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膏肓Gāo huāng(BL43)
出处:《千金要方》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取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横平厥阴俞(BL14)。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
适应症
保健灸的常用穴。主治虚劳及肺部病症。常用于肺痨,咳嗽,气喘,盗汗;遗精。

操作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宜向脊椎方向成30°-45°角斜刺。
阐释
本穴平厥阴俞。春秋晋景公病,请医缓诊治。景公夜梦二竖子议避医缓之治,逃避于膏肓之间,即心、肺之间也。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故名“膏肓俞”。
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

附:临床应用举例
1.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则宜灸肺俞等穴,各随证治之。(《针灸资生经》卷四)
2.膈噎灸膏肓,随年数作壮,妙,候火疮,灸彧中。(《医方类聚》卷一百七)
3.痰涎等证不一而足,惟劳瘵有痰为难治,最宜灸膏肓穴,壮数既多,当有所下咙咙然如流水之状,盖痰下也,余当随证治之。(《针灸资生经》卷四)
4.痨瘵四肢消瘦,面色痿黄,筋寒骨热,皮肉干枯,黄疸,并皆治之:灸百劳、膏肓、肺腧、鸠尾、关元、绝骨、足三里,每日灸二七壮,至半月灸毕。然后灸绝骨、足三里,各灸七七壮。(《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5.男子遗精白浊:心俞、肾俞、三阴、关元、膏肓。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房室失宜,惊动于心,内不纳精,外伤于肾;忧思过虑,七情所感,心肾不能交际,人渐尪羸,血气耗散,故如此也。(《针灸集成》第五十八方)
6.一法,取痨虫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等药。(《针灸集要·杂穴治诸病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