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

出处: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外台》有“炙”字) 牡蛎各二两(《千金》作“各三两”,《外台》牡蛎下有“熬”字) 寒水石(《千金》作凝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本草纲目》紫石英附方引作“白石英”)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方制: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主治:
除热瘫痫。

方论选萃

明·赵以德风者,外司厥阴,内属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痪者,以风邪挟痰于四肢故也;痫者,以风热急其筋脉,内应于心主故也。由是二者,尽可用此汤治之。首用大黄之寒、走而不止者泻之,俾火退风息,凝痰扫去矣。复用干姜之热、止而不走者何哉?前哲有云:大黄之推陈致新,如将军之戡定祸乱,然使将无监军,兵无向导,能独成其功乎?夫一阴一阳之为道,故寒与热相济,行与止相须,然后寒者不惨,热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大黄逐热行滞,以通营卫而利关节,则必以干姜安之,桂枝导之,佐大黄之达四肢脏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将从诸药石而下走矣。桂枝又散风木,干姜又能治血,祛风湿痹,去风毒痹,二者因得以相制为使。犹虑干姜之热中,更以石膏、滑石制之,禀清肃之金性,以制木救土,泻阳明肺热,解肌肉风痹也。阴水不足,火因妄动而生风,满招损,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镇重之剂则不能安其神、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补阴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蛎、龙骨敛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巢氏用治脚气,以石性下达可胜湿热,不使攻心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尤在泾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为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金匮要略心典》)

清·汪绂此治以风成惊,外有余则生热者。重以镇之,滑石靖三焦火,石膏靖肺胃火,寒水石靖心火,紫石英益心肝之血,白石脂坠肺胃之痰,赤石脂去血中之瘀。风火动摇,重听以镇之。寒以荡之,滑石、石膏、大黄,皆以荡除邪热。辛以补之,干姜、桂枝、石膏、大黄,皆辛以补肝。酸以敛之,龙骨、牡蛎,皆涩而敛。甘以和之。要以去风除热,而镇安心神,则惊定矣。此证日数十发,是急惊也,故属之外有余而宜镇静。(《医林纂要探源》)

清·陈元犀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瘛疭,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盛,及其归迸入心,其治同也。此方用大黄为君,以荡除风火热湿之邪,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势,又用石药之涩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平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龙骨、牡蛎以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用寒水石以助肾之真阴不为阳光所烁,更用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心不明而十二经危也。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后人以石药过多而弃之,昧孰甚焉!(《金匮方歌括》)

近代验证

例一 殷品之治腰脊痠楚案(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5期)

萧某某,男,33岁。

一诊:腰脊痠楚,犹如火灼,有时走窜周身四肢。当其走窜它处时,腰背灼痛减轻,舌红而鲜艳,脉浮滑而数。病延十三年,此系络脉空虚,风火为患,治以养血镇肝清热。拟《金匮》风引汤出入:

大生地、京元参各12克 左牡蛎30克 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赤白石脂各15克 紫石英10克 大白芍、全当归、炒黄芩各9克 生石膏20克 生甘草3克。

三剂。

二诊:服药后,诸症缓解,颇欲睡眠,佳象也。脉弦数,舌尚红,药既中肯,再予前法续进:

大生地24克 左牡蛎、生石膏各30克 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紫石英、赤白石脂各15克 川桂枝(后入)、粉甘草各3克 炒黄芩、炒白芍、净萸肉、野百合各9克。三剂。

三诊:投养血镇肝清火之剂,走窜灼热之势已轻。肝为藏血之脏,阴血不足,则风火走窜,非镇肝不足以遏其走窜之势,非养血不足以填其络脉之虚,非清火不足以熄其灼热之焰。再予前法续进:

生地黄、花龙骨、全当归、赤白石脂各12克 炒黄芩、炒赤芍、滁菊花各9克 生石膏、左牡蛎各30克 寒水石、紫石英、灵磁石各15克 川桂枝3克。

三剂。

四诊:以往遗泄后,周身走窜甚剧,腰部灼热痠楚亦增。前昨二日遗泄,未见周身窜动,腰部灼热痠楚亦不若前甚,仍予镇肝熄风、养血清热:

大生地、石决明各18克 生石膏24克 牡蛎30克 花龙骨、赤白石脂、紫白石英各15克 粉丹皮、炒黄芩、朱茯苓、滁菊花、大麦冬9克。

五剂。

上方迭进十数剂,风火已媳,诸症俱消。由于腰脊痠楚曾因跌扑所致,以后各诊用祛瘀通络为主,而获全功。殷师曾云:“风引”,意即中风抽掣牵引之谓,后世亦称“搐搦”、“痉挛”,多由肝阳暴亢化风所致。本方重在清热潜镇,收敛浮阳,实开后世治中风用潜镇之先河。后世王孟英、张伯龙、张山雷诸氏,对中风属于内热生风,气火上升之病,恒常用潜镇与滋填并进,实导源于本方。该病员虽证非中风,而由火热盛,肝风内动所致,与内风病机,实相一致,故可借本方加减治之。

例二 杨天知治高血压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9月号)

姜某某,男,52岁,农民。1975年9月3日初诊:素患高血压病,半月前与人口角后,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有时感到左上肢抽动,唇战。面红如醉,油亮发光,诊断为高血压,服降压西药及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温胆汤等方剂,消症不减,血压不降。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血压170/100,治宜清热泻火,熄风潜阳。方用风引汤加上石决明、双钩各30克,5剂。9月15日二诊,血压140/85。上方连服月余,血压一直维持在三130~150/35~90之间。

例三 杨天知治小儿舞蹈症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9月号)

王某某,男,11岁,学上,1976年1月15日初诊:3个月前在学校上操,赶不上队伍,手握笔不紧。继而常挤眉弄眼,两手乱动,提物不紧,走路腿颤,某院诊断为小儿舞蹈症,久治不效。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志不安,舌红苔腻,脉象弦滑。服用风引汤5剂。20日二诊,走路较稳,余证同前,上方加防风、蝉衣、羌活,7剂。27日三诊:上述症状均有好转。守上方治疗2月余痊愈。

按语

《外台》引深师紫石汤方,与此方药味相同,惟六石各八两为异耳。六石同出一方,他处甚少见焉,其间不无深意。莫枚士之论,颇能窥见其中堂奥。其谓:“考《本草》紫石,镇心除邪,滑石利小肠除热,赤石、白石亦分治心肺,但主泄利。赤白要之,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与二石英皆治惊悸也。寒水石、石膏、滑石皆除热利小便,……盖经意以紫石与滑石同用者,以紫石入血活心,滑石入气治小肠,一脏一腑之义也。二膏(指软、硬石膏)治热,二脂攻积,六石共为君;大黄、干姜,一泄一守为臣;龙骨、牡蛎,一入一敛为佐;桂枝、甘草治惊悸为使。风引之病,既由于风,故方从桂枝来。引者,一缓一急之谓。缓故用龙、蛎之收,急故用姜、黄。风则生热,故用四石及大黄之寒以清之,热则主痰,故用二脂、滑石以攻之,二脂承紫石来,二膏承滑石来;风性善壅逆,故用紫石之重以治逆,滑石之利以治壅。此方之妙如此。”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8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