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琪(1922〜),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疏肝和胃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主要证候有头眩易怒,胃脘胀满牵掣胁肋,游走窜痛,嗳气,呃逆,泛酸,食入胀甚,饮食减少,或有大便泄泻。苔白脉弦等。
处方:
方中柴胡疏肝散结,枳实宽中下气,枳实与柴胡同用可以调理气机,消除胀满;白芍敛阴柔肝,甘草缓肝之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芍药与甘草合用,可以调理肝脾。肝脾得和,气机疏畅,挛急可缓。
川楝子“苦、微寒,清肝火,治热厥、心痛疝痛、虫积腹痛”,为疏肝理气要药,且性微寒,肝气亢盛化热者,用之尤为适宜;临证治疗少腹疝痛,每剂用此药30〜40g,常随手奏效。
本草言其有小毒,有杀虫作用,用量不宜大。但据临床观察,治肝气犯胃及少腹疝痛,量小则效果不显,且每剂用至30〜40g、并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香附、陈皮疏肝和胃,白术健脾胃,合之为治疗肝胃不和之有效方剂。
疏肝泄热
本法适用于肝郁热结之证。主要证候为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吞酸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苔白干。
处方:
本方为《伤寒论》之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治疗肝胆邪热犯胃见上述脉证者,皆有卓效。方中柴胡疏郁,枳实理气,白芍平肝,生姜降逆止呕,黄芩、大黄清热泄热,相互配伍,共同发挥疏肝泄热的作用。辨证要领为肝郁邪热内结,脉象现滑数或弦滑,舌质赤、苔白燥,此乃热郁伤津之候。
柔肝滋胃
主要证候为胸胁满闷,胃脘灼热痛,食纳减少,口干咽干,嘈杂,手足烦热,心悸少寐,消瘦,大便干,尿黄。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处方:
白芍、川楝子柔肝疏肝;生地、麦冬、沙参、石斛滋养胃阴;香橼、枳壳疏达气机,俾其“凉而毋凝”,不致滋腻害胃。此方立法遣药以甘寒滋阴为主,阴复则肝胃自和。
辨证要点以舌光红,脉弦数或细数为主,再结合胃脘饥饿痛、口干苦、嘈杂、纳少等症,自然不会有误。凡不欲食属于胃阴虚,见舌绛赤无苔者,此方屡用屡效。
建中温脾
本法适用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主症脘腹挛缩痛,喜暖喜按,畏寒,四肢不温,脘痛发作有似牵拉样,泛清水,口润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缓。
处方:
本方即黄芪建中汤加白术。黄芪益气;桂枝、生姜温中驱寒;芍药、甘草、红枣缓中止痛;白术健脾。方中重用芍药,因其有柔肝止痛缓解痉挛之作用。本证特征为脘腹挛缩痛。此挛缩盖因“虚寒”而成。姜桂温中除寒,芪术补虚,草枣和中,又必重用芍药以缓解痉挛而止痛。本方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于虚寒者,具有卓效。
若因寒凝气结,胃胀,喜暖怕凉,二便不通,脉弦紧者,可取鲜姜4两,大葱白4两,小麦麸1斤,黄酒半斤,将葱姜切碎与麦麸合之,用黄酒拌匀分为2份,纱布分包,置于锅内蒸热。用时先以一干净毛巾铺在患者脐上,取1包药热熨之,冷后交替更换,至脘腹痛减转舒,欲便尿时为止,熨时应谨避风寒。
益气健脾养胃
用于脾胃虚弱证,症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饱闷泛吐清水,痰多,气短乏力,消化不良,泄泻,面白无华,四肢不温,舌淡,脉虚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扩张等。
处方:
本方即六君子汤加味。方内党参甘温,扶脾胃益中气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运化为辅;茯苓淡渗健脾除湿为佐;甘草和中为使;半夏、陈皮理气化痰;木香、丁香、砂仁芳香除湿和胃。合而为剂,用治上述胃肠功能减退疾病有良效。
消食和胃
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恶食嗳腐,腹痛或泄泻等症。若脾胃不虚,可以用此法;如脾胃虚弱,又当配以健脾胃药,消补兼施。积滞不甚而虚象较甚者,投药可以补多于消,虚象不甚而积滞较甚者,用药宜消多于补,临床上应视病情变化灵活化裁。通常脾胃不虚仅食滞胃不和者可用下方:
神曲、焦山楂、麦芽、槟榔、鸡内金、莱菔子化食导滞,陈皮和胃理气,合之以治疗食积,胃脘痞痛。如食郁化热,身热面赤,夜睡不安,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或沉滑有力,可加大黄10g;热偏盛,口干苦,胃脘灼热,亦可加黄芩15g,龙胆草10g。
清胃温脾
适用于寒热互结的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痛胀灼热,吞酸,嘈杂嗳气,肠鸣呕吐,大便秘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
处方:
本方为寒温并用法。芩连清胃热,大黄泻热,胃清则气降而下行,公丁香、吴萸、干姜以温脾,脾气得温则恢复运化而升清,清升浊降则胀痛呕逆自除,更加半夏降逆,甘草和中,方从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半夏泻心汤衍化而成。
溃疡病多见此类型,吞酸嘈杂痛,用此方后湿热除,诸症随之而解,溃疡面亦多愈合。可随证加减,吞酸者加海螵蛸、煅牡蛎,胀甚加金铃子、槟榔、川朴等。
活血通络
用于久痛入络,胃络瘀阻之证。临床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食后较甚,或吐血便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
处方:
本方即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通络止痛。如吐血便血可加汉三七冲服,兼胃热阴亏者酌加石斛、麦冬、沙参等。如兼胃脘胀满可加疏气行气之品,如郁金、香附、木香等。凡血瘀之证,重者多表现舌紫黯有瘀斑,轻者则无表现,往往用其他治法无效,改用活血通络法而收效。
疏气温中
适用于气郁中寒之胃脘痛。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痛,胁下胀满,喜暖怕凉,呕恶吐逆,泛酸多吐清水涎沫及不消化食物残渣,或便溏清稀。舌淡苔白滑,脉弦迟或沉迟。
处方:
本方具有疏郁温中散寒的功效。治寒气攻冲,脘腹胀满,郁闷作痛,呕吐等症较适宜。方中药物皆理气疏郁,温中止痛之剂,辨证以胀满攻冲及舌脉为依据。本类型与肝者有寒热之不同。临床观察多见于肥厚性胃炎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和中安蛔
适用于脾胃不和,上热下寒之证。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腹胀痛,泻利;舌白粘腻,脉弦缓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肠炎、结肠炎一类疾患,皆适用此法治疗。
处方:
本方即乌梅丸原方,略有增减。方中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乌梅酸敛生津,附子、干姜、川椒、细辛、桂枝辛温,以温中驱寒,因而治疗胃热肠寒的蛔厥症及慢性胃炎、肠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