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的药性与功用汇解

来源:《珍珠囊》

简说:炮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炒至表面微黑,内成棕黑色而成。原植物我国广为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呕。临床用名炮姜。

本草汇言

《本草蒙筌》:

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

《得配本草》:

辛、苦,热。入足太阴经血分,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心本热,肝本温,虚则寒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佐当归,治血痢;中气温,血自归经。入四物,治产热。木土得养而热退。

止血炒炭。忌用同干姜。

痢亦有因热而下血者,产后多因血虚而生热者,若概用炮姜治之,益增内热,而血不止,愈烁其阴,而热更甚。急宜凉补养其血,以去其热,炮姜非所治也。

《本草新编》:

干姜味辛,炮姜味苦,皆气温大热,半浮半沉,阳中阴也。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盖干姜治表,而炮姜温中。其所以治表者,干姜走而不收,能散邪于外也;其所以温中者,炮姜止而不动,能固正于内也。虽然姜性大热而辛散,俱能散邪补正,安在炮制而异宜。干姜散邪之中,未尝无温中之益;炮姜固正之内,未尝无治表之功。但干姜散多于温,而炮姜固多于散耳。

或问干姜用之于理中汤中,佐附子以成功,岂有妙义乎?曰:无妙义,仲景夫子不用之矣。理中汤,理中焦也。虽有白术是理中焦之药,然气味与附子温热之性尚不相同,故入用干姜之辛热,与附子同性,专顾中焦,则附子亦顾恋同气而不上越,共逐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

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其用干姜之义,想亦与理中汤同意?曰:姜附汤中用人参,似与理中汤相同,而孰知别有意义。理中汤,理中焦;姜附汤,治下焦也。附子领人参直入于至阴之中,专祛腹中之寒,而躯外皮肤之寒邪,则未遑驱逐。加干姜走而不守,如大热亲捣巢穴,而偏裨旁惊于外,自然内外肃清,远近安奠也。倘止用附子、人参,未尝不可奏功,然而攻彼失此,仲景夫子所以必加入干姜,使同队而并逐也。

或问四逆汤亦用干姜,其义岂有异乎?夫四逆汤之用干姜,又非前二条之意。四逆汤,乃救逆也。救气之逆,必须同群共济,故用附子、肉桂为君,必用干姜为副,否则,气逆而不能遽转矣。

或问干姜用之白通汤中以通脉,吾惧其散气,则脉随气而散矣,又何以通脉哉?嗟乎。

脉非气通,又用何物以通之。干姜原非通脉之药,正取其通气耳,气通则脉通矣。夫脉之不通者,乃寒凝而不通,非气绝而不通也。用干姜以散寒,寒气散,脉气有不通乎。

或问干姜既能通气,用干姜足矣,何以又用葱耶?曰:葱性亦散气者也。单用干姜,恐通气有余而通脉则不足,单用葱,恐通脉有余,而通气又不足。合而用之,气通又不伤脉,脉通又不伤气,而相济而成功,何伤气之足忧乎。

或问干姜炒熟入于健脾药中,谓能补脾以生气,然乎?曰:干姜温热,原有益于脾气,何在炒熟始能补土以生气。但干姜性走,脾气不独受其惠。一经炮制,则干姜守而不走,独留于脾中,诸经不得而夺之,自然较生用更效也。

《本草分经》:

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兼补心气,祛脏腑沉寒痼冷,去恶生新,能回脉绝无阳,又引血药入肝而生血退热,引以黑附则入肾祛寒湿。

现代药理研究

1.炮姜具有抗溃疡作用。

2.炮姜还具有止血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2
本条ID:1211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