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研究《伤寒论》,造诣颇深,非常重视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运用,对于厥阴篇的研究尤具心得。厥阴篇是《伤寒论》研究中争论较大的章节,历代注家聚讼纷纭,悬而未决,袁氏精研细读,深究其旨,参前贤注释,融今之临床体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撰成“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认识”一文,精辟地阐明了厥阴病的实质。
一、厥阴病存在,毋容质疑
《伤寒论》的厥阴病存在与否?是一个历史争论较多的问题。袁氏认为从临床辨证论治出发,厥阴病的存在是应当肯定的。
厥阴病证候复杂,变化较多,或有错简在所难免,临证实际确有厥阴病又是一回事,不能随意就否定厥阴病的存在。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的叙例中说:“论中厥阴篇最难审,首条提纲,上热下寒,即乌梅丸证,旧注即是矣。下文寒热胜复诸条,截然与首条不类,且临证书,胥无征验。篇末下利吐哕诸条,既非上热下寒,亦非寒热胜复,其为杂凑,显然可见。”又说:“余以为阴证除太阴、少阴而外,更无所谓厥阴。”这种说法是不能同意的。如此厥阴篇整个不要是否符合事实?我们应历史地看这个问题。仲景的《伤寒论》是总结了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撰着的,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巨著,虽几经战乱迁徙,散失不全,存在错简是属可能,但其流传本均有六经辨证,明确有厥阴篇。从《伤寒论》的著书年代迄今已是1700年,而西晋王叔和整理时,距东汉末年仅约80多年,距孙思邈400来年,六经辨证的基本面目是非常清楚和有根据的。此外,厥阴病提纲主要是说明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证候性质,犹如太阴病提纲之例,是用具体证候阐明其证候性质,与蛔厥的乌梅丸证肯定有联系,因为证候性质同为寒热错杂。是否可以据此以否定厥阴病的存在呢?显然不能。厥热胜复是厥阴病寒热错杂病机的表现,临证观察厥热时间的长短与比例,可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陆氏不理解是借日数来作时间的比拟,拘于厥五日热五日之文,随便断言“且临证书,胥无征验”,既不结合临证实际,对日数的理解亦错,既否定厥热胜复,又进一步否定厥阴病,显然不符合《伤寒论》厥阴病的实际。
至于下利吐哕,认为“既非寒热错杂,亦非厥热胜复,其为杂凑,显然可见。”殊不知厥利在厥阴病中占重要地位,厥热胜复与厥利关系密切,有微甚生死之辨。吐哕如前面所述,均与厥阴有密切关系,岂能随便谓之为杂凑而否定厥阴病之存在?其说不可从也。
陆氏又认为“余以为阴证除了太阴、少阴而外,更无所谓厥阴。”我们说厥阴、少阴虽同属三阴证,均有寒化、热化二证,厥阴之寒厥与少阴相同,但其他厥逆、厥热胜复、寒热错杂等则与少阴不同。再则厥阴篇所述病证,如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等,临床是常常可以见到的。这些名方,临床行之有效。所以只承认太阴、少阴,而不承认厥阴病的存在,与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际均不符。如果认为厥阴篇证候复杂,条文可能有错简则可,认为“厥阴病名存实亡”则不可从。
二、如何看待厥阴病提纲
袁氏认为326条历来大多数注家认为是厥阴病的提纲,因为它是用具体的证候来说明厥阴病的证候性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从《伤寒论》六经提纲来看,所谓提纲,是概括主要的证候、病机和证候性质的。提纲不可能无所不包地把本经所有的症状均排列出来。如太阳病的提纲是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以表证表脉来明确其证候性质。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则仅仅从病机、证候性质加以提示,阳明之为病是里热实证,既不写症状,也不写脉象,也不提燥热便秘,在后面才陆续分条加以叙述和说明。其简略概括则较厥阴病提纲更甚,不能否认180条为阳明病的提纲,更不能否定阳明病的存在。少阳病的提纲更为简略,只提出口苦、咽干、目眩,说明胆火上炎而已,但也说明既非表证,亦非里证,属于半表半里的证候。因此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编写体例看,尤其是从辨证角度看326条,以具体的证候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是可以成立的,说明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及其性质。然蛔厥为寒热错杂之证,当然与提纲有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提纲就是蛔厥的证治,提纲仅是高度地概括了寒热错杂的证候表现而言,这与其他经的提纲完全类同。
此外,厥逆是厥阴病常见的证候,厥逆及其辨证在厥阴篇亦占重要地位,337条,统一切厥证而言,指出厥逆的证候是手足逆冷,其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将此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之一看待,说明厥阴病厥逆的病机和证候,以补326条之不足,亦可供参考。
三、厥阴篇的基本内容
1.厥阴病的证候性质
《医宗金鉴》说:“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脏厥、下利、除中等证见矣。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
阴阳消长,大伏危机。”这一段话基本上概括了厥阴病的病机、证候性质及其变化,说明厥阴病是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最后阶段,邪正斗争,阴阳消长,寒热从化各异,病情变化较为复杂而危重,并把厥阴病的证候性质概括为“寒热错杂、厥热胜复(阴阳胜复)”。
2.厥阴病的基本证型
从病机和证候性质来分析,厥阴病可以归纳为四个证候类型,即寒热错杂证、厥热胜复证、厥逆证、下利呕哕证。
(1)寒热错杂证: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一开始就说明厥阴病的证候性质属于寒热错杂。326条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表明了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上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下寒。它体现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性质。具体有388条之蛔厥证和359条之中寒格热证,387条之麻黄升麻汤证。
(2)厥热胜复证:厥热胜复亦称阴阳胜复,其证候特点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它反映了邪正斗争最后阶段的盛衰和进退。厥热时间的长短是了解病势进退的依据,临证可从厥或热出现时间的长短,来观察其病机的消长变化,分析其转归和预后。所以厥热胜复也是厥阴病的一个主要内容。厥逆是阴盛,正不胜邪,表示病进;发热是阳复,正能胜邪,表示病退。从发热与厥逆时间的长短及其变化情况,可以估计正邪盛衰和阴阳消长的演变趋势,用于诊断治疗和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关于条文中所引日数的长短与多少,应该历史地来看,它是以日数作为时间比较,相对地借以说明厥热时间的多少,不能绝对地把它看成固定不变的天数,否则就难于理解。
(3)厥逆证:厥逆证属厥阴病主要证候之一。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以说这是厥阴病厥逆的提纲,它概括了厥逆的证候表现及病机。致厥的原因很多,总不外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互相贯通所致。此条说明了厥逆的病理,统一切厥证而言。从其基本属性来分,厥逆一证有寒热两大类。若阴气独胜,阳气衰微,不能通达于四肢者,称为寒厥;若热邪深伏,阳气被阻,反使阳气郁结于内,不能充实四肢者,则称为热厥。厥阴篇对厥逆证的分辨特别重视,概括而言有:
①蛔厥:338条之蛔厥,多由胃气素寒,蛔虫扰动于中,阳气不能外达而致厥。
②血虚寒凝致厥:如351条,此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四末失于温养,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③寒厥:基本上与少阴病阳衰的虚寒厥逆相同,如353、354、370、345条均属于阳衰阴盛的寒厥证。
④热厥:此证多属热邪深入,阳气内郁,不能透达于外所致。如335条:“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335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二条均为热厥。对后世温病所称的热入心包的神昏痉厥的证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⑤脏厥:如338条所述,乃脏器虚寒已极,真阳之气欲脱所致,较寒厥尤重,急宜大剂急救回阳,以挽危急。
⑥水厥:356条之茯苓甘草汤证。此为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悸而不安。阳气被水饮郁遏于里,不能达于四末,则致厥逆。
⑦痰厥:356条之宜瓜蒂散证,此为痰涎实邪,停蓄胸膈,阻遏胸阳不能布达于四肢,而致手足厥冷。
⑧气厥:318条之四逆散证,是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厥逆。
由于厥阴病寒热错杂,阴阳胜复,寒热无常,厥逆虽为重证,但亦有轻重浅深之不同,临床当注意辨证。
(4)下利吐哕证:下利与吐哕在厥阴篇中出现较多,尤其是厥利的病理关系更为重要,故此篇比较集中地加以论述。由于正气有强弱,病邪有轻重,阴阳有胜复,病至厥阴,寒热虚实变化比较复杂,故下利吐哕也有不同情况,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①厥阴热利:371、373条之白头翁汤证,为厥阴肝热下迫,所致之热利;334、341、363条是厥阴病厥热胜复的病理变化中,厥退而热不已,阳复,病从热化,邪热交阻,下迫肠道,可出现发热、口渴、腹痛、里急后重、下利便脓血的厥阴热痢。
②实热下利:此即厥阴阳复热化的证候,以下利谵语为主证。如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此实热下利是厥阴阳复而热结胃腑,由虚转实,形成下利谵语可下之证。
③虚寒下利:厥阴病以阳复为佳兆,故下利属热者,为阴证转阳,易于治愈。若阳复不及,或阴盛阳衰,则厥逆下利并见,属虚寒下利者,多属重证。如354条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又如367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均说明了虚寒下利与厥逆的关系。虚寒下利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以下利清谷为主证,多与阴寒厥逆并见。若厥不回,利不止,则属危重证。
④呕吐哕:厥阴篇中关于呕吐哕约有三种情况:其一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之呕吐。如378条: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厥阴寒证。其二为阴证转阳,脏邪还腑之发热呕吐。如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为厥阴转出少阳之呕而发热,此阴证转阳,脏邪出表,为欲愈之征;其三为虚实不同之哕逆如380条,为一再误治,中气中阳大伤,胃气虚冷,胃败致哕,属于危重证。381条为厥阴哕的辨证。
上述厥阴病的基本内容,证候的变化比较复杂,既有寒热错杂证,亦有热证,寒证,阴阳胜复,邪势进退,虚实夹杂,病机变化很大,然而了解这些变化,具体进行辨证,并不是毫无线索可寻的。
3.关于厥阴病的治疗原则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贯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由于厥阴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古人谓“两阴交尽名曰厥阴”,邪正斗争已达最后阶段,既是六经之末,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阳复则生,不复则危。其证候性质既有寒热错杂,阴阳胜复,又有寒证、热证之不同,变化较为复杂,治疗应随证变法。总的治疗原则为寒者宜温,热者宜清,寒热错杂、虚实互呈者,则宜寒温并用,虚实兼顾。治疗应随宜而施,既注意扶阳,也要注意救阴。如治疗寒证,属阳衰阴盛之寒厥,则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以温补扶阳而胜阴寒之邪;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吐涎沫而头巅痛者,吴茱萸汤以暖肝降浊;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血虚寒凝的四肢厥冷,用当归四逆汤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并可用温灸法以温阳回厥;厥阴热证多属阴尽阳生,热化有余的证候,热深厥深,脉滑而厥者用白虎汤以清泻里热,肝热下迫,热利下重之便脓血,用白头翁汤以清热止利;呕而发热,厥阴转出少阳,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则属于厥阴的正证,蛔厥以寒温并用的乌梅丸安蛔止痛;属寒热格拒,食入口即吐者,投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益胃而止吐。至于厥热胜复,则应观察阴阳消长的变化,分析其病机进退,辨其寒热多少,随证施治。厥阴病对厥逆的辨证论治应特别注意,由于致厥原因不同,治法迥异。如330条,指出虚寒厥逆不可清下,宜温补扶阳,而355条,热厥宜用下法,而忌用发汗及温补等法。
所谓下法,包括清下宣通等法在内。又如330条、374条,两条进一步阐明热厥之热实者,治宜承气汤;热而未实者,治宜白虎汤。尤在泾说:“先辨厥热进退,所以明生死之机;次论生死微甚,所以明阴阳之故也。而厥阴有热,虑其伤阴,必以法清之;厥阴有寒,虑其伤阳,必以法温之,一如少阴之例也。”厥逆尤应具体辨证,既要注意回阳,也要注意保存阴液。
关于厥阴病的治疗禁忌,要据证候的变化情况来决定,如寒证及寒热错杂证,汗、吐、清、下等法均属禁忌。热证则禁用发汗温补等法。
厥阴病虽然复杂,变化较多,但只要掌握上述原则,具体辨证,灵活加以运用,是可掌握其规律的。
四、关于厥逆辨证
袁氏认为,厥逆一证是厥阴篇的主要内容之一,厥逆的辨证在厥阴篇中占着重要地位。厥阴篇所及厥逆证较多,如蛔厥、血虚寒凝致厥、热厥、寒厥、脏厥、痰厥、水厥、气厥等,将这些厥逆集中起来论述,其目的在于类比鉴别。其中有属于厥阴病的,亦有不属于厥阴病的。属厥阴范畴的,如蛔厥之乌梅丸证、血虚寒凝的当归四逆汤证,寒厥、热厥、气郁致厥,其它如脏厥、痰厥、水厥则属于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厥逆集中起来加以分析,临证对厥逆的辨证是有帮助的。如338条之蛔厥系由于脏寒膈热,寒热错杂,蛔虫扰动而致厥,并提出脏厥作为鉴别。脏厥乃内脏真阳极虚,而致肤冷,脉微欲绝,躁无暂安时为其特点的阳气欲脱之危重证。蛔厥以寒温并用、清补兼施的乌梅丸治疗,而脏厥则应以大剂回阳救逆之剂治疗。又如当归四逆汤证,为血虚寒凝所致,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其辨证要点,此与寒厥之脉微欲绝不同,一般脉细主阴血虚,脉微主阳气微。各种厥逆,虽都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手足逆冷证,但由于致厥原因不同,其病机不同,临床特点亦不同,临证必须仔细辨证。少阴篇318条气郁致厥的问题,从原条文的排列上看,上一条317条就是脉微欲厥,四肢厥逆的通脉四逆汤证,318条列入少阴篇,是为同寒厥鉴别辨证而设,若从厥逆辨证出发,将318条列入厥阴篇,与厥逆证一道进行辨证亦无不可,况且此条为肝郁气滞,阳郁四逆之病机。
厥阴篇对于寒厥、热厥的辨证、治法有严格的区别,如前述330条、335条均有明确阐述。
有人认为厥阴只有寒厥、蛔厥、血虚寒凝致厥,而忽视厥阴有热厥和热证,是不全面的。“厥阴有热,虑其伤阴,必以法清之。”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仅就厥阴热深厥深之义推之,与后世温病的热入心包,肝风妄动的神昏痉厥、谵妄、手足厥逆是基本相似的,且心包亦称膻中,即手厥阴,也是厥阴病。不过辨证用药《伤寒论》过于简略,仅运用白虎及小承气二法,温病则辨证较为细致深入,用药亦深入一层,且较为丰富,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均为后世成药,东汉末年没有,这是可以推寻出来的。
厥逆辨证的条文较多,学习时既要分看,又要合看,前后互参,才能进一步了解其意义。
五、立足辨证论治,剖析厥阴条文
厥阴病所列条文共55条,袁氏主张应从辨证论治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得其要领。
否则仅孤立地就某条认为是厥阴病,某条不是,则很不全面。厥阴病的证候性质虽基本属于寒热错杂,阴阳胜复,但其变化比较复杂,既有从阴化寒的寒证,也有从阳化热的热证,有反映邪正斗争阴阳胜复的厥热胜复证,还有类似证等等。故其条文或引彼以例此,或借宾以定主,目的在于辨证论治,并非所有条文和所列的证治皆属于厥阴病。又由于汉文简炼、叙证不全,容易误解。但前后互参,细为综合推寻,亦可理解厥阴病的基本内容及其变化。这些条文,从辨证的角度去看,它们是有关系的,从论治去看,有其法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兹举数例以说明之:如338条蛔厥的乌梅丸证,既是和326条厥阴病提纲联系紧密,也突出了寒热错杂的证候性质,同时与纯阴无阳的脏厥进行辨证。乌梅丸乃寒温并用,清补兼施之剂,不仅治蛔厥有效,治寒热错杂之久利亦有效。但若用以治疗肝热下迫之湿热下利(白头翁汤证),则不仅无效,反而有害,若用以治疗太阴脾虚寒湿之下利、少阴虚寒之下利、少阴虚寒之下利清谷均属不可,从辨证论治来看显然是错误的。又如330条、335条,都是阐述厥逆的治法,但两条对勘,则明确寒厥、热厥的不同治疗原则与禁忌。再如350条、374条,两条对比,则知热而未实者,以白虎汤清之;热而结实者,以承气汤攻之。虽均为里热实证,其治法亦有清、下之不同。350条之白虎汤证,有的认为列于厥阴篇为错简,但从厥逆证来看,此条是针对热厥的证治,从用白虎汤的治法看,属于阳明经热的里热实证,热盛于里,阳郁致厥,但阳明病似乎不应出现四肢厥逆,故列入厥阴篇较为适当,因厥阴篇讨论厥逆是其重点,在此可以同厥逆进行辨证,不当作错简来处理。至于354条之痰厥、356条之水厥,二者均有四肢厥冷,故连类而及。又如351条的当归四逆汤证,其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与350条脉滑而厥的热厥不同,与353、354条之脉微欲厥乃阳衰阴盛的虚寒厥逆亦不同,这些条文前后比较,则辨证更为明确。
关于下利吐哕的一些条文,亦有不属厥阴病者,是引彼例此,以供辨证之用。因厥阴病的厥利为重证,吐哕亦有寒热之不同,故集中加以鉴别。如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为阴寒至极,厥利不止的死证,属纯阴无阳。373条之白头翁汤证,为厥阴肝热下迫,下利脓血证,374条之下利谵语有燥屎的小承气汤证,此下利为热结旁流。对比之,则知下利的病机不同,故治法随之不同。又如378条的吴茱萸汤证,为肝寒夹浊阴上逆之干呕,吐涎沫、头痛;紧接着379条的呕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加以鉴别,此为厥阴转出少阳,自阴出阳的欲愈候。
二者虽同为呕吐,其病机、寒热属性均不同。
上述这些例证说明对待厥阴病的条文,应立足于辨证论治去综合分析,前后对比,纵横分析,了解其内在联系,融会贯通,方可领会仲景之旨,这对临床是极有帮助的。如果孤立地对待条文,不仅得不到全面的理解,反可致片面而不正确的认识。如有认为厥阴篇冠“厥阴病”的仅前四条,其余都不是厥阴病;有人认为厥阴病是杂凑成篇,阴证只有太阴、少阴,而无所谓厥阴。
这些既非持平全面的见解,也与临床不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