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浮白Fú bái(GB10)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类属
足少阳胆经穴。
适应症
主治:头面部病症。常用于头痛,目痛,齿痛。
操作
平刺。
阐释
本穴治足不能行及耳聋、胸满,齿痛、瘿肿、喉痹、咳嗽、吐痰沫等症。病者宛如醉人状态,喻病人如曾浮大白者,本穴可以治之,因名为“浮白”。
按:“浮白”典故,出于战国之初。魏文侯与诸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行觞政(酒令也)曰:“饮不口者,浮以大白”。后人以“浮大白”为罚大杯酒。浮者,满而溢也。今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简称本穴为“浮白”。以简简二字,表出穴位功能,病人证状。又揣中医理论以针灸最奥,在《内经》成书以前,已有“黔首共余食,之成,殊为可惜,见《宝命全形篇》。
附:临床应用举例
1.牙疼方,灸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医心方》卷五)
2.太阳中风,脉缓,颈项强急,不得转侧,可针风池、风府、浮白穴,则痛移也。(《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
3.猪痫,吐浊沐,口动摇,浮白三壮,刺一分。(《医学纲目》卷十一)
4.腕缓不收,覆足不任,胫酸,然谷、浮白、昆仑。(《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5.胆囊炎疼痛,单刺右侧浮白穴治疗。[中国针灸,2002,22(1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