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奇难必求辨证,遵古法亦须创新

名医简介

金佐时(1912〜),解放军105医院主任医师。

不畏奇难,谨守病机

所谓奇难杂病,在于此类病证除具常见病之病因病机外,多兼夹风、湿、火、痰、瘀的病理特点。从中医角度而言,不畏奇难,“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至为重要。临证时需详审病情,综合辨证,透过症状表象,认清疾病本质,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灵活运用,方能奇而不奇,难而不难,得心应手,药用病除。

杨某,男,43岁,某科研所副研究员。1983年6月24日初诊。

自述是年元月因过度劳累,突感双足麻木不适。3天后出现烧灼样阵发性疼痛,入夜更甚,热水洗脚触发,站立、行走及双足吊垂时刺痛加剧。先后2次在广州某医院经中西医治疗,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症,但病情未见好转。查血沉10mm/小时,红细胞压积45.6%。血液粘稠度:全血5.7,血浆15.9。微循环:指甲、足趾微血管模糊。每天以普鲁卡因、强的松龙注射足三里穴以止痛。家父会诊时,症见双足背、内踝、跖趾麻木灼痛,日发数次,夜甚,不敢站立、行走。痛苦病容,两颧、唇周、掌心黯红,舌质紫黯、边有齿印,苔黄厚腻,脉细弦涩。诊为痹证,湿热入络,伤阴积瘀。治以清热化湿,养阴祛瘀通络。药用:

生地20g、黄柏12g、白茅根30g、地骨皮30g、石斛15g、龟板30g、入地金牛15g、毛冬青30g、怀牛膝15g、地龙15g、甘草6g。

予7剂,每日1剂,复煎1次。药后疼痛锐减。守方继服1个月,症状全消,病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红斑性肢痛症为少见的血管运动性障碍病,中医则属“痹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该病初起多由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湿热下注所致。本例就诊时已是久治未愈,导致湿热蕴结,流窜经脉,下肢脉络受损,故见双足麻木疼痛。其本是平素阴虚,再因湿热留连,日久伤阴,症见双颧、掌心黯红,疼痛夜甚,舌边有齿印。况湿热壅滞,气血凝塞,血行不畅,致脉络瘀阻,则见唇周、舌质紫黯,脉涩等。治应扶正祛邪,投以黄柏、白茅根、地骨皮清热祛湿;石斛、生地、龟板清热滋阴益肾;毛冬青、入地金牛、地龙、怀牛膝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怀牛膝兼引药下行。此案辨证准确,药切病情,故应手而愈。

遵古不泥,治法创新

古代医籍言简意赅,只有在精读细嚼后实践于临床才能验证提高。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见解颇堪称道。对奇难杂病的辨治,更应遵循此义,遵古而不泥于古,临证时更要着意创新。

叶某,男,27岁。D62年3月16日初诊。

自诉年初左膝下至足局部疼痛,日渐加重,后起肿块,经中西医治疗2个月疗效不显,肿块日增。某医院初诊为胫骨骨肉瘤光片提示:胫骨下软组织增厚,干骺端有溶骨性破坏。现症见左胫干骺端生一骨瘤,约鸡卵大小,坚硬如石,微有搏动感,推之不移。夜间痛楚明显。病者时发低热,面色黧黑,形体消瘦,挽扶行走,舌质淡黯,苔白厚,脉沉细涩。父详察病情而三思,云:“症系骨瘤,乃因肾气虚损,寒邪袭骨,以致痰瘀凝聚而成。前人多用祛寒止痛、逐痰散瘀或补肾软坚、行瘀通络之剂,难取疗效。究其因,骨之病变药难达病所也。”翌日,亲自动手制一简易中药蒸气喷锅,利用药物煮沸时之热蒸气直喷患部(以不灼伤皮肤为度)。药用:

红花、石见穿、大罗伞、小罗伞、黑老虎、入地金牛、过江龙、透骨草、血见愁、金耳环。

每日喷2次,每次半小时。喷至3日疼痛锐减,月余骨瘤明显缩小,至3个月骨复原状,诸症悉平。喷药期间辅以口服虎潜丸,以养血滋阴,强筋壮骨。日服2次,早晚各10g。至今20年,工作如常,未见复发。

骨肉瘤为骨的恶性肿瘤,早期治疗不当,极易向肺部转移。因而,无论中西医都强调早期治疗。祖国医学虽无单独阐述骨瘤的专著,但早有“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凝涩渗著不去,而成积”及“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等记载。由此可见,其病机不离正虚(肾气不足)邪实(寒、实、痰、瘀邪壅积)。家父治该病时,既遵古训,吸取前人治验和教训,又创用新药新法,始克奏效。对此例治法,后学者不解其意,父曰:其一,热气祛寒;其二,所选中草药有散寒驱风、行瘀逐痰、通络止痛之效。又诸药力虽峻,但外用无伤正之虞,故收捷效。

家父对尚无记载的民间单方草药常亲身尝试,后反复验之于临床,学其所长,纠其所偏,筛选出不少药效确切又力厚功雄的中草药。在治疗奇难杂症时,每将中药、草药有机地融于一方,效如桴鼓。

陈某,男,6岁,住市郊。1976年8月12日初诊,此前已经某医院确诊为地中海性贫血。经治疗,血常规、血浆蛋白、网织红细胞均已复常,靶型红细胞明显减少,肝脾缩小。随访至今,病孩年已16岁,正常上学,未见复发。地中海性贫血又名靶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异常血红蛋白性溶血性贫血。虽属少见的儿科疾病,但在我国华南地区屡有发现,至今尚无理想疗法,显性病例预后不良。中医学无该病名,证属阴黄、虚劳、血证、癥瘕等范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临证时,以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和脾主运化,水谷不运无以化血为辨治基础,立法于大补、先后天之不足,佐以活血祛瘀,结合经验草药地稔根、黑老虎、岗稔子,达其补血、活血、祛瘀、止血之目的,此为成功所在。

(金锋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
2
本条ID:1500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