若肝大,肝痛日久不除,可选加白芍、丹参、三七、川郁金、三棱、莪术等。若肝阴受损,可选加白芍、北沙参、元参、何首乌等。胃纳欠佳,可选加山药、山楂、鸡内金等。

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病情常迅速恶化,面目皮肤呈金黄色,高热口渴,烦躁,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或神昏谵语,抽搐,便血,尿血,或口鼻出血,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厚而干,脉洪滑数。治则:泻热解毒,凉血救阴。

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绵茵陈60g、川大黄12g、栀子12g、川连6g、犀角3g、丹皮9g、板蓝根15g、甘草5g。

加减法:神志不清者加川菖蒲3g,或加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抽搐者加钩藤15g,羚羊角1.5g,或加紫雪丹。

此型病情凶险,宜及时用中西医两法进行救治。

例1李某,男,61岁,农民。1964年1月9日门诊。

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已50天,初由当地卫生院医治无效,后转入某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作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0u,γTT12u,TFT++。住院27天,黄疸仍未消退,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诊见患者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口干,头晕,心烦,肝区不适,时有烧感,大便结,小便赤,舌质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肝在右肋下3cm,有触痛,质中等硬,脾未触及。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疫毒瘀积于内,阻滞血行,耗伤肝阴,致肝失疏泄,治宜:解毒化瘀,除湿清热养阴。方拟茵陈蒿汤合下瘀血汤加减:

绵茵陈60g、栀子12g、川大黄5g、金土鱉5g、桃仁5g、北柴胡5g。6芍15g、丹多15g、茯苓15g、何首乌15g。

水煎服,每日1剂。

2月29日二诊:服上方18剂黄疸退净,精神、食量、大小便均已如常,但肝区仍有微痛,肝在右肋下1cm,质较前稍软,守上方大黄减绵茵陈咸至40g,每日1剂。

3月10日二诊:服12剂后,肝区已无不适,精神、胃纳均正常,病告痊愈。随访10余年,自病愈后,—直身体健康,今年已70余岁,仍可做木工。

例2张某,女,22岁,干郜,1974年5月10日初诊。

据其父代诉:患者于前天突然高热恶寒,巩膜及全身皮肤出现黄染,小便如浓茶样。昨天送入某某医综传染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黄色肝萎缩”。现人事不醒,呈昏迷状态。检查肝功能:黄疸指数200u,谷丙转氨酶900u。病情危重,要求结合中药治疗。此为急黄重证,乃疫毒炽盛,内陷心营所致。治则:泻热解毒,通窍除湿。拟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绵茵陈60g、川大黄12g、栀子12g、川黄连5g、大叶蛇总管(又名土大黄)10g、朴硝15g、川菖蒲5g。

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正山羚羊角3g,炖水冲服。服上方后,大便每日3〜4次,为黑色粘液便,小便量增多,色黄。服完3剂略见清醒,嘱再服3剂,加服安宫牛黄丸2丸。服至第5天,神志完全清醒,病势已减,将原方去朴硝,川大黄减至6g,加甘草5g,元参15g,再服6剂。服完后,诸症明显好转。由于诊治及时,中西医两法并进,病情迅速转危为安,住院前来门诊。

诊见:巩膜及面色仍微黄,胃纳正常,唇舌粗红,苔白微黄而厚,脉弦细数,肝在右肋下一指半,微有压痛。肝阴已伤,宜解毒化瘀,清热养阴,方用:

绵茵陈40g、川大黄5g、栀子10g、山药15g、金土瞥5g、何首乌15g、元参15g、三七5g。水煎服,10剂。

6月5日复诊,自诉精神、胃纳睡眠均正常,大便每天2次,肝区仍时有微痛,转用解毒除湿,养肝扶脾之法以善后。方用:

绵茵陈30g、金土鳖3g、北沙参15g、北柴胡5g、白芍15g、茯苓15g、山药15g、何首乌15g、川大黄2g。

每天1剂,10剂。药毕诸症消除而愈。

此病初期,病机所在为湿热疫毒蕴结,瘀阻血脉,困脾犯肝。治疗上应以解毒除湿为主,结合活血化瘀,最忌“实实”之误,犯之常致缠绵难愈。在选方用药上,宜用《金匮》茵陈蒿汤合下瘀血汤加减治之。其中茵陈、大黄、金土鳖三味,在一般情况下为自始至终必用之品(脾胃素虚患者除外)。茵陈味微苦辛性凉,有特异之香气,能清热利尿,祛湿解毒,净化血液,为退黄之要药,因其药性平和,故宜重用,成人一般可用30〜60g,黄疸消退后可逐步减量。大黄味苦性寒,泻热通便,解毒祛瘀,使疫毒得以从大便排出,则黄易退;至于用量,须视患者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及病程长短而定,一般以保持大便通畅为度,体强者要求服药后保持每天大便3〜4次,体弱者则以每天有1〜2次大便即可,黄疸消退后,大黄用量宜减轻。金土鳖为化瘀解毒之良药,因其化瘀力强,且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以5g左右为宜(孕妇慎用)。

《金匮要略》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之为难治。”证之于临床,患此病者,确是以及早治疗效果才好。据临证观察,若能在发病后7天内服用解毒祛湿药者,一般10多天可治愈;如果发病3周后才治疗者,则效果较差,往往要1个月以上才能治愈。为加速排毒,减轻肝脏损害,缩短疗程,常嘱患者在开始治疗的第1周服下10剂解毒祛湿之药(即2天服3剂)。对于急黄患者,更应急急排毒,及早用中西医二法进行救治。经上述治疗,当黄疸消退后,此病后期常表现为肝阴受损,余毒未净,此时应以化瘀养阴为主,并继续清解余毒。但要注意养阴而不滞邪,热燥补敛之药物当慎用。总之,除强调及早治疗,排毒务净之外,还要根据患者体质之强弱、年龄之老幼、病程之久暂以及气候等情况辨证施治。用药力求做到清热解毒而不伤脾胃,活血化瘀而不伤血,养肝扶脾而不滞邪。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