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虚实,审标本化古法,拟良方

名医简介

周炳文(1916〜),江西吉安地区医院主任医师。

标实闭证

1.阳闭:以风火、痰湿、气滞、血瘀为主因。症见猝然仆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痰鸣喉阻,面赤气粗,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绛,苔腻浊,脉弦硬滑数。系风阳痰火壅盛,治宜清热化痰开窍。先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灌人或鼻饲,继用加味涤痰汤:

党参30g、石菖蒲10g、胆星6g、半夏9g、枳实9g、茯神9g、陈皮5g、竹茹12g、甘草5g、远志6g、石斛9g。

使痰消风灭,症状缓解。

2.阴闭:症见唇紫面黯,手足不温。气息微弱,脉沉细滑,为寒湿秽浊蒙蔽心阳,治当辛温开窍。宜用桂姜汤:

肉桂5g、炮姜5g、炙甘草5g。

煎汤灌送苏合香丸,俟窍开神苏。喉中痰盛者,宜用涤痰汤益心导痰,可服至痰净为度,使神志转清。

3.心脾两虚,夜难入睡者,用归脾汤加川芎、知母、夜交藤;虚风内旋眩晕,不能起坐,视物翻转者,宜用守中汤加泽泻、半夏、天麻、首乌、僵蚕之类。

4.病起于肝热风火上扰,血压突然上升,发热烦躁,面赤苔灰脉盛,大便结燥或不通者,宜用加减羚羊角汤以镇肝熄风。

羚羊角粉1〜3g、生地15g、丹皮9g、白芍10g、柴胡9g、黄芩6g、石决明12g、龟板5g、钩藤12g、夜交藤15g。

神清后头痛剧烈者,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茯苓、杜仲、牛膝、桑寄生、夜交藤、栀子、黄芩)加天花粉15g。若脑脊液血性加犀角、生地、丹皮、白芍,或加红参。

5.若起于风湿郁火,表里俱实,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初起可用泻青丸(栀子、大黄、当归、川芎、羌活、防风、龙胆草)加胆南星、石菖蒲,宣风下火,除痰开窍,每收便通、风熄、痰除窍开之功,病势立可缓解。

中风标实证,以风火痰湿为主,标实之下存在本虚,并非单纯属实,临证务须严格区分标本虚实层次,既要除邪开窍,又当救本防脱。

本虚脱证

由于老年人精血枯耗,肝肾亏损,元阳衰败,一遇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或嗜食肥甘酒醴,聚湿成痰,火从中生,往往造成痰火壅闭清窍而发病。症见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口合目张,鼻鼾、呼吸微弱,手撒遗尿,痰壅喉阻,极为危重。初则脉弦大滑数,继转濡细芤散、结代,舌胖大,苔腻浊灰黑。一派阴竭阳越,浊邪阻遏证候,虚中夹实,不得认作纯虚。

1.标急者,先用涤痰汤加至宝丹,益心除痰开窍,继用地黄饮子壮水以制火,稳定病情可逾险境。

2.本急者,神识昏愦,汗多息微,脉细欲绝或散大,宜用加味参附汤:

红参12〜15g、附子6〜9g、五味子5g、麦冬12g。

益心回阳救逆。汗多者加黑锡丹3g,继以地黄饮子为主可固下元,以防虚脱。眩晕、呕恶、气陷欲绝者,即用六味回阳饮:

党参30g、或用红参10g、附子6〜9g、炮姜6g、熟地30g、当归12g、炙甘草5g。

温中填阴回阳,诚阴阳将脱之验方。

若气短不续,张口呼多吸少,汗出如油,神昏尿遗,舌焦敛如荔枝,脉数疾或无脉,为心肾将绝,元阳散失,殊难挽救。

例1张某,男,60岁。1972年12月5日初诊。

高血压中风急诊入院2天,仍深度昏迷而邀诊。患者平素嗜酒,喜食荤肴。发病前头痛数日,现息粗痰鸣,口臭,4天未大便,舌红苔黄,腹绷急,右手足瘫痪,溲赤浊,脉弦硬。诊为中风闭证,予以凉肝熄风,通腑开窍。药用:

羚羊角粉1g、生地18g、丹皮9g、白芍12g、石决明12g、龟板15g、石菖蒲9g、栀子9g、大黄9g、枳实9g、至宝丹1粒(另化服)。

服上方2剂,大便数次,量多,尿转淡黄,神识顿清。尚语言不利,手足瘫软。原方去大黄、至宝丹,加黄芩6g。服2剂,大便通畅,咽吞顺利,惟胸闷痰鸣,遂改涤痰汤加瓜蒌仁9g,川连3g,连进4剂,痰消胸开,语言清楚,肢瘫好转。复诊数次,均守上方约服20剂,另吞八虫散。

三七30g、甲珠15g、全蝎15g、地龙15g、水蛭15g、蝉蜕15g、土鳖虫15g、蜈蚣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次服3g,每日服2次。

后以四物汤加黄芪、木瓜、牛膝、葛根、石菖蒲、远志、豨莶草及首乌延寿丹等交替服,配合针刺、功能锻炼,2个月后可弃杖上下楼,行走而出院。

例2陈某,男,71岁。1978年3月2日住院,3月6日邀诊。

症见神昏不语,目合口张,鼾息,痰鸣遗尿,舌歪不吞,苔灰厚腻滑,脉弦硬忽如雀琢一二至,左手足瘫痪,血压仍高。为元气衰微,阴竭于下,阳浮于上,痰蒙心窍之象。予以益气固脱,涤痰开窍。先以涤痰汤加龟板、牡蛎、白芍、远志。服2剂痰鸣好转,神识渐清,脉象改善。守服3剂痰声消失,吞咽无阻,惟语謇且时蒙糊,小便失控。遂接用地黄饮子,初进4剂即不遗尿,排便自如,神更清,能睡梦多;再服3剂,食欲渐开,精神转好,可坐起,脉弦硬,原方加生牡蛎30g。5剂后能下床移步,左臂稍可抬起。嗣后以此方与补阳还五汤加杜仲、寄生及独活寄生汤轮服,每日化服人参再造丸1粒。感染发热时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减;心悸不眠用归脾汤加减;手足浮肿、骨节痛用北黄芪、薏米、桑皮、泽泻等;咳嗽、喉干或带血用拯阴理劳汤。住院100天中,未配合其他治疗,能走路,手臂伸展无障碍,仅端碗欠灵而出院。

中风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近年接治60岁以上患者50余例。运用有效方药颇多,但适应最广,而收效最显者,莫如涤痰汤加远志、石斛用于风痰之证;羚羊角汤加减用于肝阳暴张,风火上扰之证;地黄饮子用于阴虚阳浮,上盛下虚之证,屡用屡效。不仅是初期之要方,亦是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常用之方,为中风常规用方。

(周洪彬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
2
本条ID:15137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