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养胃汤

出处:
近代·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
治法:
清滋胃阴法
组成:
生玉竹(三钱) 生扁豆(三钱) 北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冬桑叶(二钱) 生甘草(一钱)
主治:
胃阴受伤,甘凉养胃。大病瘥后不食,可籍此调理。凡证见舌燥口渴,二便艰涩,脉兼微数等阳明证,悉主之。

方论选萃

养胃汤方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由麦冬、白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组成。用于治疗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属胃阴虚证。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提出“阴虚学说”--创立养胃汤,弥补了东垣惟重益气升阳之不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阴虚型脾胃病的良方。叶氏养胃汤的创立,亦是历史上脾胃学说中一重大转变,对后世影响颇深。

近代验证

例一 王希知治噎膈呕吐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刘男,65岁。

主诉:因呕吐不能饮食经检查确诊为胃癌。仅以输液及其它支持疗法维持生命,历时两个多月呕吐未稍减。因患者年老体弱且属晚期胃癌,无法手术及化疗或放疗,故转我院请求中药治疗。

诊查:干呕呃逆频作,口干渴思冷饮,饮入即吐,数日不更衣。形体消瘦,舌红有裂纹、无苔少津,脉细数。

辩证:胃阴亏损。

治法:方用叶氏养胃汤加减。

处方;白干参30克 北沙参15克 麦冬30克 玉竹 扁豆12克 甘草10克 花粉15克 淮山30克 生谷芽30克 乌梅9克。

煎水频频呷服,服药一周,呕吐呃逆止,能进流质饮食,偶能进半流质饮食,大便1~2日一次。后宗原方略事加减,兼以银耳、淡菜煨鸭汤等作食疗,历时三个月呕吐不复见。但终因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按语

考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诸方,均以甘温益气,升举清阳为务,宜于脾胃阳虚,而胃阴不足一面,仍然空缺。清代叶天士从阳明燥土,须予柔润甘药着想,自出机×,用甘寒生津之品,组合养胃汤方治,实补前人之未逮也。又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养胃汤,厚朴、藿香、半夏、茯苓各一两,人参、炙甘草、炮附子、去皮脐、橘皮各三分、草果、去皮、白术各半两,似为湿困胃阳而设,与本方名同实异。学者最须留意焉。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57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