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

治法:
温化芳淡法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 半夏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 藿香去土三两 甘草炙二两半
方制: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主治:
暑湿挟秽,头痛身热,脘闷呕恶,肢懈纳钝,便泄溺涩,甚则霍乱吐泻,满腹而痛。舌苔白腻或兼灰滑。脉右涩而糊者。

方论选萃

明·吴昆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此方主之。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医方考》)

明·戴元礼肥人多中,以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气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之必先理气。中后气未尽顺,痰未尽降,调理之剂,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散服,此药非特治中风之证,中气、中恶、霍乱尤宜。(《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清·汪讱庵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脾胃不调,感冒暑湿,中气不能运化,故身热不解,腹满吐泻焉。藿香快胃祛暑,苏叶解表散湿,大腹绒泻滞气,冬白术健脾元,厚朴散满除湿,半夏醒脾燥湿,陈皮利中,茯苓渗湿邪,白芷散阳明之湿,桔梗利太阴之气,甘草甘缓中州,姜、枣调和营卫也。此调中散邪之剂,为感冒暑湿之耑方。其治不服水土亦强,扶土胜湿之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术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哉?。(《成方便读》)

清·何秀山吾绍地居卑湿,时值夏秋,湿证居十之七八,地多秽浊,人多恣食生冷油腻,故上吸秽气,中停食滞者甚多,方以藿、朴、二陈温中为君;臣以白芷、砂仁,芳香辟秽;使以苏梗、苓皮,辛淡化湿,合而为温化芳淡,湿滞挟秽之良方。惟温热暑燥,不挟寒湿者,不可妄用。(《通俗伤寒论》)

近代·何廉臣此乃消暑和中,利湿辟秽之剂。方用藿、朴、陈、苓为君,消暑气以导湿滞;臣以苏梗,半夏和中调胃;佐以白芷,芳香辟秽;使以砂仁理气疏中。然必其人阳虚多湿,湿郁暑微者,始为适当。

叶案引用颇多,以治温热寒湿等症。吴鞠通新定其名,一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光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二钱 六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为苦辛微寒法,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等症。二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卷二钱 川通草二钱 生苡仁三钱 为苦辛淡法,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脉糊舌白,一身尽痛等证。三加减正气散:杜藿香三钱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二钱 苦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为苦辛寒法,秽湿着里,脘闷舌黄,气机不宣,久则酿热等症。四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炒查肉五钱 六神曲二钱 为苦辛温法,治秽湿着里,脉右缓,舌白滑,邪阻气分等症。五加减正气散:藿香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厚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生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 为苦辛温法,为秽湿着里,脘闷便泄等症。此五法,均用正气散加减,而用药丝丝入扣。叶氏可谓善用成方,精于化裁者矣。(《重定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例一 韩玲娣治急性胃肠炎案(选自《河南中医》1984.6)

赵某某,女,47岁,1981年8月9日初诊。患者昨晚食剩菜后,感到胃脘不适,恶心嘈杂。夜间忽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及清水,继之腹痛腹泻,泻下稀粪清水。四肢清冷,胃脘胀闷。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脉症合参,系寒湿郁阻表里、寒热互结,痞塞三焦,清浊不分,吐泻交作。治宜芳香化浊,散寒燥湿。

处方:半夏10克、川朴9克、云苓15克、藿香12克、白蔻10克、陈皮12克、茵陈12克、佩兰10克、车前子12克(布包)、甘草6克、川连6克、元胡9克。

水煎服。配合针灸:取上中下三脘,合谷(双),足三里(双),服药二剂后,吐泻不止,恶心,腹疼减轻,仍有胃脘痞满,不思饮食,以原方去元胡,加白术10克,又进二剂,病告痊愈。

例二 韩玲娣治夏月感冒案(选自《河南中医》1984.6)

王某某,女,32岁,1981年8月5日初诊。患者发热,头痛如裹,恶心欲呕,胃脘不适,肢节酸痛沉重。曾先后服西药及中成药等,治疗月余,症状不除,遂来门诊求治。观其舌苔白腻,查其脉浮缓而滑,此乃暑月感冒,寒湿郁阻表里,治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藿香10克、半夏9克、川朴9克、茯苓15克、白芷12克、苏梗12克、荆芥9克、防风9克、柴胡9克、枳壳10克、羌活6克、甘草6克、生姜3片为引。

服药三剂后,汗出虽多,但发热头痛已解,时有咳嗽,吐痰,干呕。以上方去荆芥、防风、羌活,加陈皮10克,砂仁6克,杏仁9克,川贝9克,三付后,病告痊愈。

按语

薛生白《湿热论》中,于湿热初起,蕴于上、中二焦,尚未化火之际,以藿香正气、太无神术二方去苏、芷之疏散,甘草之滋湿,加入杏仁、枳壳、郁金,轻苦微辛,开通上中二焦气分;佩兰之芳香逐秽;复以六一散甘淡渗湿,导湿热下行。更有太乙神术散(藿香、石菖蒲、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水煎,温服。)治感山岚瘴气,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头面肿大,痄疟时毒。而《和剂局方》另有不换金正气散,即于藿香正气散方中,裁去紫苏、白芷、桔梗、大腹皮、茯苓,其疏散解表之功,较藿香正气散原方为差,而理气化湿之功更胜一筹,可谓善于古方而又用心化裁。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53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