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中魁Zhōng kuí(EX-UE4)
出处:《针灸玉龙歌》
定位、主治与操作
部位:在手指,中指背面,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适应症:常用于噎膈、呕吐、呃逆等脾胃病症。
操作:针刺0.2-0.3寸。
附:临床应用举例
1.牙疼阵阵痛相煎,二间妙穴莫轻传,若还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亦相便。(《针方六集·玉龙歌》卷六)
2.《玉》翻胃吐食,中魁中指第三节,灸泻之。(《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3.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针灸大成》卷五)
4.第七十七:翻胃吐食,中脘、脾俞、中魁、三里。(《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卷九)
5.第七十八:饮水不能进,为之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大陵、支沟、上脘。问曰:翻胃之症,从何而得?针法所能疗否?答曰:此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病初来时,皆因酒色过度,房事不节,胃家受寒,呕吐酸水。或食物即时吐出,或饮食后一曰方吐者,二、三日方吐者。随时吐者可疗,三两日吐者,乃脾绝胃枯,不能克化水谷。故有五噎者:气噎、水噎、食噎、劳噎、思噎,宜推详治之。复刺后穴:脾俞、胃俞(以上补多泻少)、膻中、太白、下脘、石关。(《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卷九)
6.治疗顽固性呃逆,双侧中魁,用1.5寸不锈钢毫针从近端指间关节沿皮刺向掌指关节,进针1寸许。行较强捻转手法,病人出现强烈胀痛感。留针30分钟,其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山西中医,1998,14(4):34]
7.治疗神经性呕吐,主穴中魁、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中魁穴斜刺,余直刺。10次为一个疗程。[针灸临床杂志,2000,1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