礞石的药性与功用汇解

来源:《嘉本草》

简说:礞石为硅酸盐类矿石,分青礞石与金礞石两种。青礞石为绿泥石片岩,应用较广;金礞石为云母片岩。我国凡有云母矿山处均产,以四川产为佳。青礞石生于变质区域变质基中酸碱性浸入岩及火成岩、伟晶岩中,是中酸性火成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味甘、咸,性平。归肺、肝经。功效:下气消痰、平肝镇惊。临床用名礞石。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

青礞石气平味咸,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厥阴经之药。肝经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汤衡《婴孩宝鉴》,言其乃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糁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惊之类,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丹溪云: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虚证,一医与礞石药服之,至夜而死。吁!此乃盲医虚虚之过,礞石岂杀人者乎!况目盲之病,与礞石并不相干。

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

得焰消,能利湿热痰积从大肠而出。热盛皮肤生疮,一利即愈。

《本草经疏》:

礞石禀石中刚猛之性,体重而降。能消一切积聚痰结。其味辛咸,气平无毒。辛主散结,咸主软坚,重主坠下,故《本经》所主诸证,皆出一贯也。今世又以之治小儿惊痰喘急。入滚痰丸治诸痰怪证。

简误:礞石消积滞,坠痰涎,诚为要药。然而攻击太过,性得沉坠,凡积滞癥结,脾胃壮实者可用,虚弱者忌之。小儿惊痰食积,实热初发者可用,虚寒久病者忌之。如王隐君所制滚痰丸,谓百病皆生于痰,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于脾胃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多食酒面湿热之物,以致胶固稠粘,咯唾难出者,用之豁痰利窍,除热泄结,应如桴鼓。由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或发热声哑,痰血杂出者,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反炽,痰热未退而脾胃先为之败矣。可见前人立方,不能无敝。是在后人善于简择耳。

《本草蒙筌》:

力能坠痰,滚痰丸必用;功亦消食,积食方常如。匪医小儿,亦治男妇。

《本草乘雅》:

石以量言。盖水谷入胃,受盛转输者量也。设仅受不输,致阴凝至坚,及营卫阴阳,血气津沫,咸泣不流矣。所谓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即惊、痫、咳喘,亦从口受,经云:咳嗽喘急、惊。白脉之至也喘而浮。厥、痫,有积气在胸中也。蒙石功力,发蒙府藏之元气,使之踊跃而出。

《药性解》:

青礞石,味辛甘,性平,有毒,入肺、大肠、胃三经。主荡涤宿痰,消磨食积。

按:礞石辛宜于肺、甘宜于胃。大肠者,肺家传送之官也,故都入之。大损元气,不可漫用。

《景岳全书》:

味微甘微咸,其性下行,降也,阴也,乃肝脾之药。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故能消宿食癥积顽痰,治惊痫咳嗽喘急。《宝鉴》言礞石为治痰利惊之圣药,若吐痰在水上,以石抹掺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杨士瀛谓其功能利痰,然性非胃家所好。而王隐君谓痰为百病母,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是以实痰坚积,乃其所宜。然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虚。人但知滚痰丸可以治痰,而不知虚痰服此,则百无一生矣。

《本草备要》:

重,泻痰。甘咸,有毒,体重沉坠。色青入肝,制以硝石,能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之圣药(吐痰在水上,以石末掺之,痰即随下。王隐君有礞石磙痰丸,能治百病。礞石、焰硝各二两, 研,水飞净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量虚实服。时珍曰: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寒上、中二焦,变生诸证。礞石重坠,硝性疏快,使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气弱脾虚者禁用。坚细青黑,中有白星点。硝石、礞石等分,打碎拌匀,入坩锅 至硝尽、石色如金为度。如无金星者不入药。研末水飞,去硝毒用。

《本经逢原》:

辛咸平,无毒。色青者入肝力胜,色黄者兼脾次之。

青礞石,厥阴之药,其性下行,治风木太过,挟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膈上,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以下泄之,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矣。今人以王隐君滚痰丸,通治诸痰怪证,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因脾胃不能运化,积滞而生,胶固稠粘者,诚为合剂。设因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成痰,如误投之,则阴气愈虚,阳火弥炽,痰热未除,而脾胃先为之败矣。况乎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得之,泄利不止,祸不旋踵。若小儿多变慢脾风证,每致不救,可不慎欤?

《本草求真》:

[批]除肝膈上热痰。

礞石专入肝。禀石中刚猛之性,沉坠下降,味辛而咸,色青气平。功专入肝平木下气,为治惊利痰要药。喻嘉言曰:惊风二字,乃古人妄凿空谈,不知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克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故易于生热,热甚则生风生惊,亦所恒有,后人不解,遂以为奇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摇头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相传既久,不知妄造,遇此等症,无不以为奇特,而不知小儿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风寒,病则筋脉牵强,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色,而用金石等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间有体坚症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致各守专门,虽日杀数儿,而不知其罪矣。盖风木太过,脾土受制,气不运化,积气生痰,壅塞膈上,变生风热,治宜用此重坠下泄,则风木气平,而痰积自除。今人以王隐君滚痰丸用礞石,通治诸般痰怪症,殊为未是。滚痰丸:礞石、焰硝各二两,煅研水飞净一两,大黄酒蒸八两,黄芩酒洗八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不知痰因热盛,风木挟热而脾不运,故尔痰积如胶如漆,用止诚为合剂。如其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服此泄利不止。小儿服之,多成慢症,以致束手待毙,可不慎欤。

《得配本草》:

甘、咸,平。入足厥阴经气分。平肝下气,除结热,治惊痫、积痰。

得薄荷自然汁,生蜜调下,治急惊痰热。慢惊脾虚者,木香汤蜜调下。配大黄末,除横结之痰;与赤石脂,疗积痰久痢。

脾虚气弱、发热声哑、痰血夹杂者禁用。

礞石燥可除湿,老痰却非所宜。但诸药下过,滑润痰滞,而隐伏之处未必能到。惟此性横而悍,其于肠胃曲折倚伏之处,无不迅扫其根,使秽浊腻滞之痰,不得稍留胃底,故此品有滚痰之名。然痰之滞,有自虚不能润,气虚不能送。因之粘滞胃府,托宿肠中,关门之内竟作贮痰之器。如用礞石降之,则痰因燥而愈涩。气因降而益衰。终将凝结于中而莫解,乌可不审。

《本草分经》:

甘,咸。重坠。入肝。能平肝下气,为治顽痰结癖之神药。

现代药理研究

目前对其研究报道极少。主要表现为其所含大量的Fe3+、Fe2+、Al3+、Mn2+及少量Mg+、SiO23-等离子对机体的作用,如可促进阳离子交换,产生吸附作用,达到化痰利水的功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2
本条ID:1211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