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脉
表脉是指主病在表位或温病卫分。取表脉用手指轻取即得。根据具体脉象,讨论病机及治法如下。浮脉,是当手指轻轻地按在寸口时,即觉出脉搏的跳动。辨认浮脉的关键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切脉时先浮取,即把手轻轻放在寸口皮肤上即得,然后加力中取,脉搏的力量明显减轻,再加力按取时则指下感觉模糊不清,然后将手指压力减小,由按取恢复到中取,脉搏力量略增,再由中取改为浮取,将手指轻轻按在寸口,则脉搏的力量就明显加增,好像是“水漂木”的样子,即把木块放在水里,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可是只要你的手稍用力一按,则沉没于水中,若手指压力渐减,则水中之木就逐渐显露,木块的浮力有上顶之感,减其手指压力,木块就明显浮出水面,这就形象地描绘了浮脉的举之有余与按之不足。浮脉是表病的代表性脉象,但还必须根据兼脉的形象再定疾病的种类。
濡脉:系柔软而轻的一种脉象,其绵软无力,浮取指下轻软宽若带状,与细脉之线状相反。
洪脉:系指下感觉粗大,脉形宽大,来势充盛,去时却缓弱柔软的一种脉象。
芤脉:本脉濡软而中空,发于暴然失血之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说明伤寒太阳病邪在表,故出现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有表证表脉,治疗应当解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是说明伤寒未经发汗与泄下,邪在表,且表气尚实,故用麻黄汤解表,使汗出表解则愈。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这是说明在虚劳不足之病人,如见浮脉,是阴损及阳,为恶候。阴血实质虚损至极,阳气外越,故脉反呈浮象,面色㿠白无华,肾虚气不归元,虚阳浮越于上,所以说浮脉又主里虚。《瀕湖脉学》记载:“浮散劳极”,就是这个意思。这说明只注意主脉还不能进行准确的辨证,还必须注意兼脉和证。
浮脉主表,凡属外邪侵袭肌表,脉象一般总要出现或多或少的浮象,再挟有其他原因,则出现兼脉。因人体卫气有捍卫肌表的功能,邪犯肌表,正邪相争于肌表,所以脉搏的反应是浮象。浮而有力,说明表实,浮而无力是为表虚,必须印证临床见证。表实多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若属体虚的病人,血虚已极或气虚太甚,虽有浮象,但脉多无力,必须仔细査清。
1.浮兼迟
- 浮迟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其至数只三至者。这多为表气受寒邪所侵袭,若没有其他的脉象,多是表气为寒凉而伤所导致的疾病。可以用辛温疏表的药物进行温寒疏散以解表邪。
- 浮迟沉取弦滑者。在浮迟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兼脉,那就不一定是表寒证了。如浮迟而中取或沉取有弦滑之象,这就不能说是单纯表寒,很可能热郁于内,表气不疏,肺气受阻,气机不调,三焦不利。治疗可考虑先治内部郁热,俟郁热解,肺气开,三焦利,脉象即可由浮迟而恢复为正常脉象。
- 浮迟而沉取虚弱无力者。若舌胖滑润液多,这说明中气多虚,阳本不足,又有表寒外侵,面色㿠白略浮,当以甘温补益中气兼温散寒邪为主,并佐以辛温疏解方法。
- 浮迟而按之结滞,沉取弦滑有力者。此属痰滞气机,郁热闭遏于内,或为痰热交阻于经络,绝非表寒,实为里热,切不可用辛温解表,也不可用甘温益气。结合舌、色、证等,当从解郁、化痰、破结、导滞、通络,兼折其热入手。待郁解痰化则脉搏正常。
2.浮兼洪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主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作痒,痒为泄风,久为痼癩;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李时珍在《瀕湖脉学》中说:“浮洪虚热”。
- 浮兼洪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并来盛去衰者。这是假热真虚象征。暑热伤气,气短汗多,津气两衰,势将虚脱,若两目无神,汗出且凉,急以参附汤抢救,特当注意。
- 浮兼洪按之较有力者。这是内热尚重,由热迫汗,正气初衰,既有实火内热,而又有不足的另一面。若两目有神,口干渴饮,仍当先清气热,酌用甘寒益气方法。
- 浮洪而按之无力,汗出面垢,两目无神,气促且短者。此暑伤元气,气津大伤,心慌头晕,汗出如油,气促喘满,势将虚脱,急当益气固脱,以防不测。
3.浮兼数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浮数风热”。
- 浮数表现为在表的部位有热,早期多在卫分,晚期就要入于营血。若是风热入营血,皮肤多红、痒,或有隐疹,或生荨麻疹、斑丘疹等。治之当从清风热入手。
- 浮数按之濡软,沉取力弱者。此为风热在表,内有不足,或风热在表,湿蕴于内,二者鉴别,当验之于舌,气虚者舌必胖、嫩、滑润而质淡;内蕴湿邪者,则舌白滑腻,中胺堵满。治疗时,风热在表,当疏散风热;湿阻中焦时,宜化湿和胃。若确为中阳不足,下肢浮肿,必宜益气补中为本,兼有风湿时,可酌情佐用清化风湿之法。
- 若在浮数的基础上,中取或沉取兼有弦滑小细数者。弦则为郁,细为血虚,滑脉主痰,小乃阴伤,数为阴虚内热。此为风热在表,血虚阴伤,阴虚肝热,且有痰热郁结,必须先清肝热而化痰浊,和阴分,以养血为本。风热在表时,酌加散风热之品,务求肝热减,阴分和,则风热之邪易去也。
- 浮数之脉是属风热在表,若中取或沉取弦实且有力,舌苔老黄垢厚者。此确是里热,积滞食火互阻不化,当以泄化积滞为主,佐用清风热方法。
4.浮兼紧
《濒湖脉学》记载:“浮紧风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这说明浮紧脉是表气受风寒外束的脉象,如有内热挟杂,就必有烦躁等热证兼见,脉必按之有力。治疗就要既解风寒,又兼散热。
- 浮取紧象,按之或中取或沉取则滑而有力,舌质红、口干,甚则烦躁者。这时还要看是以热郁为主,还是以表闭为主。若属因表闭而热郁者,先用辛温解表以开表闭。俟表解热郁减轻,再行清里热,或用河间两解方法。若是热郁为主可先治热郁。一定诊断清楚,表闭与热郁孰多孰少,以何者为主,不可诊错,否则疗效不好。除看准脉象外,必须参考舌、色、证,力求辨证准确。
- 浮紧之脉,按之两关弦滑有力者。此为表闭而内有痰滞,若舌苔黄厚,舌质偏红,则病以内有食滞蕴热为主,在热郁食滞的基础上又感风寒,必须解风寒、清滞热,两法同用。
- 浮紧而按之虚弱者。此中阳不足为本,表受风寒是标,虽身疼痛,恶寒,但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舌白淡润,治疗必须益气补中,温阳祛寒,先治其本,俟气益寒散,再用辛温以解除表邪,不可以单一解表,也不可专事益气也。
- 浮紧而两尺沉弱无力者。此属素体下元不足,或久泄脾肾阳虚,下元虚冷,又感新凉外束,必须先以甘辛温,既外解风寒又温经助阳,或佐用益气温补命门之法。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
5.浮兼缓
《濒湖脉学》记载:“浮缓风虚”,正气不足,表气受邪,是风虚证。
- 浮缓而濡软按之无力者。此属表气不足,正气又虚,若有风邪中人,必有微恶风等症,当以桂枝汤辛温解肌方法以调和营卫。如中阳不足,气分又虚,舌必胖而气短,可用益气补中方法。
- 浮缓而濡,且沉取有弱结之象者。这种脉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并缓和濡软,近似常脉,此确为偏不足之脉,然真虚真实仍需看兼脉兼症。今脉形按之弱有结止,这是属于正气不足,心阳衰微之象,必兼见舌胖、嫩、滑腻而液多,就要从扶正入手。
- 浮缓而沉取弦细略有力者。此乃在表气不足、风邪外受的基础上,又有血虚阴伤,从略有力来看,说明阴不足而阳偏有余,甚则或有热象,如舌瘦舌红且干,在症状上明显口渴,则应从偏热方面考虑治疗。
- 浮缓而沉取弦细滑有力,两关明显者。这种脉象当属风邪留恋,表气又虚,血虚阴伤,已渐化热,如舌苔黄略厚,为又有食滞不去,此时当用消导方法。
6.浮兼虚
《瀕湖脉学》记载:“浮虚主伤暑”。
浮虚是表气不足,阳气又虚,伤暑是符合这种脉象的。凡气分大虚,表阳不足时也能出现此脉。
- 浮虚而带弦细者。这种脉与革脉接近,也可以说是革脉的早期。因为浮虚在阳位,浮取即见,说明病在气分。弦乃肝经之脉,主郁,又主血虚,本来血分病其脉当在沉位出现,如弦脉出现在阳位(浮),就说明血虚已极,当在阴位(沉取所得),今反现于阳位(浮取所得),主病势加重,此为血虚已极,气分又衰。当结合舌、证详细辨认为妥。绝不可单纯地认为是气虚证。
- 浮虚而沉取弦细者。此以气分不足为本,血虚肝郁是标,若沉取弦细而有力,可为肝郁又已化热,当先考虑泄其热,后议养血,再行益气。绝不可单用或过用苦寒、泄化、攻瘀而忘记浮虚脉是阳不足。
- 浮虚而沉取弦细滑略数者。此为表阳不足,血虚阴伤,寒热化火,或血失涵养,肝经郁热。根据有力与无力,再考虑以养血育阴为主或以和阴泄热为主。一定要参考舌、色,证等其他情况。
- 浮虚而按之中空似芤形者。此乃暴然失血之后气分大衰,面色苍白,或可能暴脱在即,当以大剂益气止血之剂为主。如参附汤、独参汤等。
7.浮兼芤
《瀕湖脉学》认为:“浮芤主失血”。
浮芤之象是芤脉见于浮位。芤脉主暴失血,因血液暴然从血管外出,血管突然空虚所致。芤脉一般多见于中取,若之气虚极时,则芤形且濡软而逐渐转为浮位。这说明失血早期为热迫而后期即为气分渐虚。
- 浮芤而按之滑数者。芤脉多见于中取,若气虚重时成为浮芤,若血热挟有痰火,脉象在沉取时即见滑数,此时可能热多,或以火热为主,与出血偏多时在浮位即见到芤脉者不同。治疗时当以清血热、泄痰火为主,俟虚象露再逐渐转为补正。
- 浮芤而按之虚软无力者。此多是大失血后气分过虚。若舌淡苔启滑润者可用益气固本为主,防其脱变,方如参附汤,独参汤,或人参汤送三七粉。也可用鲜田三七三两打汁入参汤送下,若舌红口干心烦时,改用西洋参汤(或粉)送三七粉。
- 浮芤而按之洪滑数沉取有力者。此热迫血液妄行,初期暴吐血,正气未衰,热郁于内,舌红口干,溲黄便结,当以先清血热为主,俟热清血止再议补正。可用鲜茅根二两、鲜石斛二两、鲜梨一两、鲜藕二两、鲜荸荠一两、鲜生地二两、鲜沙参一两、鲜麦门冬六钱共洗净打汁兑入西洋参粉一钱至三钱,徐徐饮之。或加用三七粉三厘、醋大黄粉三厘研细末,分三次冲服或送下。
- 浮芤而按之细小滑数者。此系热郁化火,阴分早伤,舌瘦干红,津液不足,尖部红刺甚多,此属火热妄行,迫血外溢,急当用降逆凉营止血方法。如:苏子三钱、生地黄一两半、丹皮三钱、白芍四钱半、沙参四钱半、犀角粉三厘(或用广角粉六厘、醋大黄粉三厘),分两次冲服。
8.浮兼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李时珍说:“浮而柔细方为濡(软)”,在此处所说的柔细,比较难解。柔与软濡近似,均属气虚、湿郁、阳气不足,或因湿阻气机,阳气不畅。夫细为阴伤血少之脉,既为细而绝不可柔软,细为线状,濡属片形,令人模糊。李时珍所说之细乃形容无力之意,非细如线之脉也。
浮是指部位,轻手即得,病在表分;细为阴伤血少,是血虚阴分不足之象。浮细的解释是在表位,而血虚阴分又伤也。所谓之柔细是阴伤而力量不足,不是柔细并见,而是以柔细来形容力量不足也。
- 浮细而按之虚软无力者。这是说明素体气血俱虚,又有表邪不解,阴分大伤,可用疏表而不伤阴的方法。若舌胖腻而中气大虚时,必喘满汗出,心慌悸动,治疗当以益气补中方法。
- 浮细而带有弦象,脉形似革者。此血虚已极,阴伤而肝失涵养。血分证本应在沉位取脉,今细弦之象出在浮位,确为血虚阴伤已极,故脉象从沉位而变为浮位。治疗必须仍以养血育阴为主。若阳虚较重时,可用甘温益气之品。辨证根据以舌、色、证为主,若舌形偏胖,舌质偏淡,舌体偏嫩,有津液,甚则滑润,则说明病已偏于阳不足。
- 浮细而按之濡软无力者,说明阴伤已极,阳气也衰。细脉当见沉位,今反见浮位,是阴伤已极;濡软当见浮位,今反见沉位,为阳气也衰,仍当参考舌、色、证等,再行细辨。
9.浮兼涩
李时珍说:“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浮涩之脉,出现在浮位,也就是阳位。此为血少寒凝,络脉失养的脉象,这种脉象的出现,说明血虚气分滞涩,是阳气不得通畅的结果。
- 浮涩而按之弦细无力者。血虚络脉失养,经络不通,涩脉本当见于沉位,今沉取弦细是血虚失养之脉,若血虚逐渐伤阳致阳气不足,即为气虚为主,脉象即浮涩而沉取弦细无力,当益气养血并进。
- 浮涩而按之细小弦数者。涩为血少精伤之脉,本当见于中取或沉取,今反见浮涩,是血虚已重,气分也衰。按之细小弦数,是血虚阴伤,虚热较重,当以养血育阴为主,兼泄虚热。
- 浮涩而按之虚濡且弱者。阳虚气弱,血少络脉失养,故见浮涩之脉,今按之虚濡且弱,是为气虚阳也不足,当以益气补阳为务。若舌胖润滑腻嫩,可用芪、附、参、术,以益气升阳。
- 浮涩而按之迟缓力弱者。浮涩是血虚精少,阳虚气衰。按之迟缓力弱,尺部尤甚,这说明本质虚寒命火不足。治疗必用参、附、芪、桂,甚则加用鹿茸、鹿角、乌头之类。
10.浮兼滑
李时珍认为:“浮滑风痰”。
浮滑的脉象,一般认为是风痰之类疾患所致。浮脉主表,滑则主痰,在表之邪未解,则痰阻不化,治之当用祛风化痰方法。
- 浮滑而濡缓按之力弱者。在浮位见滑象,确属风痰;中取濡软而缓慢,又近湿郁之征,舌苔必白滑腻。脉沉取力弱,说明阳气不足,若舌胖嫩,确是气虚阳衰,可用益气助阳之品。
- 浮滑按之弦实有力者。风痰之脉,必见浮滑,若按之弦实有力,说明痰热挟滞内阻,舌苔必厚黄且干,大便秘结,治宜清风痰化积滞,兼泄痰火。
- 浮滑而沉取弦滑数有力者。浮滑为风痰之象,沉取弦滑数有力,说明内有痰火郁热。上条是实为主,本条乃热为主。上条在治疗时,当以泄化通府,本条以泄痰火为主。上条舌必黄厚,本条舌绛红且干,临证以此分辨之。
- 浮滑而按之虚弱,尺部尤甚者。这种脉说明阳虚气弱,下元不足,外有风痰。治疗时,当以本虚为主,参考舌、色、证进行辨证治疗。用药以温命火、益中气、填补下元为主,稍佐祛风痰之品。
11.浮兼弱
浮脉主表,弱乃软之沉者,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浮与弱脉并见,说明阳虚气弱并有表邪,故张仲景主张用桂枝汤之辛温解肌方法。
- 浮弱而重手按之似无者。浮位而见弱脉,说明阳气微弱,肺气早虚,且有表邪;然重手按之似无,乃气虚已极,中阳又弱,可用甘温既解肌又益气为治。
- 浮弱而中取迟缓者。此中阳不足,气分早虚,阳虚则寒,表气又衰。当以益气为主,俟中气复,表气足,再行温阳益气,补其不足。
- 浮弱而沉取弦细小数者。此表气不足,肺气又虚,风邪未解;然素体血虚阴伤,甚则内有郁热,观舌象如舌瘦质红且干时,当以先顾其阴,再折其热,少佐益气。
- 浮弱而两关小滑者。此为肺气不足,风邪留恋,表证尚在,然胃中停滞,运化欠佳;若舌白腻厚而胖嫩者,当以辛温解肌,甘温益气,少佐消导。以桂枝汤加枳术丸化裁。
12.浮兼散
李时珍认为:“浮散劳极”。
浮是指脉在浮位,散是称脉象搏动极不整齐,虚大无伦(是指心脏搏动没有规律,多为循环即将衰亡的前期)。所说的劳极,是指虚劳损伤等一类疾病,或极度衰微的阶段。这种脉平时是见不到的,久虚病人,如见到此脉,即刻抢救以免虚脱衰亡也。可用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之类。
- 浮兼散,按之虚大无伦,沉取若无者。此是气虚已极,阳气衰竭,急以益气抢救。
- 浮兼散,按之细弦,沉取弦细如丝者。此是阴虚已极,阳气将亡也。亦当急予抢救。
13.浮兼大
浮在阳位,大乃病进,说明阴精虚损,阳气不秘,浮越于外,故脉来浮大而按之无力,两足痠软,步履难艰,是虚劳已。
二、里脉
里脉代表里证,不论偏热偏寒,偏有余及不足等,只要是里证,必然能出现以下的脉象。诊沉脉必须加重手指的力量,中取以下才能发现,所以说,推筋着骨乃得。古人称:“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沉脉如滑濡调匀,是冬季的正常脉。沉脉多主里病,一定要根据其他兼脉来确定疾病的情况。
牢脉:牢脉比沉脉还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沉脉是主里病,主一般的里证,凡属有力者为里实,无力者为里虚。沉脉又主气脉,也是水邪蕴蓄之脉。如沉脉再加上迟脉,多主痼冷之类的疾病。沉数多为内热。沉与滑结合,要考虑痰食一类疾病。沉涩结合多为气郁。
1.沉兼迟
- 沉迟兼小弱而微,尺部尤甚者。沉迟属痼冷虚寒,可是在兼脉里,它提示我们:小弱而微,是下元命火衰微的脉象,治疗当以温命火、益中气,治在下元。
- 沉兼迟,按之濡软者。沉迟是里寒痼冷,今按之濡软,脉形偏大,力弱中虚无力,乃一派阳气不足中阳大虚之象,舌必胖嫩,苔多滑润,甚则肾虚而二便不利,必须补益中气,兼治命火,如八味地黄丸加补中益气汤方法。
- 沉迟而小滑有神者。从表面上看来,沉迟是主里寒,细诊兼有小滑有神,再结合舌、色、证,当考虑为热邪内郁,闭伏不出,当治以宣郁、开泄、疏调等方法。往往只看到沉迟而盲目称之为虚寒,没有注意小滑,也没有査清舌形、舌质及苔的变化,当然会错误施治。
- 沉迟而按之略有急意者。脉象貌似里寒而实属实象,此乃郁热不解,或痰浊互阻气机。其舌瘦而干,甚则质红,症状为心烦急躁,梦多溲红,大便略干,五心灼热。此属热郁于内,痰火郁热,阻碍气机,故脉形沉迟,虽是迟脉,因按之略急,绝非虚寒,而是热郁。治之当开郁化痰,如《伤寒论》第二八一条之承气汤证,脉之沉迟,其理一也。
-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条》云:“胸痹之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本条内谓“沉迟”脉,而关上“小紧数”似属难解,其实,迟脉与数脉不可能同时并存,当解为关上小滑,按之略有急意。这是说胸痹病人由于胸中闷满,肺气不开,热郁于内,故咳喘,胸背痛、短气,故寸口见沉迟,热郁胸中,所以关上有滑似急意,非真是数脉也。
2.沉兼数
沉脉主里,数乃热象,沉数并见必是里热等疾患所致,必须再根据其他兼脉而确定病的情况。
- 沉数脉按之弦小细有力者。弦为郁象,细小者阴分不足,舌必红绛,口干渴饮,心烦急躁。这说明阴虚化热,但也不是纯实证,先以折热为主,需用甘寒育阴,佐用少量泄热之品。
- 沉兼数细弦而力弱者。这种里热是在血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血虚而热自生,阴虚阳必亢。这种火不是实火,乃虚火热,可用甘寒育阴方法,以和阴则热自退,切不可纯用苦泄之品,防伤正气。
- 沉数而按之懦软略滑者。在里热的病机中,又有湿阻络脉及正气衰弱等情况存在,必须察色观舌,细审证情,若属湿阻以化湿为主,如属正气衰,可考虑助正益气。
- 沉兼数,中取濡滑而按之沉数者,多是中阳不足。若舌滑腻润,表现湿重,气机不畅时,当以治湿为主;若舌胖嫩而气虚明显时,就应当照顾气分之虚。
3.沉兼滑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李时珍说:“沉滑痰食”。
沉脉主里,滑则为痰,是有余之脉,为阴中之阳,意思是属于阴类的有形之物。如痰饮、水邪留恋、孕妇孕育的胎儿等。因有胎儿,故曰阴中之阳。
- 沉兼滑,按之弦数有力者。沉主里病,滑为痰湿,按之弦乃郁象;数脉为热,有力属邪气有余,这说明在内部有痰湿蕴郁,久则邪实化热。若舌苔厚腻者。当用清化痰湿,开解郁热等方法。
- 沉兼滑,两关滑实有力者。沉主里病,滑乃有余之邪,两关者病在中焦,所以主胃肠积滞,为里实有余之证。主用攻消积滞方法,舌当黄厚。若舌苔水滑而润者,当从饮邪考虑。
- 沉滑迟缓,按之微弱无力者。沉脉主里,滑则主痰,迟缓者正气不足,阳气衰微之象,按之微弱无力,明显说明正气大虚,元阳不足,气分虚弱,且有寒湿一类虚寒证,可能久病体弱,正气过虚,治之当从补正入手。
- 沉滑濡软调匀者。从脉象来看是正气偏差,阴邪湿阻,或为痰浊不化;若在妇女停经之后,应当考虑妊娠。总之,这种脉是湿邪中阻,痰浊内蕴之象,当按治痰饮法治之。
4.沉兼涩
李时珍说:“沉涩气郁”。
沉则主里;涩主气滞,又主血少精伤;沉涩合见,多主气分郁滞;或恼怒之后,气分郁闭,又主伤血日久,或阴分不足等证。
- 沉淫脉暴然而成者,多由恼怒之后,甚则面青肢厥,舌红口干,心烦唇焦,属气郁暴厥,必须用疏泄肝郁法以调气机。如四逆散之类。
- 沉涩脉,按之细小弦数者。涩为血少或为气郁,都是血行不畅之过;细为血虚,小乃阴伤,弦脉主郁,数为热象,乃阴伤虚热化火。这是血虚阴分不足,虚热灼及阴分。治之宜和阴解郁以清虚热。
- 沉涩脉,按之虚弱,两尺若无者。虚弱乃中气不足,两尺无力是下元久亏,本病乃下元虚,中气衰,气血难以运行,故脉见沉涩,按之虚弱,下元当填,中气宜补,气血令其运行,则脉形渐复也。
- 沉涩脉,按之迟缓且短者。迟为不足,缓为中虚,短属不及,全是中气不足,正气衰微,虚寒之象。应用益气补中方法,佐以温寒治之。
5.沉兼弱
李时珍说:“沉弱寒热”。这是说明沉弱脉主虚损一类的疾病,因体质薄弱,营卫经常失调,所以有寒热往来的症状。
- 沉弱而按之若有若无者。沉弱说明里虚,多为久病气血虚衰,按之若无,确属内虚,可用补法。
- 沉弱中取濡滑,按之沉弱者。此乃湿邪阻碍气机,或中阳不足。确属中虚者,舌必胖嫩滑润,用益气通阳方法。若濡滑略数而舌红口干,病似暑湿蕴热,当从暑湿入手调治。
- 沉弱按之略有弦细者。沉则主里,弱为阳虚,弦细属血虚阴伤,若观其舌白胖腻,则当从阳虚调治;若舌瘦且红时,就要按阴虚有热医治。
- 沉弱按之弦细数者。从弦细被看为阴伤阳尤,除甘寒益阴之外,还应佐用泄热方法。所以沉弱不外素体阳虚,或湿阻气郁,但体胖气虚体质,也能常见沉弱脉形。
6.沉兼缓
李时珍说:“沉缓为寒湿”。
沉脉主里,缓为偏寒或湿阻,又主正气衰。若濡软缓弱f是为偏虚偏寒;若缓滑有神乃正气偏足,为正常之脉。
- 沉缓力弱,按之似迟者。沉缓为里不足,虚久多生杉寒,寒则脉行必慢,今脉沉迟缓俱在,正虚阳衰,偏为寒邪无疑,若舌多白润体胖,用温药和之即愈。
- 沉缓滑匀,按之有神者。沉缓主里虚不足,或为湿邪阻遏,阳气不得通行,从按之有神,知正气尚足,故脉跳动滑匀而有神,这是正气充旺的现象,不可将本脉列属病脉。
- 沉缓小滑,按之略弦者。沉则主里,缓主正衰,又属湿邪阻遏之象;从见略弦看,因弦乃郁象,又主血虚。此断为血虚肝郁,正气不充,阳气素虚,治之当先调肝郁,不可专事温养。
- 沉缓小滑,按之弦带急意者。阳气不充,湿邪阻中,似属寒湿之病。按之弦急,弦则为郁,急是脉来象有急躁之意,非是数脉也。所说急意者,乃描写脉在有神的基础上,又有急躁不稳的现象,非脉五至、六至,这种脉可写为“急意”,并非数象也。按“急意”是躁动不安之象,非快也。治之当以散寒湿,养血育阴,酌以折热。
7.沉兼紧
李时珍认为:“沉紧冷痛”。
沉兼紧的脉象是表现人体内部有寒邪之疾;以沉则主里,紧为寒象,症状多为腹痛泄痢疝痛等内寒之病。舌多白滑润腻,治之当从温寒暖痛入手。
- 沉紧而按之无力者。此乃寒邪中阻,中气不足,故腹痛阵阵,气坠疝痛,舌必白腻且滑,一般用温寒拈痛,芳香疏解之法,若寒邪较重,舌必白滑胖嫩,当温之以缓其痛。
- 沉紧而两关独滑者。两关独滑是有形积滞阻于中焦,沉紧乃寒湿内闭,寒湿重则面必白,舌多胖滑润腻,治疗必以芳香升和,温寒拈痛,少佐消导。若化热则舌糙垢而苔黄厚,此绝不可用温寒方法,当以清化治之。
- 沉紧河两关弦滑有力者。沉紧为里寒不解,两关弦滑乃肝脾不和,木土失调,故脘腹不舒,舌多白腻而质红,口干心烦,不可用温寒方法,必须泄肝热兼以扶脾,开郁结以缓疼痛。
- 沉兼紧,中取濡软无力,按之沉紧两尺尤甚者。此为中阳素虚,下元不足,里寒久痛,因为中虚已久,寒湿内郁,命火衰微,故宜温寒助火以缓寒痛。
8.沉兼牢
李时珍说:“沉牢冷积”。
沉牢是主里实的疾病。沉则为里,牢主冷痛。久虚之人,内蕴寒实,邪气实而正又虚,既虚且寒。这是指内部寒冷甚重,一般是比较少见的。治之当从温化寒积入手。
- 沉牢而弦实有力者。此是寒湿积滞,聚积病深,故舌白质淡无华且胖,或糙白质紫有瘀斑,面色淡白或黑浊或疲滞花斑,一定要结合症状,运用温化寒湿,兼以祛瘀等方法。
- 沉牢而按之滑软力弱者。这种脉既称为牢,就必然沉取弦大实长,今又见滑软力弱,是与实大相鉴别,前者以寒实久积为主,而后者属正虚气弱,当考虑补正。
- 沉牢而细弱者。这种脉多见于脂肪丰盛者。肥胖之体,中气不足,脉象在沉牢的基础上有细弱的形象,这明显是里虚阳气不足,治疗当以益气温中为法,切不可认为脉沉牢就以攻、泄、消、导等法。必须考虑还具有不足的另一方面。
9.沉兼弦
沉则主里,又主水蓄。弦则为郁,弦又主痛。沉弦并见主腹中水蓄,或气郁恼怒之后,或属血虚气郁,或主疼痛一类的疾病。
- 沉弦细小滑数者。沉则主里,弦乃郁象,又主疼痛,按之细小为血虚阴分不足,滑数为热。总之,是里有郁而疼痛,属血虚热生,阴分不足,虚热化火之象。宜育阴为主,少佐折其虚热之品。
- 沉弦按之迟缓且弱者。沉弦主里痛,按之迟缓且弱,属虚且阳气不足,治疗当以温寒拈痛,少佐益气。
- 沉弦且长,按之硬直有力者。沉弦长结合且硬而有力,说明肝郁日久,阴分不足而阳又亢,多为老年血脉坚脆,或实邪所致之病症。以用育阴、养血、柔肝等方法为宜。
- 沉弦且按之微弱无力者。弦细是血虚阴伤之脉,微弱属阳虚气分不足,沉脉主里病。这说明此脉主里虚气血不足之症,治之当用益气补虚等方法。
10.沉兼微
沉脉主里,微为阳衰。沉微之脉见于阳虚气衰一类病人。
- 沉微按之滑濡有神者。沉微是阳气不足,属于虚衰的阶段,若按之滑濡有神,说明是阳气衰微的开始,尚未至阳气已衰微,或致衰微欲竭的阶段。辨别此脉,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沉微而按之虚微若无者。这是虚脱在即,阴阳离决的脉象,急以参附汤或独参汤以固其未脱之残阳,尽全力挽回于万一也。
11.沉兼细
沉脉主里,细为血虚,脉沉细为血虚阴伤,但仍需根据兼脉的形态确定具体情况,再研究用药及治疗方法。
- 沉细按之弱微似无者。细为脏阴之亏,沉则主郁,又主水蓄,此属阴伤之脉,弱微乃阳衰气分不足,治疗重点在阳衰气分不足方面,但也要顾其阴分。
- 沉细而按之弦滑小数者。沉细主里虚、血少阴伤,弦为郁又主痛,滑脉为痰浊有形积滞,数为热象,从弦滑小数看来是肝经郁热而发为疼痛,痰湿互阻不化,已渐成化热之证。此乃血虚阴伤,肝经郁热,痰浊食积互阻,治当清泄肝热兼以养血育阴。
- 沉细按之小滑有神者。沉细脉属阴虚血少,阳气也衰。也有人由于禀賦殊异,其常脉即沉细脉。又有体丰之人,脉象素来沉细。如在沉细的基础上,小滑有神,这是正常的脉象。
- 中取滑濡按之沉细者。滑濡是湿邪阻遏气机,属阳气不足,但按之沉细说明阴伤血分又虚,当从气阴不足着眼,不能只看一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12.沉兼实
沉实的脉象是主里实之证,但也要和舌苔、面色、症状等配合诊断,老年血脉坚脆、肝阳亢盛,沉实的脉象是常见的。
- 沉实而按之濡缓和匀者。沉脉主里,病实脉必实,一般认为是邪气盛实的疾病,可是细诊,按之濡缓和匀,是正气盛而邪气不多,若舌苔、面色、症状皆在正常范围,这就属于正常脉象。
- 沉实而按之搏指不柔和者。沉主里病,实为邪气盛,按之搏指有力,属于阴衰而阳亢,似属无胃气。老年血脉坚脆、中风一类的疾病也多见此脉,在老年人更应特别注意。
- 沉实而弦滑有力者。沉实主里实,弦滑为痰食邪热有余,有力者乃邪盛正未衰,若舌苔黄厚,面色赤红,脘腹胀满,或大便燥结,全是里实的明证。治之当以攻泄里实为主,但也不可过量,一定要参考病人的体质年龄而定。
牢脉,是比沉脉还需加压力重按才能取得的脉象,所以称它为似沉似伏,是说明牢脉的部位,称它为实大弦长,是说明牢脉的形体。
牢脉是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它主沉寒里实的疾病,一般说是属于邪气有余的病症,肝气郁而寒邪盛,脾阳虚不能运化而成腹痛且寒,这时多能出现牢脉。
沉脉:是一般性加重手指的力量,无须推筋着骨即得。
《脉经》:“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瀕湖脉学》:“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寒邪郁久,积聚不化而成癲疝、癥瘕一类的痼疾,这种病人常可出现牢脉。
如虚人久病,反出现牢实的脉象,那是邪实正虚,脉证相反,非是佳兆。
1.牢兼数
- 中取濡软,按之牢兼数者。濡软不外湿阻或正气大伤,症状出现气短、乏力,若正气大伤或病延日久,按之牢数,说明邪气有余,属正气不能胜邪。治之当先祛邪,俟邪祛再以补正。
- 中取弦滑,按之牢数者。弦乃阴不足,又主郁主痛,滑脉多痰;牢数是内热实邪,舌必黄厚且干,此乃肝阴不足,痰浊蕴热互阻,用养肝阴、化痰浊、兼泄火导滞之法。
- 两关滑实,按之牢数者。此胃肠积滞不消,按之牢数说明内实邪盛,必须攻克其邪兼以泄热。
- 两手中取弦实,按之牢数者。若久病形体消瘦,面色青暗或黧黑,此正气不能胜邪,是真脏脉见,多是凶险。
2.牢兼迟
- 中取濡弱,按之牢兼迟者。此为中阳早虚,气分不足,由虚化寒,寒邪郁久,成为癲疝或癥瘕一类痼疾。这种牢、迟并见,属于虚寒痼冷,治之必须温寒、益气、通阳、活络,不可以攻泄。若舌胖质淡滑润者,当以桂附参芪并用,俟阳复气充再议攻化。
- 中取弦硬,按之牢而兼迟者。弦则主郁主痛,为血虚失于濡养之过,硬则血少筋急,阴分不足,经络失于濡养,故按之牢而兼迟,此脉属于阴伤血少,筋脉失于濡养,久则化寒,凝滞脉络,治疗必从温化柔养入手,若体质强实,仍需温化,兼以攻泄祛疲。
- 中取弦滑,按之牢而兼迟者。滑则为痰,弦则为郁,不外痰火郁热。本当滑数,何以又见牢、迟?此为湿郁日久,痰湿互阻,气分滞涩,络脉不行,虽是痰、实、湿互为郁结,久则坚实,则脉象中取弦滑、沉取则见牢迟也。此时切切不可见牢迟即妄用温补,否则病必加重、反无愈期矣。
- 中取滑实,按之牢兼实有力者。这种牢实脉象若见于中年,或体质强实之人,可能寒积已久,实滞不化、舌必糙老垢厚,可用攻化积滞之法,根据具体情况,以攻化为主,千万不可先补。
三、寒脉
寒脉,是指疾病有寒证时所表现出的脉象,当然也要根据兼脉再确定病机,从而拟定治疗方法。诊迟脉是比较容易的,病人或健康人在平静时,其一呼一吸之中,诊得脉搏的跳动只有三至,就称为迟脉。迟脉的搏动,每分钟只五十次左右。出现迟脉,说明是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因阳气衰,寒邪阻,气机不畅所致;也I可能是由于郁滞而成,如火郁、食郁、气郁、痰郁等。凡有形的物质滞留不行皆可造成迟脉。临床必须参考兼脉及其他^根据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疾病的机理。
缓脉:缓脉比迟脉的至数略快一些,缓脉是舒缓而调匀的,有从容和缓之象。
结脉:结脉搏动往来缓慢,在缓慢之中并有停跳出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迟脉表明气血流通不畅。李时珍说:“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一般认为迟脉是由寒邪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实,只要气机不畅,都可使脉来迟缓,如气血疲滞、气郁、阳气不得通畅、阳明腑实、气机结滞等,都可出现迟脉。治疗时必须具体分析,阳不通者,通阳;腑实胃肠积滞者,祛其腑实,导其积滞,俟积滞去,阳气得通,迟脉才能渐变为滑濡;若因血瘀而出现迟脉者,则应用活血化瘀等法为治。
1.迟兼滑
- 迟兼滑实有力者。舌必老黄糖厚,虽属迟脉,亦为阳明腑实,热与糟粕结于胃肠,积滞郁热,阻碍气机,腑气不通,脘腹胀满,矢气频仍,大便数日未行,面红口干,心烦梦多,脉搏虽迟,然按之滑实有力,此为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法下之。
- 迟兼滑缓濡力弱者。湿邪阻碍气机,三焦气化难以运行,胸满闷而周身痠楚,甚则腰痛或带下绵绵,舌白滑润,大便液稀,甚则下肢作肿,虽见迟脉亦非正虚,治疗可用风胜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方法。若舌胖嫩滑润液多,乃中气不足,汗出乏力等,方可以从虚的方面考虑。
- 迟兼滑弦,沉取而有神者。迟是脉搏次数减少,弦则为郁,滑脉主痰,有神为邪热蕴阻。在这种情况下,脉搏虽迟,但绝非寒证,亦非虚象,乃痰热阻滞,气滞不通,必须用化痰通络、兼以导滞,才能变迟脉为常脉。
- 迟兼滑,按之弱而力较差者。滑多为痰湿,弱为气衰,迟为寒象,若力较差,全是虚寒不足,阳气衰微之象。如舌胖苔白滑润时,可用益气补虚方法,或温阳补火,从根治之。
- 迟兼滑弦细,按之搏指者。弦滑细乃血虚肝郁之象,郁久多痛,甚则化热。迟脉乃气血流行不畅,血脉因气分郁结故搏动缓慢。此处切不可专以寒、虚、痼冷解释。当以养血疏郁,流通气血为治。
2.迟兼弦
- 迟兼弦,按之滑而有力者。弦滑属于痰滞,按之有力乃偏于实火之象,舌苔多见垢厚或黄厚。本来痰热夹滞,脉多滑数,今因痰滞有形之物阻塞,气机不得宣通,脉象反迟,必须清痰浊、化积滞,以开阻塞,脉道自通矣。
- 迟兼弦,沉取滑实有力者。此乃胃肠食滞互阻,阳明腑气不通,脉反见迟,舌苔老黄垢厚,大便秘结,小溲黄赤,治之必通腑泄热以畅气机,如《伤寒论》中阳明病脉迟而用承气汤方法。
- 迟弦而沉取细滑者。弦则为郁,又主血虚,单弦多饮,全是血不足之脉象,血虚肝阴不足,络脉失养,肝阳多亢,故心烦梦多,此为血虚,当用养血方法。
- 迟弦而沉小弱者。血虚阴伤,脉来多弦,细为血少,弱乃气衰,血虚筋脉失于濡养故主疼痛,血少络脉不充故脉多迟缓。见迟弦沉细小弱时,当以养血为主;若阳虚气衰偏多,可用甘温益气,但不可过量。
3.迟兼弱
- 迟弱而沉取带有弦细者。迟则为寒,弱为阳衰,沉取弦细为血虚阴分不足,治疗当以养血为本,甘温益气酌情配合,但量不可过,防其阴伤阳亢,刚药过多阴分反伤。
- 迟弱而按之甚微者。微为阳微,弱乃气衰,迟脉主寒,一派阳虚气弱,尽为寒盛之征,以益气温养为宜;若舌瘦或干,当须兼顾及阴分。
- 迟兼弱,沉取弦细者。弦细皆为阴分不足而内有郁象,弱属阳虚气衰,迟脉多为寒象,此血少阴伤为主,阳虚气衰是标,当阴阳两顾可也,如舌胖嫩滑润者,可重在补阳。
- 迟兼弱而按之弦急者。迟弱是阳虚偏寒之脉,弦急主痛,又为阴伤,舌红且瘦略干,多为阴血不足,若舌胖嫩质淡液多,当以温阳益气,俟气充则疼痛自愈。
4.迟兼细
- 迟细而弦实,两尺无根者。细为脏阴之亏,迟乃沉寒痼冷,弦则为痛,实乃寒积,两尺无根,命火衰微之象。从全面来看,此为沉寒痼冷,命火衰微,当以温命火,化寒积兼以调补气血。
- 迟细而按之虚弱若无者。迟为阳虚寒冷,细主阴伤血少,沉取虚弱无力,全是阳虚不足、气血皆虚所致,当以养血益气为治。
- 迟细而按之滑濡有力者。濡滑是湿阻成痰,有力为痰热积滞互阻,细为素体血虚,迟乃热阻痰滞蕴郁不化,舌苔黄厚或厚腻质红,用宣化痰湿,推荡积滞方法。
- 迟细而弦实有力者。迟脉是气血凝涩不畅之象。气血不畅不外两个原因,一为因虚而寒,气血流通不畅;一为热郁气分,血流亦不畅,全能出现迟细之脉。今脉弦实有力,此为肝郁滞热互阻不化,当以泄化为主,一定不可妄用温补方法。若舌胖嫩苔白润时,当考虑虚与寒。
5.迟而有力
- 迟而有力,按之弦滑且躁者。迟脉是属于络脉不畅,有力为邪实,弦则为郁,滑乃是痰,因为有郁热痰食阻滞气机,所以脉搏缓迟,然热郁于内,故又有急躁之意,所以说这种迟脉是属于郁热痰食之象。切不可认证为寒或为不足。治之当以开郁结、化痰浊,兼调气机。
- 迟而有力,按之濡软者。迟则为寒,又主虚弱不足,属阳虚正衰,濡软多是湿阻气分不足。若舌胖而淡腻者,多是气虚阳衰;若舌白腻而不胖质且粉或红时,此为湿I阻,甚或有热郁于内,切不能按虚寒论治。当以宣郁化湿以2利三焦,观其热郁明显再行清热解郁之法。
- 迟而有力,按之弦硬搏指者。迟是气血通利不畅,又主寒凝脉泣,因按之弦硬、搏指有力,可以考虑寒凝脉泣,日久痼疾,当用温化。又有血虚肝阴失养、虚热过亢者,也可见脉硬搏指。必须结合色、舌辨证施治,不可以一概而论。统认寒凝。
- 迟而有力,按之虚弱若无者。这种脉象确属阳虚气衰,气血流通不畅,故脉迟而力弱,按之虚弱无力;面色淡黄或㿠白无华,舌胖且嫩,始能肯定阳之不足。若有实象或热象,也要考虑是真是假,再行诊断与治疗。
6.迟而无力
- 迟而无力,按之弦细且躁动不安者。迟是不足之象,又是气血流通不畅之形,貌似虚寒之证,然因按之弦细又有躁动之意,必须参考舌、色、证;若舌红、口干、心烦,多是血虚郁热久蕴。本病貌虚而实质有热,治疗仍当先从标热入手。不可见迟脉即用温补。
- 迟而无力,按之虚弱若无者。迟为寒象,沉取主里,若按之虚弱,这说明里虚阳衰,正气不足,阳虚生寒,当以益气温阳方法。若舌、色、证全属阳衰不足,必是沉寒痼冷,当以温补下元,重用桂附。
- 迟而无力,沉取两尺尤甚,似有似无。迟本陈寒痼冷,无力属正虚气弱,两尺似有似无确属命门火衰,宜温命火,益元气,大力补中。
缓脉,去来小驶于迟,即比迟脉要快一些,但不足于四至半,一呼一吸脉行四至,比正常人的脉搏少半至,称为缓脉。缓脉可出现于正常人,又主湿阻及不足之证。
脉贵有神。有神,是指脉来和缓,意思是说,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半,且濡软滑匀,带有从容和缓之意。临床观察缓脉仍需参合其他的脉象和色、舌、证来确定是否为病脉或疾病的性质。
迟脉:迟脉是一呼一吸三至,每分钟脉跳五十次上下,一般主正气不足一类的疾病。
结脉:结脉是在迟缓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停跳,停止后又有跳动,与迟脉、缓脉全不同。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缓脉,一般表明病人患有偏于不足的疾病。李时珍认为:缓脉是“营衰卫有余”,非风邪即属湿,是脾虚一类疾病。缓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四至,比正常人略缓慢一些,很多古人称它为虚脉,这是不合适的。在正常情况下,有人虽然脉来缓慢,可是沉取有神而又滑软,这是无病之脉,也可以说它是常脉;又有素体偏弱,湿邪阻滞,气机失于畅利,脉
象来去略慢,亦有缓象,必须按湿阻治疗,不可专用补法。另外,脉缓而面色萎黄,舌胖而苔滑润,确是虚证,可考虑用补剂。
1.缓兼滑
- 缓兼滑,按之弦急者。缓滑是讲脉形缓和滑匀,从容不迫的形态;按之则弦急是说明肝经郁热为主,或为肝热内蕴,湿阻不宣。治宜宣郁泄热化湿。
- 缓兼滑,按之滑实有力,独在关上者。缓滑似属平脉之象,若按之滑实有力,独在关上,这是说明病在中焦,胃肠食滞蕴热,舌苔必糖黄垢厚,症状必见脘腹胀满,治之可用泄化中焦之法。
- 缓滑濡软,沉取力弱者。在正常缓滑脉的基础上,沉取濡软明显,乃湿邪郁滞,络脉失于流畅,力弱主中虚。究竟是湿多,还是虚多,还要看舌苔的情况而定。若舌滑白者为湿盛,治当苦温燥湿为主;若舌胖嫩滑润为中虚气弱,必以补中益气为主。
- 缓滑而按之弦细者。正常的滑缓之脉,若按之弦细为血虚肝郁,或郁久而疼痛,抑或为水饮停留,胸胁胀痛。若弦细有力时,当泄肝热,缓疼痛。若水饮留恋,则以化饮为主。若属血虚而郁时,当以养血育阴,少佐宣郁为治。
2.缓兼濡
- 缓儒而滑弱者。缓濡多为湿阻,阳气不能通畅。滑弱一为痰湿,一为阳衰。当然,有阳虚不足的一面,也有阳气因湿阻而不能通畅的另一面,湿多当治湿,阳不足当以温阳,参照舌、色,再行决定。
- 缓濡而虚微无力者。缓濡是阳气为湿所困,若按之虚微无力,确属阳衰气虚之象;若色、舌、证全属阳虚,即之按阳虚气弱论治。
- 缓濡而按之弦细有力者。缓濡虽为湿阻之象,按之弦细又为血虚,有力乃郁久化热之征。观其舌、色、证,属《血虚者即以养血;若已化热,则先治其标热;确属气虚者,再考虑补正。
- 缓濡而按之弦急不安者。缓濡多为湿阻阳衰,弦急者为血虚肝郁之象,不安者为阳亢躁动所致,治之当从养血和阴,酌情考虑益气化湿。
3.缓兼弱
- 缓弱而沉取弦细如丝者。缓弱之脉偏属阳虚气弱,沉取弦细如丝,又是阴伤而脉失于涵养,必须用育阴为主,佐以益气之法。
- 缓弱,按之若有若无者。缓弱多为阳虚气弱,今按之若有若无,此确是阳衰已极,气虚不足,急用补中益气之法。如病势危重,虚惫已极,可考虑用参附回阳之法。
- 缓弱而沉取弦急略滑者。缓弱乃阳气不足,今诊脉沉取弦滑而急,说明内有郁热,或痰火阻滞,虽属气虚,但不可专事补中,必须先从郁热考虑,否则热无出路,病必增重。
4.缓兼涩
- 缓涩而按之濡弱者。缓为阳气不足,涩主精伤血少,沉取濡弱更说明正气大伤,元阳不足,或为寒湿阻于络脉,当用温阳化湿养血活络方法。
- 缓涩而按之弦细者。缓为湿阻,阳气失于宣畅,涩脉乃气血流通受阻,沉取弦细,说明阴伤为实质疾患,此血^虚且燥,不能濡养血络,当从养血育阴润燥为治。
- 缓涩按之细弦,沉取躁动不安者。缓涩脉是气血流通不畅之脉,非血少即精伤,或属血分瘀滞;按之弦细,沉取躁动不安为血虚阴伤,似有虚热上扰之意,用养营阴方1法,从本治疗。
- 缓涩而弦,沉取若有若无者。此脉多见于暴怒之后,肝郁气滞,血脉失于流畅,气血运行受碍。此属暴然情志不遂,或暴怒之后而得,先以调肝开郁方法,余缓图之。
5.缓兼浮
- 缓兼浮,按之弦细者。缓则为湿,浮脉主表,病是风湿。按之弦细,明显阴伤,当以先治风涩,俟风湿去,再以和阴方法,用药当缓和,防其阴分再伤。
- 缓兼浮而两关独滑,沉取滑而有力者。浮缓为风湿外束,两关独滑,肝热胃中积滞,沉取滑而有力。此里实之证,当表里兼顾,标本两求。
- 缓兼浮而按之虚软,沉取弱微无力者。缓浮风湿,虚软乃阳之不足,沉取弱微无力,全是阳虚气弱,可用益气化湿之法。
- 缓兼浮,按之弱微,沉取若无者。浮缓为风,微乃阳虚,沉取若无是阳虚气弱,当以益阳气为治。
6.缓兼沉
- 缓沉而中取濡滑,按之有力者。缓沉是里湿且虚,中取濡滑,湿郁中宫之象,按之有力说明偏于里实。
- 缓沉而中取滑濡,按之无力者。缓沉乃里湿之象,中取滑濡,湿阻不化,按之无力是阳虚血弱之症,当以益气补中法。
- 缓沉相兼,中取虚微,按之虚微若无者。缓沉是里^湿且虚,虚微是气弱而湿阻,按之虚微若无,全是气虚阳f衰,当用益气补中方法。
结脉,是脉象搏动往来比较缓慢,一息只四至,并时或有一次停跳,停跳后又恢复比较缓慢的搏动。结脉是偏于气分微弱,或是由于阴盛而有积滞阻塞脉络的一种表现。
缓脉:缓脉是去来小驶于迟,缓脉比迟脉要快一些,一呼一吸脉行四至,缓脉一般认为是属于偏不足的脉象。
迟脉:迟脉是一呼一吸脉行三至,每分钟只能跳五十动左右,一般说,不外正虚、湿阻、寒凝、阳衰、气滞、郁结等一类的疾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经》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李时珍说:“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结脉是属于气阻、痰瘀、湿遏及正气不足、阳气衰微的一类疾病。如果病人在浮部见结脉时,叫做浮结,是表部有寒邪阻滞的现象。若在沉部见结脉时,即属沉结或伏结,是属寒邪阻塞,气机不畅,属于内有寒邪积聚一类的疾病。一般诊脉多以在浮位能见者为病在肺卫,在表分,主表证。在沉位始见者,主肝肾有病,主里证。
1.结兼浮
- 结浮而兼弦细滑,按之急躁者。浮部见结说明病在卫分,在外、在表,病邪较浅。兼有弦细滑,细主血少阴伤,弦则主郁主痛,滑为痰、食、积滞,这是阴血不足,郁结挟痰。今按之急躁是说明阴伤肝肾不足,有虚热欲动之象,是偏热的一面。总之,这种脉是属于血虚肝郁,阴伤热动,病在浅层,属气郁挟实的疾病。治之当以疏调气机,开郁升降,少佐化痰,兼以导滞。
- 结浮而兼濡滑力弱者。浮结属于气道阻滞,濡滑力弱多是正虚气衰,或为湿阻气机,阳气不能宣通,必须参考舌象,以确定正虚与湿阻。若舌以胖、嫩、淡、润、滑为主,则为正气大伤,治当益气。若舌只面滑润/或只苔白滑腻厚,治湿郁即可,不必补正温阳。
- 结浮而按之弦滑者。浮结表示为气道阻滞,气行不畅。按之弦滑,即九菽始见弦滑,按沉则属里,弦滑为肝郁夹痰,必须观其舌象,如干而质红,势将郁热化火。如属白滑而腻,为湿郁中宫,治之当从湿郁入手。
- 结浮而沉取微弱无力者。浮结之脉,已见上条,若沉取微弱,微为阳微,弱乃气衰,全是阳气不足,细诊脉来无力,更为气衰阳虚,当以益气补中。
2.结兼沉
- 结兼沉,按之弦实有力者。沉结多为病位在里,主寒邪积聚一类的疾病,是寒邪久郁,或是积聚日深,仍需看其色、证,从舌形、苔象入手,以辨认清楚。脉弦实有力,确为寒邪凝聚日深且久,或是积聚不化,正气又衰,胃气不足,治之当从补正。或是化积,仍需辨证施治,酌情处理。
- 结兼沉,按之弦滑者。沉结之脉,多为寒邪凝结,阻滞络脉,有正虚与邪阻两个方面。今按之弦滑,是正气不衰,因痰湿积滞阻碍气机通行,当疏调气机,以气行则结滞自畅。俟脉形濡弱无力时,再考虑补正。
- 结兼沉,按之虚濡力弱者。沉结属气分郁滞,病已日久,可以考虑寒邪凝聚;今按之虚濡而力弱,此正气不足,阳气亦衰,治之宜用温阳益气为主。
紧脉,是脉搏往来有力,像绳索一样搏动弹手;又好像手摸着绷紧的绳子一样,上下左右弹手;又好像用藤条穿箅子眼一样,左右上下弹动。这都是形象地说明它的紧、颤、抖的特点。紧脉与弦脉必须认真鉴别,弦脉是端直以长,平稳而不颤动。紧脉则是顫动而不平稳。
疾脉:疾脉是搏动往来疾速,一息七、八至,这种脉是在细弦的基础上比数脉要快得多,是偏虚的一种脉,它的特点是:力弱,无神,摇晃,不稳。
动脉: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一种脉。它的特点是:无头无尾,如豆大,转转动摇。
数脉:数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六至,为热迫血液在脉中流动急迫所致。根据数的兼脉及有力无力以辨表热、里热、实热或虚热。
促脉:促脉是脉搏流动较快,有时歇止。李时珍认为:是三焦火热、郁积留滞的结果,凡气、血、痰、食、饮等阻碍经络致气血不畅,都能出现促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澉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紧脉主寒主痛,一般说,风寒外束,多见浮紧,因寒作痛多见沉紧;若在关脉见紧滑而实者,多为宿食;尺部见紧多是寒疝,必见少腹痛等病症。
1.紧兼浮
- 紧兼浮,按之有力者。浮脉主表,紧脉是寒,有力者邪气有余,此属表寒外束,正气甚旺,可用辛温发汗方法,如麻黄汤之类。
- 紧兼浮,两关滑实有力者。浮紧是风寒束表,太阳病麻黄证。两关滑实有力,是胃热挟食,积滞不化,可在辛温解表之中配合消导之品。
- 紧兼浮,沉取细弦者。浮紧乃太阳病风寒束表,沉取细弦,知阴液早伤,可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加用和阴之品。
- 紧兼浮,沉取虚濡无力者。紧浮同见,是表邪风寒外束;沉取虚濡,确为阳虚气衰,除用辛温发汗之外,还应加以甘温益气之品。
2.紧兼沉
- 紧兼沉而弦急且涩者。紧沉为里寒且痛,弦急为阴伤筋脉挛急,涩乃血少精伤,又主气分郁结不畅。治之当以调气机,和阴缓痛,或外用温寒缓急之品,以熨其痛处。
- 紧兼沉而弦细无力者。紧沉为寒邪在里,主痛,弦细为阴分不足,经络失养;无力为阳虚气弱;当以温养阳气,兼顾其阴,宜温寒拈痛之法。
- 紧兼沉而按之无力者。沉则主里,紧则主寒邪作痛,脉来按之无力是气虚阳衰,可用温寒益气之法。
- 紧沉而按之滑实有力者。沉紧为寒邪在里,按之滑实是里实积聚,可用温寒导滞、行气拈痛之法。
3.紧兼弦
- 紧弦而细,按之有力者。紧则为寒为痛,细为血少阴伤,按之有力多属有余,参考舌证可用温寒育阴拈痛之法。
- 紧弦而细,沉取虚弱无力者。紧弦为寒为痛,细为脏阴之亏,虚弱无力是阳虚气弱,必须在益气补中的基础上,佐用温寒拈痛之法。
- 紧弦而滑,沉取有力者。紧为寒束,弦则主痛,滑脉是痰,沉取有力是邪有余,可用温寒缓痛兼祛痰热之法。
- 紧弦而沉取濡弱无力者。紧属寒束,弦乃郁象,是寒邪郁久作痛,从沉取濡弱无力来看,中虚气弱,用益气补中之法。
4.紧兼细
- 紧兼细而弦滑有力者。紧细相合,为阴伤寒凝,且有宿食,积滞不化,可用温化寒凝兼以导滞之法。
- 紧兼细而沉取虚弱无力者。紧细相兼,寒凝腹痛,全是阴伤寒凝之象;沉取虚弱则是阳衰气虚,用益气补阳,佐用温寒拈痛之法。
- 紧兼细而沉取弦而不柔和者。紧乃寒邪外束,又主疼痛,多是寒凝气遏;从沉取弦而不柔和看,确是血少阴伤,下元不足,肝肾早亏,水不涵木,用和阴养血、填补下元之法。
5.紧兼滑
- 紧兼滑,按之弦数有力者。紧脉乃热为寒束,滑脉主痰,弦数为热郁之象,有力为邪气有余,此乃蕴热痰积互阻不化,属有余之证,当以清化痰浊兼泄内热。
- 紧兼滑,沉取数实者。紧是热为寒束,滑脉主痰主食,沉取数实是内热积滞不化,有余之象,宜化痰食、涤积滞兼以泄热。
- 紧兼滑,按之懦软无力者。紧脉兼滑是热与痰浊和外感风寒相合,然按之濡软则是气虚正不胜邪,用益气助阳兼顾痰浊,并解风寒外束。
- 紧兼滑,按之虚弱无力者。紧兼滑脉合见,在虚弱无力的基础上,说明正气大伤,元气大亏,而兼有痰浊与外寒,治疗重点为补益中气,否则外寒不解,病永无愈期矣。
6.紧兼濡
- 紧濡而按之无力者。紧为寒主痛;濡乃湿邪蕴郁,气分不足;按之无力是正气大伤;此外受寒邪,内郁湿阻,气分又虚,可用辛温解肌方法兼以化湿,少佐益气。
- 紧濡而按之弦数有力者。紧濡是外寒束表而内蕴有湿,按之弦数有力是热郁于内之象,必须结合舌证分途调理治之。
- 紧兼濡而沉取滑实者。紧濡相兼见,必是外寒束而内热蕴,沉取滑实,滑则为痰为食,实乃有余之象,此为内有积滞夹痰,外为寒束兼湿,治疗当以先解外寒之束,再以温化其湿,少佐消导其滞。
- 紧兼濡而沉取涩滞不畅者。紧濡之脉,外寒内湿;沉取涩滞乃血少气衰;或是暴怒之后气机一时闭涩,辨证观舌看色,郁者当疏调气机,虚者可补其气。
7.紧兼虚
- 紧兼虚而沉取无力者。紧脉属寒邪外束,虚脉必是正气不足;沉取无力,中阳大虚,细观舌胖苔白滑润,必是阳虚气分不足,用补中方法,少佐温阳解肌之品。
- 紧兼虚而按之弦细,沉取有力者。紧兼虚为正虚兼有外寒束表,按之弦细是阴分不足,血少脉失于涵养,虚热上亢,故沉取有力,当先和阴,热重舌红时,可先用泄热方法,治其标邪。
- 紧兼虚且关脉洪滑者。紧虚并见,中虚外寒来束,本当益气温阳或辛温解表,然关脉独滑,非食即痰,有余之邪,在于胃肠,可于前法之中佐用化痰祛滞方法。
四、热脉
热脉,是疾病偏热时所见的脉。一定要详审兼脉兼症及舌苔面色各方面,详在各论中。数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六至,是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急迫的现象。根据它的兼脉及有力与无力,可分别确定为表热、里热、实热和虚热。在小儿科把一息六至定为正常的脉象,这是小儿生理的正常状态。
动脉: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似洪,并且搏动无头无尾,如豆大,转转动摇。浮取似滑似数,沉取则短暂不稳,似有晃摇的征象。
紧脉:紧脉的形象是脉搏往来有力,像手摸着绷紧的绳子一样,上下左右弹手,有紧象又有颤抖的感觉。
疾脉:疾脉是脉搏往来疾速,一息七、八至,这种脉是在细小的基础上,比数脉既快又细小,它是属于偏不足且有热的一种脉象。
促脉:促脉是脉搏流动较快,时常有歇止。
《温病条辨》:“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并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滑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数脉的主病,一般说寸数主膈上热,多发咽喉肿痛等病关数为中焦脾胃之热;尺部数多为下焦郁热,或属肝肾阴虚,虚阳上亢,或属发痈之先兆。
李时珍认为:“数脉主府,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为肺痈,数虚为肺萎”。
数脉,多认为是热,但必须分清实热与虚热,热在某经某脏,是气分还是血分,再根据具体情况看兼脉兼证辨治处方。
1.数而浮
- 数浮而兼弦紧者。浮则主表,数乃热象,紧则为寒,又主疼痛,弦则属郁。总之,浮数弦紧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证见头痛恶寒,身痛体疼,甚则咽红且痛,便干溲黄,结合舌、证,分析热之多少,表邪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 数浮而兼滑实者。数浮乃风热之脉,滑实为蕴热之象,若舌红苔黄垢厚,大便秘结者,可用疏风热、化积滞兼以通便之法。
- 数浮而兼弦细者。数浮是风热在卫分,弦细乃阴分不足,为阴伤于内,风热在表,治当疏解表邪兼顾阴分,切不可用辛甘温之品再劫其阴。
- 数浮而兼濡滑者。数浮属风热外袭,濡滑是湿阻中焦,风热湿邪互阻,或发热、或体痛、或似暑温,都必须清湿热、疏表邪、畅利三焦。
- 数浮而兼虚弱者。数浮是风热在表,虚弱乃阳气不足,或为老年阳衰。观其舌象及症情,若以风热为主,可先清化;若以阳虚为主,当用益气,切不可耗气散真。
2.数而沉
- 数而沉兼细弦小滑者。数沉乃里热现象,细为血少,弦脉主郁,小为不足,滑脉是痰,综合起来看属于血虚内热,又有郁结,阴分不足,且有痰阻。治疗时必须清里热,养阴分兼化痰浊。
- 数沉而兼濡滑者。数沉主里热,濡滑乃湿阻气机。根据舌质之红及苔滑润腻程度来确定热多还是湿多,再以清化湿热而利三焦方法治之。
- 数沉而按之虚弱无根者。脉属里热,而按之虚弱无根,此确属阳虚,根蒂不足。面色㿠白无华,舌多胖滑淡腻,用填补下元,益气固本方法。
- 数沉细小而按之力弱者。沉数为热在于里,细小多为阴伤化热,力弱为阳气不足,此血虚阴伤,虚热上扰,阳气又衰,用益气折热、少佐补中方法。若舌红心烦,标热偏重,可用甘寒育阴为主,酌情加以益气。
- 数沉而兼滑动者。数沉主热在里,滑脉主痰,动乃阴阳相搏。阳盛于阴,若在手少阴见者为妊娠之象。一般见本脉可诊断为痰食蕴热于内,但也要参考舌、色才能确定。
3.数兼洪
- 数洪而按之虚濡无力者。数为热象,洪是热郁气分,从洪脉之来盛去衰看出热邪尚盛,初步已有阳气见衰。按之虚濡是阳气不足,或湿邪中阻;无力确是正气大伤。此热郁气分而阳气初衰,也可由湿邪阻于中焦所致。当审舌、色、证。热宜清,湿宜化,气当益,可推敲用药。
- 数洪而按之弦细小弱者。此乃热郁气分,正气初衰;从按之弦细看为阴伤实质不充,且有郁象;小弱为阳气不足。此热在气分,阳气初虚,阴分也伤。当用清热、育阴、少佐益气之法。
- 数洪而按之弱微无力者。数洪本属热郁气分,正盛邪实,初有阳不足一面;今诊按之弱微无力,弱乃正气不足,微属阳微,无力为气分大虚。此热在气分,阳气不足而已至虚衰阶段,应考虑益气为主。
- 数洪而按之滑实者。数洪是阳明气分热炽之脉,内含气分受伤的一面;按之滑实,滑则为痰,又主宿食;实脉为邪气有余,正气未衰,当以攻其有余为主,泄其气分之热为辅。
4.数兼濡
- 数濡而按之虚弱无力者。数濡结合,数属热而濡主湿;按之虚弱无力,阳虚气衰可知,当以益气补中入手,俟气复则热自减,正气充则湿邪自化。
- 数濡而按之弦滑有力者。数濡乃湿阻热郁,弦滑为痰热蕴蓄,是有余之邪,属于实火郁热,治之当从化湿祛痰,开郁泄热入手。
- 数濡按之弦细而滑者。数濡多为阳虚有热,或是湿热蕴郁;弦细属阴伤血少,滑脉是阴中之阳,是阴类之病而属有余之疾。如痰浊郁热互阻,治疗当用清湿热、化痰浊兼械顾其阴等方法。
- 数濡沉取滑实者。濡数同见,为湿郁有热之症,滑实为痰食积滞不化,若舌黄且厚,胸腹胀满,当以攻坚破积导滞治之。
5.数兼虚
- 数虚而按之弱微无力者。数虚是体虚有热,阳气不足;按之弱微无力,是阳虚气弱较重,虽有虚热,治之当从补正入手。
- 数虚而弦细小滑力弱者。数为热象,虚属气虚,弦细乃阴伤血少,小滑互见为痰湿相结,脉来力弱是正气大虚。这种脉象是血虚阴伤,中阳不足,痰滞不化,虚热上扰之象,治之当泄虚热、化痰滞,少佐扶正。
- 数虚按之弦细有力者。数虚属阳不足而内有蕴热,按之弦细有力是阴不足阳有余,虚热化火,火热炽盛,阴虚阳亢的表现。先以泄虚热、和阴养血为本。观其脉色余缓图之。
- 数虚而沉取弦实有力,舌苔黄厚,舌质红绛,舌形偏瘦,似有舌纹偏老者。此阴虚热盛,食滞化火,体质强实,可能病延略久,气分也虚。此时,必须急下折热,俟通便后,再以益气之品服之,防其脱变。
6.数兼细
- 数细而弦滑力弱者。数则主热,细为血虚,弦乃郁象,滑脉主痰,力弱者属气分不足,此为血虚内有痰热,气分不足,或为湿邪留恋不化,再从舌象确定治之。
- 数细而沉取濡软者。数细为阴伤血少,沉取濡软是气分之虚,理当益气补虚,兼和阴折热。
- 数细按之虚弱无力者。数细之脉为血少精伤,虚弱无力主阳虚气弱。此阴阳两不足之象,用益气补阳,甘寒育阴。一方两法,合而治之。
- 数细而按之细弦如丝,沉取力弱者。此阴伤血少,虚热灼阴,久则阳气也亏,先用养血育阴折热之法,俟热减,再酌加益气之品。
7.数兼弦
- 数弦而细,按之搏指有力者。数为热象,弦则主郁,细为阴伤血少,此血虚肝郁,郁久化热;沉取按之搏指有力,实为郁热化火,当以泄有余为主。若是阴虚灼热,酌情以滋化入手。切不可用甘温,防其助热。
- 数弦而滑,沉取滑实者。数弦为郁热,滑脉为痰,沉取滑实,说明有热属实。观其舌证,当以清热化痰为主,宜先祛实邪。
- 数弦而疾,按之虚濡者。数主热,弦为郁,疾乃热极;今按之虚濡,此为中虚之脉,或虚实殊难一论,虚热正气不支,理当从补正入手;如属实热则酌用清法;如属郁结,气机不调,酌用调之。必须以舌、色、证互参,再辨证治之。
- 数弦而疾,按之小滑比较有力者。此多为郁热已极,今按之小滑,比较有力,此多实热,为有余之象,治之当以泄虚热为主,不可专以补正。
8.数兼滑
- 数滑而浮者。数则为热,滑脉主痰,为正气旺盛,浮主表邪,多为外感。此风热邪气犯卫,病在表分,当疏表清解风热。
- 数滑而沉弦者。数滑为痰热偏实,沉则主里,数属内热,弦乃郁象。此为内热痰浊互阻,治之当清痰热以泄内火。
- 数滑而弦且力弱者。数滑而弦,多为痰火郁热,脉来力弱,是正气不足,当考虑化湿或益气,细审舌、色,再作决定。
- 数滑而弦有力者。弦滑数乃郁、痰、火互阻不化之象,脉来有力多为有余。若舌红、口干、心烦等兼证见时,当以清肝热、化痰浊,先治其标热。
- 数滑而濡弱者。滑数为痰火之象,濡弱乃正虚或主湿邪阻遏。观其舌象,湿多则舌白,热多则舌质红,气弱则舌胖、腻润、舌体嫩而色淡。用药理当先治标热,缓以化湿,再用益气补正。切不可先补正而后泄热,防其邪热化火而增重病情。
9.数兼实
- 数实而滑者。数实是实火热郁,有余之病;滑脉主痰,若舌白苔腻质红垢厚,大便秘结,当以清化痰热兼以导滞通腑。
- 数实而滑接之有力者。此实热与痰浊互阻;脉来按之有力,更说明是火热蕴郁之象,舌多黄厚质红且干,若便秘溲黄,理当用泄热化痰方法。
- 数实而弦滑者。数实为实火蕴热,弦滑多为肝热痰浊互阻,此肝胆蕴热夹有痰浊,当用清化痰浊之法。
- 数实而弦硬者。数实是实火,弦硬为阴伤。此实火灼阴,胃气受损,当以清热泻火,育阴为治。
10.数兼动
- 数动而滑者。数脉为热,动则主胎,一般称动为阴阳相搏,多主妊娠,或为痰饮内停。痰饮内停者,按治痰饮法治之。
- 数动而濡弱,按之无力者。若此脉见于妇人停经之后,多主妊娠气弱,或为心虚阳衰、心慌怔忡,可用益气养心之法。
- 数动而弦者。弦则为郁,又主水饮,今数动弦结合,若非妊娠,即为水饮上犯、水气凌心之证,可用逐饮方法。
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一种脉象。这种脉的搏动,无头无尾,如豆大,转转动摇,浮取似滑似数,沉取则短暂不稳,似有晃摇的征象。这是阴阳相搏的表现,凡是阴盛于阳,阴居阳位,而成阴阳相搏之势者,则寸脉动。若是阳胜于阴,阳居阴位,阴阳相搏,则尺脉动。所以说,阳胜于阴则尺脉动,阴胜于阳则寸脉动。若是中阳不足,痰浊蕴热阻于中焦,故关脉动。
紧脉:紧脉的形象是脉搏往来如绳索搏动,弹入手。有紧象、颤、抖的感觉。
疾脉:疾脉是脉搏往来疾速,一息七、八至以上,比数脉还快。
数脉:数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六至。
促脉:促脉是脉搏流动较快,有歇止,歇止后复来。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李时珍在《瀕湖脉学》中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又说:动脉主“男子亡精,女子崩”。李时珍认为动脉的形成是:“动脉本是阴阳相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脉本身是阴阳相搏的表现,凡阴胜则阳病,寸部动。阳胜于阴则尺脉动。痰浊蕴热互阻中焦则关脉动。若手少阴脉动甚,在妇人是妊娠的脉象。当然,还必须根据其他方面的改变,如舌象、症状等再做最后诊断。大抵是:胜者客于病位,邪实克于虚位,才能出现动脉。“女子崩”,也是由于暴怒之后,络脉胞宫受热迫而成之血液忽然大下。
1.动兼滑
- 动兼滑,按之细数者。动滑并见,多为痰浊互阻,数脉主热,细为阴伤。总之,此为痰池蕴热互阻之象,本为血少阴伤,虚热未退,治之当先以清化痰浊方法。
- 动兼滑而沉取有力者。动滑并见,属于痰浊蕴热,今按之有力为实火痰热互阻之象,用清化痰浊方法。
- 动兼滑而沉取无力者。动兼滑多为痰浊蕴阻,沉取无力为气分虚弱。如舌淡胖润,心慌气短,当考虑为气分不足,可用益气补心安神方法。
- 动兼滑而沉濡且缓者。这是属于心阳不足,气分又虚之证,虽有痰浊中阻,也有阳虚气弱的一面;若是妊娠,也属正虚,当以益气养血为法。或用培补之品。
2.动兼细
- 动兼细弱无力者。动为阴阳相搏,细为血少阴伤,弱乃阳气不足,结合看来,此动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不足引起,全是正气过衰,治之当从补正入手。
- 动兼细弦滑数者。动脉所见部位,决定病邪的所在,细弦滑数是阴伤有热,虽然动脉出现,但仍应以治疗阴虚血少、郁热上亢为主。
- 动兼细滑有力者。动的部位,决定病邪所在;细滑为阴虚有痰,有力乃邪气有余,这说明是阴伤痰热所犯,治之当以祛痰热为主。
- 动兼细滑无力者。动脉主阴阳相搏,细滑为阴虚有痰,无力乃阳气不足;如舌胖腻滑润,证属阳气不足,可用益气温阳为主;若舌瘦质红,心烦口干,亢热明显时,仍宜和阴折热。
3.动兼弦
- 动兼弦滑细数者。动乃阴阳相搏;弦滑细数,确是血虚阴伤,虚热化火。如怀孕可按胎火治疗,一般可用育阴泄热、少佐化痰方法。
- 动兼弦滑有力者。动兼弦滑为痰浊蕴热互阻之象,应根据动脉部位来确定主客情况。今诊脉来有力,为实火郁热之象,当以泄化痰浊方法。
- 动兼弦滑,按之濡软力弱者。动而弦滑若非怀孕,多是痰热互阻之征,治之当以祛痰热方法,今诊脉来濡软,按之力弱,此属中阳不足,气分又虚,可用益气方法兼治痰浊。
- 动兼弦滑且细者。弦滑且细是血虚阴伤为主,今动脉为郁热夹痰所致。若为妊娠胎热,当治胎热;考是痰浊化热,宜先治痰浊;皆当兼以养血育阴方法。
4.动兼数
- 动兼数按之弦滑有神者。动兼数似为妊娠胎热,弦滑有神更属怀孕之征。若非女子停经,则当考虑痰浊蕴热,治宜清化痰浊为务。
- 动数且弦滑有力者。此脉在妇女生育年时当考虑妊娠,弦滑有力又似胎热或痰火上扰,治之当以清火泄热为先。
- 动数虚濡,按之弱而无力者。动数似妊娠,虚濡属气虚,若非妇女孕育,当从痰湿论治。按之弱而无力,确为阳虚气衰,当以补正入手。
- 动数弦细,沉取无力者。动数不外妊娠或痰阻,弦细实乃肝郁阴伤之象,沉取无力是阳虚气分不足的表现,治之当从补法。
5.动兼濡
- 动兼濡而按之弦细者。动濡相合,多为妊娠气分不足,或属气虚湿痰中阻,按之弦细,说明阴伤血少,应结合舌诊再决定治疗方法。
- 动兼濡而沉取弦滑者。动濡相兼是湿痰中阻,气分又虚,今沉取弦滑是为偏实之象,仍需细致参阅舌证,再行辨证施治。
- 动兼濡而沉取虚弱无力者。动濡互见,湿阻气衰,若是妊娠,也属正虚。沉取虚弱无力,确是属于阳虚不足,当用益气补血,或养血安胎方法。
- 动兼濡而沉取滑数者。动濡是妊娠气虚或妊娠湿阻,可用益气补正方法。沉取滑数,热之象也,参考舌证,酌情加用泄热之品。
6.动兼虚
- 动兼虚而按之略弦数者。动虚合见,多属虚人妊娠,又可见于中虚停痰或心虚惊悸不安。略有弦数,似当从郁热考虑,可用补正兼以祛热方法。
- 动兼虚,沉取弱而无力者。动虚相见,确为中虚停痰,或阳虚妊娠,参考舌证,当从补正入手。即为中虚停痰,也须补正之后,再行祛痰。
- 动兼虚而沉取弦细者。动虚多是虚人怀孕,或是阳气不足,心悸怔忡;弦细确是血少阴伤,当用养血益气方法。
- 动兼虚而沉取小滑者。动虚与小滑结合,确像妇人中虚妊娠,可用益气补中,养胎之法。
疾脉,是脉往来疾速,一息七、八至。它的特点是细小而快,比一息六至的数脉还快。给人指下的感觉是无神、摇晃、不稳定等。是属于偏正气不足(虚证)的一种脉,但有时是虚中夹热,或虚中夹痰。所以古人说它是“阳极阴竭,元气将脱”。疾脉见于久病气血亏损的人,其脉虚软无力,按之若有若无,这确是元气将脱的危象;但见于新病,或是一般病的患者,按之或沉取比较有力,那就要细审病因,从本治疗,不可以认为是虚证或危象,有可能是郁热或精神一^时紧张的结果。
数脉:数脉是一息脉行六至。
促脉:促脉是脉来急数有歇止。
动脉: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一种脉。
紧脉:紧脉脉搏往来有力,左右弹入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李时珍说:“疾脉是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这说明疾脉属偏虚的脉象。脉来凡属力弱、无神、摇晃不稳等,多是虚证。若沉取带有弦滑之象,此为热郁内伏,仍应以开郁泄其标热为主,俟热郁解后,再以养血和阴,折其虚热。当然,仍需详诊其他的情况,辨明病机,切不可单纯用补法或泄法。
1.疾兼虚
- 疾兼虚,按之、沉取皆微弱无力者。疾兼虚是因阳虚气弱而脉来七、八至以上;按之、沉取脉亦微弱无力,说明正虚气衰无疑,必须用益气补正方法治疗。
- 疾兼虚,沉取濡软力弱者。疾虚并见,当然属于阳虚气弱,但沉取濡软力弱,说明又有湿郁,治疗当以化湿为法。
- 疾兼虚,沉取弦细力弱者。疾虚之脉属于阳虚气弱,可是沉取弦细,说明阴伤血少,治疗当从养血育阴入手,不可单用补阳之品。
- 疾兼虚,沉取弦细小滑者。疾虚之脉,阳气不足,可是沉取弦细小滑,此为血少阴分不足,内含热象,当以养血育阴为主,不可以专用补阳,防其热多而阴更伤也。
2.疾兼细
- 疾兼细,按之弦滑略有力者。疾脉乃阳极阴竭之脉;疾脉兼细,说明是以阴不足为主;弦滑有力,是热郁于内,治之当以泄虚热,再和阴分。
- 疾兼细,按之小弦略滑者。疾细同见,是血虚而阳亢,阴分又衰,沉取小弦略滑,是热郁于内,虽属虚证,仍当考虑郁热。治疗时必须先治标热,缓图补养。
- 疾兼细,沉取虚微若无者。疾为阳极阴竭,细乃血少阴伤,沉取虚微若无确是阳虚气分不足为主,当用补中气之法。
- 疾兼细促似滑者。疾细相见,血虚为本,虚热夹痰或有形之邪阻于络脉,故见促象且滑。治疗时,当先清化痰浊,祛其有余之邪,若有不足,再行扶正,缓治其本。
3.疾兼弦
- 疾兼弦细而滑,按之略有力者。疾主阳极阴竭,弦主血少阴衰,脏失涵养,血不涵木必见细弦。细为脏阴之亏,滑则主痰又主宿食,有力者非是虚证。此脉是在血少阴伤、阳极阴竭的基础上,蕴有实邪,为有余,故治疗必先去实,俟热解实祛,再行补正。
- 疾兼弦而沉取濡软者。此脉是肝经郁结,湿阻不化,中阳受伤,先用宣郁化湿,再议补正,分途调理。
- 疾兼弦而沉取虚弱无力者。疾脉多是不足,弦乃郁象;今沉取虚弱无力,是正虚根蒂不足,用填补下元方法。
- 疾兼弦而轻取似革者。疾弦同见,说明以阴伤血少为主。当然,血分又虚,正气不足,因为血虚气衰过度,呈现革脉,用益气养血方法。革脉是血虚已极之象,预后多属不良。
4.疾兼滑
- 疾兼滑细弦有力者。疾多阳极而阴分不足,滑者为痰,细弦乃血虚肝郁,有力者邪之盛也。总的看来,在阳虚极而阴不足的基础上,肝郁而痰浊化热,必须先解决有余之邪,再议补正。
- 疾兼滑细小而力弱,移时则迟缓无力,一息三至,快慢不定,心烦急躁者。此脉不能以正虚论,仍当考虑郁热有痰。治之当审舌、色、证,仔细辨认为妥。
- 疾兼滑两关独旺者。疾滑并见,即虚而有热,关脉独盛,乃肝脾不和。泄肝热、调脾土,必当兼治。俟热泄痰祛,再行补正。
- 疾兼滑濡弱带弦者。疾滑相合,按之无力,多为阴阳两衰,痰池中阻。濡弱带弦,此为湿阻热郁,虚热上扰。用化湿郁兼以泄热,补正气少佐养血。
- 疾兼滑,沉取虚弱无力者。疾为阳极阴竭真寒假热,沉取虚弱无力,确实是虚极。必须急急补正,俟气复则正安。
促脉,是脉搏流动较快,时常有歇止。李时珍认为;这种脉主要是由于三焦火炽,郁积留滞的结果。凡属气、血、痰、饮、食等有形之物,阻碍经络,使气血流通不畅,都可出现促脉。当然也要考虑到心气不足,心阳衰竭等属虚的疾病。
疾脉:疾脉是脉搏往来疾速,一息超过七、八至。这种脉是在细小的基础上形成的:
紧脉:紧脉脉搏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好像绳子颤动(抖)的样子。
动脉:动脉是数脉而兼紧、兼滑、兼短的一种脉象。如豆大,转转动摇。
数脉:数脉是一呼一吸脉行六至。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促脉是脉搏流动较快,且有歇止的一种脉象,其形成原因很多。古人认为:凡是气、血、痰、饮、食等阻滞经络、妨碍气血流通都可出现促脉;三焦火热,郁积留滞也能形成促脉;若因表邪不解,而反用下药,影响宣解,中气受戕,也可出现促脉;但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等也会导致出现促脉。应当详审,不可草率诊断。
除正气不足,痰食、积滞阻遏气机,阳气不通,表遏不宣,中气受戕等可出现促脉之外,若新感与旧疾结合起来,即本有正气不足,又着新感误下,一时循环受阻,也能发生促脉。见此脉必须参考舌象、色及临床症状细审互参。
1.促兼滑
- 促兼滑,按之弦细较有力者。数而时止名为促;滑则主痰及宿食有余之邪;弦细者为血少阴伤,虚热化火;按之较为有力,说明是有余热邪。总之,此为痰热内蕴,血少阴伤,肝阳过亢,治之当以先祛标热,再以养血育阴调之。
- 促兼滑,沉取虚弱无力者。促滑相见,是痰浊蕴热互阻,今沉取虚弱无力,乃气分不足,中阳又虚,当以先治标热,缓图益气补正。
- 促兼滑,沉取濡软者。促滑确为痰热郁结,濡软是湿阻中阳,气分不足之象,可先治其湿郁,俟湿去热除再行化痰。
- 促兼滑,沉取寸脉动短如豆者。促滑本是痰浊郁阻,寸脉动短如豆是少阴动脉之象,乃妊娠之常脉。若非妊娠,必是痰热交阻膈上,当先治上焦之痰热。
2.促兼弦
- 促兼弦细小滑者。促为气、血、痰、饮、食等有形之邪阻滞不畅,弦脉多为郁象,细为血少阴伤,小滑多是阴伤停饮,当以疏郁兼化其痰饮。若舌苔垢厚当以导滞,俟邪祛斯补其不足。
- 促兼弦,沉取滑实有力者。促弦是郁热夹有形之邪,沉取滑实有力确为停痰、停饮、停食之象,当以清化痰浊兼以导滞。
- 促兼弦,沉取虚弱无力者。促弦为郁热之象,虚弱为心气不足,中阳又虚,可先治郁热痰食,再在扶正的基础上加化痰导滞之品。
- 促兼弦,按之濡滑软者。促弦为郁热之象,或表邪未解,误下伤正;濡滑乃湿邪阻遏正气,治疗必当疏其表闭,升其中阳,化其湿阻,少佐扶。
3.促兼细
- 促兼细弦小滑者。此血少阴伤之体,细为血少,弦乃郁象,小滑为有形之邪。促主热郁或为气、血、痰、饮、食之停滞。本为郁热挟有停痰、停饮、停食、积滞等。故先祛其邪,再行养血育阴。,
- 促兼细弦力弱者。细主血少,脏阴不足,弦乃郁象,力弱者中阳不足,促乃热郁积滞阻遏气机。当以养血益气,开郁化痰兼以导滞。
- 促兼细,按之力弱者。促为痰热有形之邪,细为阴伤,弱乃气衰;按之无力,说明气虚之极。当以养血益气为主,俟气血复,再行调理气机。
- 促兼细而沉取虚弱若无者。沉取虚弱若无,确是正虚气衰中阳不足,心气又弱。细为阴伤血少,促乃热郁气机不畅。当益气为主,养血为次,俟气血复则病自愈。
4.促兼虚
- 促兼虚而沉取弦细者。促为热郁痰食积滞,虚乃中气不足;沉取(实质)弦细,说明阴伤为主。此血虚肝郁为本,中气不足,郁热为标。当从育阴解郁为先,后议补正导滞。
- 促兼虚而按之弦滑者。促虚并见为气虚痰食郁热互阻,按之弦滑乃郁热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当先治其标热与实邪,再议补气助正。
- 促兼虚,沉取小滑有力者。促虚并见,且小滑有力,说明病邪是以停疲、停饮等为主,郁热气分不足是标。治疗必须先祛其邪,再折其热,后议益气,或同时并行。
- 促兼虚,按之濡滑者。促虚为热郁气分,中气又虚,濡滑乃湿阻之象。治疗本病,必先治湿,俟湿解,再清热,热祛再扶正。可兼顾,但不可先补,恐将郁热补之于里,病无愈期矣。
五、虚脉
虚脉,是主气虚阳不足一类的疾病。舌、色、证各方面全需密切配合,仍需听其主诉病情,再决定治疗方案。虚脉,是指中阳不足,元气大伤。脉形是在大软的基础上,出现脉动似慢似缓之象。若指下稍加重按,即全然无力。所以说,有指下明显豁然空洞的感觉。
虚脉是代表阳虚气弱的一种脉象,如伤元气之后,早期必见洪濡的脉象,后期由于阳气过虚,即见虚脉。《脉经》说: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弱脉:弱脉比虚脉要沉细一些,而非言其如细线之细,是较之虚脉的大软之形而言。所以说:“弱乃软之沉者”。《脉经》记载: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微脉:微脉脉象极细,并极为软弱,按之细弱欲绝。
散脉:散脉涣散不收,脉来浮大无伦,搏动极不整齐。多在久病危笃时见此脉。
革脉:革脉是在浮部见弦急,状如鼓皮。如加力按之即无。
代脉:代脉是脉搏出现有定数的停跳。一为元气亏损,一为有形之邪阻碍脉络。
短脉:短脉脉形是上不满寸,下不满尺,两头缩缩的一种脉象。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上述两条均说明虚脉是病人体质极虚,中阳不足的表现。
虚脉主阳虚气弱,中阳不足,但若虚脉见于两寸,则多为心肺气虚,主怔忡、惊悸之类的疾病。阴虚劳损,脉应细小带弦,由于久病体弱,忽见虚脉,是阴伤已极,阳气将脱,必须急用养营益气方法,以防脱变。
1.虚兼芤
- 虚兼芤,沉取滑实者。虚芤相合,多是大失血后中阳又虚。沉取滑实,说明内郁实邪,当详细参考舌、证,可爲先祛邪,佐用补正。
- 虚兼其,按之弦细略数者。虚芤同见,为失血之后中气大伤;按之弦细略数,为阴伤热郁,虚热上扰。当先滋2养阴分,泄其虚热。
- 虚兼芤,按之滑动有力者。虚芤兼见,为失血后中阳不足;按之滑动无力,知是中虚气弱,心阳不足,证见惊悸怔忡。重在养心安神兼益中气。
- 虚兼芤,沉取微弱无力者。虚为阳虚气弱,芤主骤然失血;沉取微弱无力,说明正气大衰,阳气又伤。当急用益气补中以回其阳,防其意外,余缓图之。
2.虚兼缓
- 虚兼缓,沉取濡滑有神者。虚缓兼见,阳虚气衰可知。沉取濡滑有神,确为湿阻气机所致。若舌腻苔滑质红,必先治其湿热,俟湿热祛,再行益气温阳。
- 虚兼缓,按之弦滑者。虚兼缓沉取无力,是正虚气衰。今按之弦滑,是热郁于内,或热郁不解而正气大虚,可先治其郁热,再行补正。
- 虚兼缓,按之细弦滑者。虚缓合见,总有阳虚气衰一面;今按之细弦滑,此为阴伤郁热,当从育阴折热入手,俟阴复再行补阳。但在开始用甘温益气药时,一定观察舌象、脉象,防止再伤阴分。
- 虚兼缓,沉取弱微无力者。虚脉乃阳虚气弱,缓则主风、或湿、或脾阳不足等一类疾病。沉取弱微无力,此确是阳虚气分极弱,必须以补正为主。
3.虚兼濡
- 虚兼儒,沉取细弦小急者。虚主阳虚气弱,濡乃湿阻,气分受困。沉取细弦小急,说明本病实质是阴虚且郁,本似有化热之机,治疗时当考虑化热之变,不可一味甘温益气。
- 虚兼濡,沉取细弦者。虚脉与濡脉合见,是气分不足,或因湿阻气机。沉取细弦,又主阴伤血少,用药不能单一看在虚濡部分,要考虑到细弦的脉,否则化热增重。
- 虚兼濡,按之小滑者。此脉乃有邪未解,内有停痰聚饮,必须先治病邪,后议治虚。
- 虚兼濡,按之微弱无力者。虚是阳虚,濡乃湿郁,皆碍气机升降,中阳不足。今按之微弱无力,确是阳虚气弱已极,必急用补法以益中气,防其脱变。
4.虚兼微
- 虚兼微,按之若无者。虚为阳虚,微为气衰,皆中阳元真不足。按之若无是虚中之虚,急以益气补中,以防因虚致脱。
- 虚兼微,按之弦细如丝者。虚微之脉,乃阳微气虚较重。按之弦细如丝,说明阴伤已极,阳气将脱。可用益阳气,固本元,兼顾阴之法。
- 虚兼微,沉取小滑者。虚微乃阳气虚衰,沉取小滑似元真不足,根蒂尚存。当须阴阳两顾。
- 虚兼微,短缩不足,尺部若无者。虚微乃阳虚而气将脱,两尺短缩若无实属命门根蒂不固。急以温命火、补下元、兼益中气。
5.虚兼代
- 虚兼代,沉取小滑者。虚主正虚,代脉多是正与不足,也可能有气血痰饮结滞于中。沉取小滑,说明有赛与热,必须细参舌证,辨证论治。
- 虚兼代,按之濡滑者。虚代并见,多是不足,正气不能支持,按之濡滑乃湿郁之象。本病当先治湿,俟湿祛则再行补正。
- 虚兼代,沉取弦细者。虚代虽是阳虚,但沉取弦细乃血少阴伤之象。必当先治其血虚阴伤,再议补阳。
弱脉,沉软而又比较沉细。这个细不是像细脉那样细如线,而是说弱脉的脉形不宽,比较细软一些,轻取摸不着,必须重按才能切得。所以说:弱乃软之沉者,弱主筋,沉主骨。《脉经》认为弱脉的形象是“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细脉:细脉是指下虽感觉到细小如丝,但始终能明显地摸着。
微脉:微脉是指下按之细弱如欲绝,如用力再按,好像要断一样。
散脉:散脉发生于久病危重、虚阳欲脱之时,脉形浮大无伦,搏动极不整齐,似花瓣飘散而无根。
革脉:革脉脉来形如按鼓皮,两边有中间无。
短脉:短脉脉来上不满寸,下不满尺。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弱脉是在偏于正虚较重的阶段出现,必须正复或寒解始可愈。
弱脉主气虚阳衰,寸弱阳(心肺)虚,尺弱阴(肾)虚,关弱脾(胃)虚。
1.弱兼微
- 弱兼微且短,按之无力者。弱为阳虚,微乃阳衰,元气大伤;短为不足,无力者正虚之极。弱微短缩无力,全是阳虚已极,急速补阳为要。
- 弱兼微,重按已散者。弱微之脉,阳衰气虚,重按已散,说明正气大亏,已近阳脱气散。急用参附汤以抢救残阳,否则生命不保。
- 弱兼微,沉取细弦若丝者。弱微合见,阳气衰微;沉取细弦若丝,此阴分已伤,不可过用甘温助阳,仍以顾阴复脉为主。
- 弱兼微,沉取若无者。弱微兼见,沉取又若无,此气阳皆已衰竭,脱厥之变,即在瞬息。急救残阳,以防万一。
2.弱兼濡
- 弱兼濡,按之弦细小滑者。弱为阳虚,濡属湿阻,皆是气分受伤。今按之弦细小滑,弦则为郁,细小为阴伤血少,滑脉主有余之阴邪。此阴伤为本,阳虚气分不足。必须根据阴阳重轻,先后顾及,不可偏废。
- 弱兼濡,沉取虚微若无者。弱濡之脉,阳气不足,沉取虚微若无,纯是阳虚气衰。治疗必当急急固本,可投大剂参附,以防脱变。
- 弱兼濡,按之数而无神者。弱濡之脉,阳气衰微已极,数而无神,必是虚衰。阳欲亡脱,急急抢救,防其阴尽阳竭,厥脱在即。
- 弱兼濡而迟缓且短者。弱、濡、迟、缓、短,全是阳气衰竭。若舌胖淡润,面色枯萎,虚脱即在目前,须急急益气补阳。若单用参附,恐难有济。必多施抢救,以挽生命。
3.弱兼数
- 弱兼数,沉取细弦且滑者。弱为阳虚气弱,数乃虚热上扰。沉取细弦且滑,此阴分本虚,血少阴分失养,阴虚热自生。可先用甘寒育阴折热之法。
- 弱兼数,沉取虚数无根者。脉来弱数而沉取无根,是正虚而元气不足,治当先固元气,俟元气复酌情予以甘寒之品。
- 弱兼数,时有停跳者。此脉也就是促而弱(数)者,若舌胖苔滑润,当以益气补中固本之法。
- 弱兼数,时有缓迟者。弱为阳衰气损,数是虚热,根蒂不固;有时又发现缓迟,亦是阳虚气分不能固守之象。弱、数、迟、缓并见多是元阳不足,气分又虚,本当益气补阳,填补下元。若沉取仍是弦细且滑者,仍当考虑肝经郁热,以血少肝失涵养而致虚热上亢,不可不知。
4.弱兼迟
- 弱兼迟,沉取细弦且滑者。弱为阳虚,迟则主寒,弱迟合见,多是虚寒不足之证。今沉取又见细弦且滑,细为血少;弦则为郁,主痛;滑脉是痰,说明痰郁蕴热阻滞络脉《而致气机不畅,故成是脉,治之宜祛其痰热,兼以养血,少、佐益气。
- 弱兼迟,沉取虚散无根者。弱迟为虚寒,沉取虚散无根是阳虚根蒂不固,用补阳益气方法以回阳补中。
- 弱兼迟,而有时兼数,沉取弦滑者。弱迟者正虚且寒;沉取弦滑数,说明内蕴热、痰、郁、火等。治之不可以简单认虚用补,必须考虑热、郁、痰、火之有余邪气。
- 弱兼迟,有时兼数,沉取微而若无者。这种脉证多考虑正虚不足,当以补正为主,仍需细察舌、色及其他症状。
微脉,极软弱且极细,指下按之细弱欲绝,再用力按,好似柔软细弱欲断一样。它的脉形虽是细弱无力,可是比正常的细脉稍粗一些,也略薄一些。即指下似有似无,隐隐约约地可以摸到。所以李时珍称它为:“轻微撇澈乎,如羹上肥”。意思是说微脉轻轻的像汤上的浮油一样。
弱脉:弱脉是在沉软的基础上,比较沉细,即脉形不宽,比较细软一些,弱脉是软之沉者。
细脉:细脉在指下像一根线一样,尽管脉形细小,却始终能明显地摸着。
散脉:散脉脉形浮大无伦,搏动极不整齐,似花瓣飘散无根之貌。此久病危笃、虚阳欲脱之脉。
革脉:革脉状若鼓皮,浮而弦急,按之则空豁。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者,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上述文献说明微脉是阳虚气将脱亡的脉象,常在阳气脱亡前的阶段出现,是疾病中预后最不好的一种脉象。
李时珍说:“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微脉主久病体弱,气血双亏,尤其是阳气虚极,多见于五劳、七伤、六极一类的虚极病人。
微脉形如若有若无,如羹上肥,都是指阳气虚微,即将脱亡。
1.微兼细
- 微兼细,按之有弦象者。微为阳微,气分大衰;细为血少,阴分又伤;弦则主郁、主痛,多为阴失涵养,阴损及阳。当用育阴固本方法。
- 微兼细,按之有停止者。此脉主阳虚气弱,阴血不足,心阳衰徼,故脉行时有停止现象。可用益气养心,温阳通脉方法。
- 微兼细,按之若无者。微为阳微,细乃血少,阴阳两亏之极。按之若无,说明根蒂不固,实质太虚。当以固本填补,养血益气方法。
2.微兼滑
- 微兼滑,按之细弦略数者。微为阳微,滑则主痰;按之细弦略数,此阴分又伤,虚热化火,血少阴虚,虚热灼痰;体质阳虚,气分不足。益其气兼以化痰,泄虚热兼顾其阴。
- 微兼滑,沉取虚弱无力者。微属阳微,滑则主痰,沉取微弱无力。当以益气为本,俟气复则痰化,正气渐足矣。
- 微兼滑,按之若无者。微兼滑为阳虚而阴邪尚在,按之若无说明正气已伤。理当补正,仍须参考舌、证,斟酌施治。
3.微兼散
- 微兼散,沉取细弱若丝,尚有根者。此阳微将绝,虚脱在即,久病至此,难以挽生。然沉取细弱若丝且尚有根,此虽阴虚已极,而幸未离经,留得一分残阴在,保住一分残阳存。急急培本育阴,固脱回阳,冀其阴存则即不脱也。
- 微兼散,按之全无者。此阴阳离绝,生命难复,虽参附亦难能挽回,必须多方设法抢救为要。
散脉,是涣散不收,脉象浮大无伦,搏动极不整齐,好像是花瓣飘扬散落而无根一样。
革脉:革脉在浮部弦急,像按着的鼓皮。
微脉:微脉极软弱,按之细弱如欲绝。
弱脉:弱脉沉软,按之细弱。
虚脉:虚脉脉来大软,流动较慢。
短脉:短脉脉来上不满寸,下不满尺,两头缩缩之貌。
《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李时珍说:“左寸(散)怔忡右寸(散)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珩跗肿,散居两尺魂应断。”散脉是一种久病危重的脉象,因久病危重,气血极虚,阴阳欲脱之时,也就是心气衰竭,勉强能鼓动心脏的跳动,大有心跳接近停跳时出现的一种脉象。必须积极抢救,以护残阳,或可挽回生命。
1.散兼微
- 散兼微,沉取虚软若无者。散为阳欲脱而阴欲竭,势将阴阳离绝。微属阳微,气分大亏。沉取虚软若无,说明真阳也亏,可用大剂补中益气急救回阳方法治之。
- 散兼微,按之细弦且滑者。散微同属阴阳将脱,沉之取细弦且滑,属阴分尚存,根蒂充足。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势虽将脱,尚容一时调治。
2.散兼革
- 散兼革,按之滑濡者。散为阳气虚衰,革乃血虚已极(本当沉细小弦,今反呈浮如鼓皮,是阴虚而反伤及阳),这是气虚将脱,血虚已极,当益气补虚。
- 散兼革,沉取细弦且滑者。散革合见,气血两衰,病势增重;沉取细弦滑,纯属阴伤血少。当养阴益气,阴阳两求。
革脉,是在浮部有弦急的感觉,好像是按着鼓皮似的,沉取若无。
散脉:散脉涣散不收,浮大无伦,搏动得极不整齐。
微脉:微脉极软极弱,按之微细欲绝。
弱脉:弱脉沉软细弱。
虚脉:虚脉脉来大软,流动较慢。
短脉:短脉脉形上不满寸,下不满尺。
革脉是一种精血大伤之脉,多见于久病正气大伤,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崩漏日久之人。一般重病或重度虚弱之病人,以血虚为主时,常出现革脉。
1.革兼弦
- 革兼弦,按之细数者。革为精血大伤,弦乃血虚肝I郁,均为阴伤血少已极,气分又属不足。按之细数,可断为秤阴伤血少,虚热内灼。宜用和阴折热为治,不可以单用甘温辛热之品。
- 革兼弦,沉取濡弱者。革属精伤血少,弦则血虚阴伤。沉取濡弱,病似湿邪中阻,正气受伤。当以先治其湿郁,俟湿化郁解,再以益气养血,从本治疗。
- 革兼弦,沉取若无者。革弦之脉,阴精大伤;沉取若无,元阳不足。益阴为本,补阳是标,急则当先补阳,缓则养血育阴。有此脉病势甚重,切勿轻视。
2.革兼细
- 革兼细,按之弦滑数者。革脉如鼓皮,此血虚之极;细为阴伤;按之弦滑略数,是郁热与痰浊互阻于内。治疗时先怯痰浊郁热,再以养血益气。
- 革兼细,沉取濡软兼弱者。革细相兼,血少气衰已极;沉取濡软虚弱,乃阳虚气衰,必须积极补阳,益气固本。
- 革兼细,按之微弱若无者。革脉兼细,说明血虚气衰;按之微弱,乃阳虚无根。若见本脉,势将虚脱而亡。治之必须积极抢救,以防不测。
3.革兼滑
- 革兼滑,按之濡软者。革为血虚已极,滑脉是痰,濡软者非湿即为气分不足,力弱说明阳虚中气不足。治之宜以先补中阳兼以养血,防其病情增重。
- 革兼滑,按之细弦略数者。革滑相见,是血虚较重,然属胃气尚存;按之细弦略数,是血少阴伤,虚热化火之象。用一般养血助气即可,少佐育阴泄热之法。
- 革兼滑,沉取虚弱若无者。革滑相见,是血虚,胃气尚存;沉取虚弱若无,此实质中阳大虚,根蒂不固。当益信气补虚,养血育阴。
代脉,是脉搏有定数的缺跳一次。一般认为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也可由元阳亏损导致。临证还需多方考虑,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不可不知。
促脉:促脉是数而时一止。
结脉:结脉是缓而时一止。
散脉:散脉是涣散不收,脉象浮大无伦,搏动极不整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代脉主病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偏虚:多为气血不足,元阳亏损;心肾阳虚,心气不足,或血少心阴失养。二为偏于结滞:如气、血、痰、饮、食的阻滞,妨碍血液循环。当然,新病多考虑实,久病多考虑虚,还应以舌苔、症状、面色等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
1.代兼细
- 代兼细,按之微弱无力者。代主心阳不足,细为血少阴伤,全属虚弱不足之象。微弱乃阳虚气弱,无力为虚弱之极。必须从补阳益气入手,俟气复阳充,代象即减。
- 代兼细,按之弦急而劲者。代脉为心阳不足,细乃血少阴伤。弦急而劲,血少失于涵养之象;血少阴虚,虚热化火,故脉细弦而较有力。治疗必当先以养阴折热,缓图益气补中。
- 代兼细,沉取弦滑而实者。此脉为痰、食、积滞等有形之邪阻于络脉,脉道受阻所致,必须用化痰导滞方法。俟痰祛积化,络脉通调,即恢复正常。
- 代兼细,沉取涩滞者。这种代细结合,是由于气分’滞涩,或气分郁结而成。因为脉象沉取滞涩,说明实质是气分郁滞,所以这种代细脉象根在气郁。治疗仍当先调气分郁滞,俟郁结解则从本治之。
2.代兼弦
- 代兼弦滑,沉取较实者。代脉兼见弦滑是为痰热、食滞、热郁于内,多为偏实之征。今沉取较实,说明属于积滞停留之象,当从痰食积滞入手治疗。
- 代兼弦细,沉取小滑,急躁不宁者。代兼弦细为肝郁阴伤,小滑急躁不安是郁热阻滞络脉。治疗必须以清肝热、开郁结为主。
- 代兼弦而沉取濡软,弱且短缩者。代脉多为脏器之亏,弦脉主郁主痛;沉取濡软短缩,全是真阳不足,根蒂不固。治疗当以填补下元,益气助阳为主。
- 代兼弦细,按之如丝者。弦细结合,是阴伤血少,心阴不足;脉成代象,按之如丝,是形容弦细无胃气之弦硬(坏)脉。治之仍需养血育阴,从本治疗。
3.代兼濡
- 代兼濡软,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代为脏气不你足,濡软说明阳气又衰;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说明元气不足,中阳虚弱,根蒂不固,势将虚脱。临床遇此脉时,特当慎之,防其暴脱而亡。
- 代兼濡弱,沉取弦滑且似有力者。代濡弱结合,是阳虚气衰,脏气不足;而沉取弦滑似有力,说明是内有痰食积滞阻于络脉。可用益气兼化痰导滞之法。
- 代兼濡虚,沉取弦急而躁动不安者。代兼濡虚确是阳衰,沉取弦急而躁动不安是阴伤血少。可养阴补血而兼泄虚热。
- 代兼濡而沉取弦细如丝者。代濡结合,必是阳虚气衰;弦细如丝,必是血少阴伤已极。先以养血育阴,再行益气,否则虚热化火,更属不易治疗。
4.代兼滑
代滑且虚,沉取似微若无者。代滑虚结合,是痰湿气虚混合,当以先治痰湿。沉取似微若无,说明本质阳虚,气衰较重,仍需益气补中。
5.代兼弱
- 代兼弱,按之虚濡沉取无力者。代脉为脏气之衰,弱乃阳气又虚,按之虚儒为中气不足,沉取无力说明本质又亏。用益气补中,填其下元之法。
- 代兼弱,按之小滑,沉取力弱者。代弱相合,中阳既虚,脏器亦属亏损;按之小滑属胃气尚有余;而沉取无力则是本质虚衰。当从补正入手。
- 代兼弱,按之弦细,沉取略有力者。代弱相兼属阳虚而气不足,按之弦细乃血虚之象,沉取略有力说明根蒂尚固,目前仍属平稳。可随证治之。
- 代兼弱,沉取弦细如丝且无力者。代弱结合,确是虚损;沉取弦细如丝,是本质血少阴伤。当从补血养阴治疗。
6.代兼迟
- 代兼迟缓,虚濡无力者。代为脏器不足,迟司脏病或为痼疾;缓为阳衰气弱,虚濡无力确为阳气不足。当补当温,以缓治为务。
- 代兼迟,按之濡滑者。代迟多属虚寒不足;按之濡滑本为痰湿阻于气机。当以化湿通阳益气。
- 代兼迟,沉取细弦而滑者。代迟多是虚证,细弦滑又似痰浊湿热互阻。当先以祛邪为主,用化痰浊之法,俟好转再议补正。
- 代兼迟,沉取弦实者。代迟是阳气不得通畅,弦实属痰浊郁热偏实之象。当先治实,以祛其邪为主,后再议补。
7.代兼数
- 代兼数而弦滑有力者。代脉又主有形之邪阻遏络脉,数为热象,弦滑有力是有形之痰滞互阻不化。用消痰化滞,祛其有形之邪。
- 代兼数且弦滑者。代数并见,多是痰食积滞阻碍络脉,蕴郁化热。当清化痰浊兼以泄热。
- 代兼数,按之小滑不稳者。代数之脉属于脏气不足,虚热上扰。小滑不稳为正气不足。本不固则邪热不去,此时当从补正入手。
- 代兼数,沉取虚弱若无者。代为脏气不足,数属虚热上扰。沉取虚弱若无,此实质阳虚为主。气衰阳虚,正气大亏,势将虚脱。急用益气填补方法,以固本为先。
短脉,是脉来上不满寸,下不满尺,两头缩缩的一种脉象。又一方面是指脉来搏指但非常短暂。所以说,这种脉是应指而回。
微脉:微脉极软弱,按之细弱如欲绝,但两头不短缩。
弱脉:弱脉是沉软,按之只是细弱无力,无两头短缩之貌。
虚脉:虚脉,是脉来在大、软的基础上按之无力,并浚有两头短缩之感。
短脉,常见于气血不足的疾病,因为气血不足,所以脉不能满部。李时珍认为:浮短多为血涩,沉短多是胸中痞满。寸短多是阳虚,尺短多是阴虚。
短脉也有实证。短而滑数较有力者即是实证,属有余的脉象。一般主伤酒、伤食、湿热内盛的疾病。
1.短兼弦
- 短兼弦,按之滑而有力者。短为气血之虚,弦是内郁之象,滑则主痰,略有力属于偏实。此为血虚木郁,内有痰实之症。治之宜以开其郁兼以化痰,缓再补正。
- 短兼弦而沉取滑数者。短弦合见,气血不足,肝木之郁;滑数者痰热之象。治之当先清化痰热,再议养血缓肝。
- 短兼弦,按之虚弱无力者。短弦相兼,血气不足而肝经且郁;按之虚弱,说明实质是阴虚气分不足。治之宜用养血益气,从本治疗。
- 短兼弦,沉取细弱若丝者。短弦相见,为血虚气衰木郁之象。沉取细弱如丝,为血虚已极。当以养血为主。若阳虚气衰较甚,可用益气养血之法。
2.短兼滑
- 短兼滑动,按之如豆状者。短滑动结合,近似妊娠之象。又有痰火郁热内阻,可用清化痰浊火郁且佐泻热之法。
- 短兼滑,按之濡弱无力者。短为气血不足,滑脉是痰,濡弱为阳气又虚,此中虚之象也。当用补法。
- 短兼滑,按之弦数者。短滑弦数同见,确是痰浊郁热互阻,当以清化痰浊。
- 短兼滑,沉取虚弱无力者。短滑无力,中气大虚,是阳虚气衰之象,当以益气补中。
3.短兼数
- 短兼数,沉取滑实者。短为气血不足,数乃热象,食与积滞中阻,当先以祛邪为主。
- 短兼数,按之濡滑者。短数乃虚而兼热之脉;按之濡滑,似内有湿邪痰滞阻碍。当以治湿化痰通络为主。
- 短兼数,沉取虚弱无力者。短数相兼是虚中夹热;沉取虚而无力,确是阳虚气分不足。治虚兼顾其热,泻热照顾不足。
- 短兼数,沉取若无者。短数乃虚热之象;沉取若无,是本质太虚,根蒂不固。当从补肺、益中、填下着手,仍需参合舌、色进行辨证论治,比较万全。
4.短兼实
- 短、实相兼而沉取弦滑者。短、实、弦、滑同见,为食、痰、蕴热互阻,理当先治其实。根据舌,色,随证调理。
- 短兼实而按之濡滑者。短实而按之濡滑,全是湿郁痰浊蕴热互阻不化。当以化湿为主,祛痰泄热,佐使用之。
- 短、实而沉取弦细者。短、实、弦、细共见,乃本虚两肝经郁热。短、实说明内有实热,沉取弦细示阴血不足且有肝郁。当和血育阴兼以泄热。
5.短兼虚
- 短兼虚,按之弦滑略数者。短、虚乃气血不足之脉,弦、滑略数多是痰热肝郁互阻之症。治之当以泄化痰浊蕴热为主。
- 短虚而沉取细弦小数者。短为不足,虚为气弱;而沉取细弦小数,说明以阴虚热灼为本。此时不可单纯补阳益气,一定要考虑到阴虚热灼。
- 短兼虚,按之濡软力弱者。虚短皆为不足,按之濡软力弱,本质上也是阳虚气衰。当予温阳益气补中之法。
- 短兼虚而沉取虚弱若无者。短虚与虚弱若合见,此浮、中、按、沉四部全是若无,是阳虚气衰。必以益气补虚,温养命火。
6.短兼细
- 短兼细弦而滑,按之躁动不安者。短属不足之象,细为血虚,弦脉主郁,滑则为痰,按之躁动不安是说明本质为虚热内蕴,不可单纯考虑阳衰一个方面。
- 短兼细,按之带弦沉取力弱者。短细并见,阴分不足;按之带弦,属实质血少阴伤,沉取力弱,阳也不足。用药时当从两个方面考虑。
- 短兼细而按之濡弱者。短细阴分不足,按之濡弱说明实质是阳虚气衰。当以益气为主,兼顾阴分。
- 短兼细而沉取若无者。短细为阴阳两衰,沉取若无说明阳虚已极。用益气补阳之法。
六、实脉
实脉,是偏于有余的脉象,在浮、中、按、沉四部切之,均为既大而长,且带有弦象。临证要注意兼脉及舌、证等斯辨治。实脉,不论是浮取、中取、按取与沉取,脉象都是既大而长,带有些弦象,感觉到坚实、强而有力。《脉经》记载:“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给人以指下坚实有力的感觉。
牢脉:牢脉似沉似伏,实大弦长。牢脉是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它主沉寒里实的疾病。
长脉:长脉是上过寸脉,下过尺脉的一种不大不小、柔和均勻条达的脉象。
滑脉:滑脉像一颗一颗滚圆的珠子,在指下转动前滚,所以称它为“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
凡痰火董结而成的发狂,或阳毒、伤食等,均属实火,都需要用攻腑漆痰方法。总的说来,属郁当发之,在里当攻之。凡是实火郁热,有余之疾,都能出现实脉,必须用泄法来治疗。但需注意,老年人之脉,脉形是弦直且劲,属无胃气之象,不能以实脉论处。
1.实兼数
- 实兼数而按之弦细者。实为邪实,数乃热象,按之弦细是本质血虚肝郁。脉象数实,为邪气有余,当以清肝热,泄邪实为先,后议补其血虚。
- 实兼数而按之濡滑者。实数并见是热邪实火,按之濡滑则为湿邪有痰。不可只顾数实而纯用寒凉,必以先治湿痰为主。
- 实兼数而沉取虚弱者。实数相兼,多为实火有余之邪。今沉取虚弱,乃本质不足,不可单从实火考虑,当以固表虚为本。仍需参考舌、色、证,随证治之。
- 实兼数,两关尤盛者。实数而两关独盛,是肝脾中焦之疾。一般以泄其有余,调和木土,从肝胃着手。若见舌苔垢厚,更应泻其有余。
2.实兼弦
- 实兼弦,中取似滑,按之弦细明显者。实弦而中取似滑是热郁夹痰,按之弦细为明显之阴虚血少,非属实邪有余。此时,一定要先养血柔肝,不可见实弦而即攻邪。
- 弦实数,按之弦滑有力者。此脉说明浮、中、按、沉四部全是有余之病,可用攻泄方法,但也要参考舌、色、证等其他情况细推辨之。
- 实兼弦而沉取濡软者。实弦并见,肝郁且热;沉濡且软,正气不足;可能由湿郁而导致肝热加重。当化湿益气,兼泄实热。
- 实兼弦,中取略滑,沉则虚弱无力者。实弦并见,是热邪有余之象。沉取虚弱无力,是本质阳虚气弱。当予温阳益气补中之法。看其舌、色,如有出入,再详细审定。
3.实兼滑
- 实兼滑,按之弦实有力者。实为邪气实,滑则主痰食,是有形之邪。今按之弦实有力,弦乃木郁,实为邪实,有力者邪气有余,正气亦足。当从痰邪实,正气旺盛考虑。若老年久病,或脉道坚脆,应当注意防止厥变。
- 实兼滑,按之弦细力弱者。实、滑都是邪气实的脉象,按之弦细力弱是阴分不足之象。应当考虑阴分不足,阳气有余。凡阴不足、阳有余者,当用泻南补北之法。
- 实兼滑,沉取虚濡者。实、滑相兼,多是邪气有余,邪实之证。沉取虚弱无力,说明本质仍是气虚,不可专事攻泻,当考虑正气不足。阳气又虚,虚热上灼,可用补正祛邪,甘温除热益气等方法,以观其后。
4.实兼细
- 实兼细弦,按之略数者。实为邪气盛实,细为阴虚血少,弦则主郁,数乃热象。此为标实而本质阴虚血少、虚热上灼之象。用滋阴折热之法。
- 实兼细弦,按之滑数者。实细弦按之滑数,说明阴虚血少,肝郁有热,虚热邪实。理当滋水制火,养血柔筋,以补阴为治。
- 实细而弦,沉取牢而有力者。实细而弦,血少吁郁且热,邪气有余之象。沉取牢而有力,或为邪实,或为脉道坚脆。久病见此则属于胃气不足或无胃气,不可轻视。
- 实细相兼,沉取虚弱若无者。实细乃阴不足,阴虚而阳亢。沉取虚弱若无,是血少气分又虚之象。当以养血益气为主。
5.实兼迟
- 实兼迟,按之弦滑而细者。迟司脏病或多痰,实为邪气实,滑而细是阴不足而痰浊郁热阻于络脉。可用化痰浊,泄郁热之法。
- 实兼迟,按之弦滑有力者。实迟弦滑有力,为痰热积滞阻于胃肠,确属实邪。当以攻伐消导,俟滞热祛,则络相脉自通也。
- 实兼迟,沉取濡软者。实迟多是积滞阻于络脉,而沉取濡软,说明实质是中阳不足,或湿邪阻于气分,切不可攻克破气。
- 实兼迟,沉取虚弱者。实迟并见而沉取虚弱,此为不足之证。因本质中阳不足,气分又虚,可用益气方法,虚人脉实多是假象,以沉取虚弱,必是气虚,当考虑补正。
长脉,是上搏过寸,下搏过尺的一种不大不小、柔和均勻条达的脉象。一定要将它与弦脉鉴别清楚。弦脉是端直以长,有力而拉紧,如张弓弦状,似有长意。长脉是在迢迢自若,大小均勻,柔和滑濡的基础上,脉形上至鱼际,下过尺部。
文献记载:长脉是不大不下,迢迢自若(朱氏)。如揭长竿末稍为平脉。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弦脉:弦脉是弦而端直,如张弓弦,似拉紧之绳索。
牢脉:牢脉似沉似伏,实大弦长。
实脉:实脉是浮、中、按、沉四部取脉均为坚实有力。
长脉,是反映阳热炽盛,属于有余的疾病。具体主病多与兼脉结合,根据兼脉来诊断为何种病。
1.长兼弦
- 长兼弦,按之细滑略数者。长为阳热炽盛,弦乃郁象;按之细滑略数,此为血虚肝郁、痰浊郁火互阻不化。治之当以泄其肝热,化其痰浊,缓以养血。
- 长兼弦,沉取细数有力者。长弦相兼,郁热炽盛。细乃血虚,数主热象,有力者偏于实证。当考虑育阴兼泄其热。
- 长兼弦,按之虚濡,沉取无力者。长脉兼弦,多为有余之邪。今按之虚濡是为湿郁,气分不足,沉取无力乃气虚之象。当以化湿兼以调郁。缓则少佐益气。
- 长兼弦,沉取虚弱若无者。长弦一般属郁热有余之疾,而沉取虚弱若无是正气不足之象。当从补正入手。
2.长兼细
- 长兼细,按之带弦,沉取虚濡无力者。长兼细为阴血虚,邪气有余之疾;按之带弦,有郁结之象;沉取虚濡,为气分受伤;无力乃正气不足。总之,是血虚有郁,正气不足或挟湿邪。治宜先用养血之法,余缓图之.
- 长兼细,按之弦滑,沉取略有力者。长细为血少郁热,按之弦滑属肝热夹痰,沉取有力实质是有余之疾。治先泄其肝热,消其痰浊,次以养血扶正。
- 长细相兼,沉取滑实有力。细为血少,长是有余之象。沉取滑实,本质是痰实有余之疾,有力为邪气仍盛。当以怯实邪为主。
- 长细带弦,按之虚数无力者。长细带弦,为血少阴分不足,且有郁热。按之虚数无力,是正气不足,虚热上扰之象。可用滋养法以清之,禁用苦泄之品。
3.长兼滑
- 长兼滑,按之濡软沉取似有力者。长脉多属有余,滑乃痰浊阴盛之象,按之濡软为湿阻气机,似有力乃非正虚也。不可用补法。
- 长兼滑,按之弦细略数者。长滑相兼为有余之疾,弦为郁象,细为血虚,数者是热。此乃阴分不足,阴虚有热之象。当从清痰热,和阴分入手治之。
- 长兼滑,沉取弦实有力者。长脉兼滑是有余之疾,弦实有力是实热有余之象。当从有余治之。
- 长兼滑,沉取虚弱无力者。长滑并见为有余之疾,沉取虚弱无力是本质不足。当从气虚图治。
4.长兼弱
- 长兼弱,按之虚弱无力者。长脉为有余之形,弱乃正气不足。今按之虚弱无力,其实质为正气不足。当从补正入手。
- 长兼弱,按之弦细,沉取细小如丝者。长兼弱似正虚而邪有余。按之弦细,沉取细小如丝,是阴伤已极,阳气渐衰。当从补养入手治之。
- 长兼弱,按之弦滑,沉取搏指有力者。长脉兼弱,正虚邪尚有余。按之弦滑是肝经郁热,沉取搏指有力是阴不足阳有余。当以泄热调和木郁为治。
- 长兼弱,沉取弦细而滑者。长弱是卫虚邪有余,沉取弦细而滑是阴伤郁热之象。当以养血育阴治之。
5.长兼实
- 长兼实,按之弦细者。长实相兼,为有余之象,按之弦细,为阴伤木郁。当以养血育阴,兼以泄热。
- 长兼实,沉取弦细有力者。长实为有余之脉,沉取弦细有是力实质阴伤、肝郁化热。当以养阴泄热方法。
- 长兼实,按之濡滑者。长实是有余之邪,按之濡滑乃湿阻气机。当以调气化湿之法。
- 长兼实,沉取虚弱无力者。虽脉来长实,貌似有余之疾,但沉取虚弱无力,实则正虚气弱之象。当从补正入手治之。
滑脉的形象,好像是一颗一颗滚动的圆珠在指下转动前进,所以说它“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
滑脉,是一种有余的脉象,凡属痰、食、有形之邪郁于体内都能出现滑脉。滑脉又为妇女妊娠之脉,也称之为“胎脉”。
李时珍说:“女脉调时定有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没有疾病,闭经而出现滑脉为怀胎。一般说,滑脉主痰饮。浮滑为风痰。滑数为痰火。滑短主宿食之疾。
长脉:长脉是上过寸脉,下过尺脉,柔和均勻而条达的一种脉象。
牢脉:牢脉似沉似伏,实大弦长,在极沉的部位出现。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这是讲滑脉属于里有热,或内有积滞,当有所去,宜用下法。
滑脉为阴中之阳,主痰、积滞等有形之邪侵犯人体,理当下之则去。滑脉又主妇女妊娠之疾,或为怀孕之胎脉。
1.滑兼浮
- 滑兼浮,按之弦而有力,两关独盛者。浮则主风,滑脉是痰,弦乃郁象,两关独盛为肝胃有热。整体看来是外有风热,内有痰油,肝胃两伤。治疗当以祛风痰,兼泄肝胃之热。
- 滑兼浮,按之弦细略数者。浮滑风痰,按之弦细数是属阴伤内热。从整体看来,阴虚郁热于内,外有风痰。参考具体情况,祛风痰时也要注意勿使阴伤。
- 滑兼浮,按之濡软力弱者。浮滑多主风疲蕴热。按之濡软力弱,可因湿阻,或为气虚。当看舌、色,决定治疗大法。
- 滑兼浮,沉取虚弱无力,两尺无根者。浮滑似属风痰,然沉取虚弱无力,两尺无根是根蒂不足,气分又虚。当从补正考虑。
2.滑兼沉
- 滑兼沉细弦小弱者。滑脉为痰,沉则主里,细弦者阴分受伤,小弱乃阳气不足。当以和阴泄热,少佐益气之法。
- 滑兼沉,中取濡弱无力者。滑而沉属里有痰,中取濡弱无力是中阳不足、气分又虚。当从益中气、祛痰实治之。
- 滑兼沉弦细且实者。沉滑乃里有痰食,弦细是血少阴伤,实则偏于有余。当以祛实治之。
- 滑兼沉,浮取弦紧者。沉滑者内有痰浊,浮弦紧乃表有寒邪。当用辛温解表方法,参以化痰浊之品。
3.滑兼迟
- 滑兼迟,按之弦细沉取滑实有力者。滑脉主痰,迟乃气血郁滞,弦细为阴不足,滑实有力是痰食积滞停留而阻遏络脉。当先通腑,以畅络脉,余缓图之。
- 滑兼迟,按之弦滑有力者。此脉为痰食积滞互阻之象,当从清化痰食入手治之。
- 滑兼迟,按之虚濡沉取无力者。此脉是阳衰中气又虚,当用补法。
- 滑兼迟,按之虚弱,沉取无力,尺部若无者。滑迟并见,是不足之象;沉取无力为中阳虚,气分不足;尺部若无是根蒂早衰。当用温中补益之法。
4.滑兼数
- 滑兼数,按之弦急而沉取有力者。滑则为痰,数主内热,按之弦急为肝郁之象,沉取有力多是实热。当用泄法,但仍需参考舌证,再推敲用药。
- 滑兼数,按之虚濡,沉取无力者。滑数是痰火之象,按之虚濡乃本质气虚湿阻。当用益气化湿之法。
- 滑兼数,按之无力,沉取若无者。滑数并见,理当是痰火之证。今按之无力,沉取若无,为正气虚衰,虚热上扰。当以益其气,兼以育阴,补正气而从本治疗。
- 滑兼数,按之细弦,沉取力弱者。滑数似属虚热;按之细弦,知为阴分不足,·沉取力弱,体会气分又虚。当从整体考虑,参考舌、色、证进行辨证为准。
- 滑兼数,有时停跳,沉取无力者。滑数而有停跳,似属促脉;又沉取无力,乃中阳不足,心阳也衰。当从补阳入手治之。
5.滑兼弦
- 滑兼弦,按之细数有力者。滑弦乃肝郁痰湿之象,有力为实邪。当以清化痰浊郁热为治。
- 滑兼弦,中取略洪,沉取急数者。弦滑洪似属暑热痰滞之象。沉取急数,确为热郁痰火互阻。当从清化痰火入手治之。
- 滑兼弦,按之细小,沉取急数者。弦滑而按之细小,全是血虚阴伤,痰热互阻。沉取急数确为内热。当清其痰浊,和其阴分,兼泄虚热。
U)滑兼弦,按之虚软沉取若无者。弦滑而按之虚软,是痰热互阻,中气不足。沉取若无,是根蒂不固之象。当用填补方法。
- 滑兼弦,有停跳,时快时慢者。弦滑有停跳是肝热痰浊互阻之象。时快时慢是心悸怔忡,或心阳不足、或水饮内停。当以调理木土,兼清痰浊,不可以专事温补。
6.滑兼细
- 滑兼细而按之弦急略数者。滑则为痰,细为血少,弦急略数乃阴虚肝热之象。当以泄肝热,和阴分,调理阴阳。
- 滑兼细弦,沉取急数有力者。滑细相见为血少痰湿,弦急数乃肝经之热,有力者是邪气之实。故当以先泄肝热为主。
- 滑兼细,按之虚濡,沉取无力者。细滑主血少阴分不足。按之虚濡,为气不足或湿邪阻滞。沉取无力,当属正虚。应考虑补正之法。
- 滑兼细,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细滑为血不足,按之虚濡考虑湿阻,沉取无力是阳虚正气大伤。当用补正方法。
7.滑兼虚
- 滑兼虚而按之滑濡,沉取滑而有力者。滑脉为痰,虚为正虚,按之滑濡是湿邪困阻,沉取滑而有力是邪气有余。参考舌、色、证进行辨治。
- 滑兼虚而按之弦细,沉取细弦若丝者。滑虚为湿痰气弱,按之弦细乃阴分不足。沉取细弦若丝,说明阴伤已极,血虚不足。当以养血为先。
- 滑兼虚,按之弱而无力,沉取若无者。滑虚乃气弱夹痰,按之弱而无力是正气不足,沉取若无乃正气大虚。当用益气补中法。
- 滑兼虚,沉取两尺不能鼓指者。滑虚主气弱痰湿;沉取两尺不能鼓指,说明根蒂不固,肾气大亏。当从补正人手治之。
8.滑兼实
- 滑兼实,按之濡数两尺尤甚者。滑实多主痰食,按之濡数为湿阻热郁,两尺尤甚为湿热下迫,或下焦生疮疡之类疾患。当祛实邪。
- 滑兼实,按之弦细,两寸关独旺者。滑实多为痰实之证,按之弦细乃血虚肝热,两寸关独旺说明为心、肺、肝及上、中焦热势较甚。当泄其有余,折其心、肺、肝三经之热。
- 滑实而沉取弦细略数者。滑实相见,痰食积滞互阻;沉取弦细略数,是阴伤痰食积滞。当用通导之法。
- 滑兼实,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滑实是邪气实。按之虚弱,沉取若无,是正气不足。当以补正祛邪为法,不可单纯看滑实就想祛邪。
9.滑兼濡
- 滑兼濡而按之弦急略数者。滑脉主痰,濡为湿象,按之弦急略数为阴伤郁热。此内为郁热外为痰湿,治之必须照顾双方。
- 滑兼濡而按之缓迟,沉取无力者。滑濡为痰湿,濡迟为正气不足。沉取无力,说明正气大虚。当用益气补正之法。
- 滑兼濡,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滑濡为湿痰,按之虚弱是阳气不足。沉取若无,肯定中阳不足,命火衰微。当益气补中兼温命火。
- 滑兼濡,按之有力,沉取滑实者。滑濡是痰湿,按之有力是邪热有余。沉取滑实,说明实火郁热内蕴。当以泄化痰食郁热为主。
10.滑兼虚
- 滑兼虚,按之缓迟无力者。滑脉主痰,虚为阳虚,缓迟无力亦属阳虚气弱。当以益气补中之法。
- 滑兼虚,按之弦细,沉取有力者。脉沉主痰,虚为气衰。按之弦细乃阴伤热郁,沉取有力说明内热蕴郁较甚。不能只看到滑虚,当注意本质之热郁。
- 滑兼虚,按之濡弱,两尺无根者。滑为痰疾,虚乃务正虚,按之濡弱是湿邪阻遏气机,两尺无根是命火衰微。当温补肾气兼助命火。
- 滑兼虚,按之无力,两尺若无者。滑虚按之无力,全是正气不足,湿变为痰。两尺若无,是命火式微。必须填补益火,否则不能治本。
11.滑兼洪
- 滑兼洪,按之濡滑,沉取有力者。滑脉主痰;洪为邪实气虚,阳亢之象;按之濡滑乃湿郁有痰;沉取有力,属于邪实。理当先泄其有余之邪。
- 滑兼洪,按之虚濡,沉取力弱者。滑脉是痰,洪主阳亢。按之虚濡,沉取力弱,说明已见气虚。仍需考虑阳亢与气衰之孰多孰少。邪热盛者先祛邪,若属气不足时,即可用益气补中之法。
- 滑兼洪,按之虚弱,沉取无力者。滑洪相兼,主痰热郁火;按之虚弱、沉取无力,说明正伤气虚,因沉取脉已无力故也。治当从本,扶正益气为主,清化痰热次之。
- 滑兼洪,按之虚大,沉取若无者。滑洪之脉,当属邪热亢盛。今按之虚大,沉取若无,说明根蒂不足,中气又虚。当用补法。
12.滑兼缓
- 滑兼缓,按之弦细,沉取躁动不安者。滑则为痰,缓脉多湿。按之弦细,阴伤之象。沉取躁动不安,说明实质是阴虚肝热,可能为湿邪阻遏。既要治湿痰,又应考虑益阴。
- 滑兼缓,按之弦实,沉取有力者。滑缓乃湿郁之象,按之弦实而沉取有力属于痰热内郁。当先化湿邪,泄其有余之热。
- 滑兼缓,按之濡弱,沉取脉来有神者。滑缓本为湿痰之疾,按之濡弱是湿郁之象。沉取脉来有神,非为正虚,可能是湿郁蕴热。故以化湿为先。
- 滑兼缓,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滑缓则为痰湿,按之虚弱为正虚气弱,沉取若无说明正气大虚。理当益气补中。
13.滑兼紧
- 滑兼紧,浮取明显,按之弦滑,沉取搏指有力者。滑紧兼浮,病在卫分,多是风寒外束。按之弦滑,此内热之象。沉取搏指有力,说明内有郁热或火邪内伏。当表里两解。
- 滑兼紧而按之细弦,沉取力弱者。滑则为痰,紧为寒束或主疼痛,按之细弦乃阴伤之象,沉取力弱为正气已不太足。治当兼顾。
- 滑兼紧而按之濡软,沉取虚弱无力者。滑紧为风寒外束,或寒痰蕴郁。按之濡软是湿邪内停,阻碍气机。沉取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阳气也虚。临证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滑兼紧而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滑紧之脉为寒邪外束或内停痰湿,按之虚弱是里虚正气不足,沉取若无肯定是正衰阳虚。治当从补正入手。
14.滑兼促
- 滑兼促而小弦且急者。滑则为痰,促为数而歇止,小弦急是阴分不足或热郁于内。治疗当以清化痰浊郁热之法。
- 滑兼促,按之弦急有力者。滑促相兼,痰热蕴郁之象;按之弦急有力,亦属痰浊郁热,偏属实证。当以化痰热为治。
- 滑兼促,按之濡软,沉取力弱者。滑促肯定是痰热内郁,按之濡软为正气不足、湿邪中阻。沉取力弱,亦说明正衰之象。治当兼顾。
- 滑兼促,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滑兼促属于痰郁有热,按之虚弱是正气不足,沉取若无是正衰阳气已虚。理当补正益气。
15.滑兼结
- 滑兼结而按之小弦有力者。滑兼结是缓而时一止,属于痰湿气分不畅之象。按之小弦有力,说明阴不足而仍属邪有余,非虚证也。治当祛邪为先。
- 滑结按之细弦,沉取如丝者。滑结相兼为湿痰内阻,按之细弦是阴分不足,沉取如丝是血虚阴伤之重者。当以补血入手治之。
- 滑兼结,按之濡缓,沉取力弱者。滑结并见,痰湿气阻;按之濡缓,为阳气不足。沉取力弱说明内虚。当从补虚入手治之。
- 滑兼结,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滑结之脉,按之虚弱,是正虚气弱之象。沉取若无乃中虚气衰。理当补正。
七、气脉
气脉,在八纲中属于气分阶段,根据本阶段的脉形来定病在气分。虽然气脉章中只提出洪脉与濡脉,但虚脉章中之虚、弱、微、散等气虚脉,亦属气脉范畴,此处不再重复。洪脉,在指下感觉粗大,来势充盛,去时缓弱濡软,所以说它是“来盛去衰”。
这种脉是阳热的表现,亢盛之势是相火上炎,属虚性脉象。早期可能有热的表现,但时间不长,一旦到洪而力差之时,则是虚的开始。
凡是正虚(气不足)邪实(阳亢),常常出现洪脉。虚证本当见虚脉,如虚证见到洪脉,是一种不祥之兆,说明正气已虚,邪气还实。在虚弱病人见洪脉,可谓之“大则病进”,属于不好的脉象。因本虚而邪实,病势仍在发展中,故不是向愈之脉。例如久泄的病人,或阴虚的病人,此时若见洪脉,预示正虚阳亢,病将恶化。
实脉:实脉是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
濡脉:濡脉是一种极柔软而轻浮的脉象,似丝棉漂浮于水上一样,但不一定只在浮位出现。
虚脉:虚脉是在大软的基础上,流动很慢,呈现出迟缓之象。若加力按之则全然无力。
《伤寒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都说明洪脉是正气不足的脉象。早期是阳热亢盛,因热亢盛而消耗气阴,所以后期则气伤阳衰而出现洪脉之来盛去衰之象。《脉经》说:“指下极大。”《素问》记载:“来盛去衰”。
洪脉是阳热亢盛,气分及阴液受伤,虚火上炎的一种脉象。由于早期热盛,消耗正气及津液,正气大伤,气分亦虚,粗看貌似火热而实为正虚。所以脉形是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指下极大,是正虚邪盛的表现。
1.洪兼浮
- 洪兼浮,按之滑实,沉取较有力者。浮洪之脉,虚热之象。按之滑实而沉取较有力,说明痰火郁热较重,可能是暑热外迫,内蕴痰火。可用清暑祛痰泄热之法。
- 洪兼浮,按之濡软,沉取缓弱者。浮洪乃虚热之象,按之濡软为内蕴湿邪,沉取缓弱又为气弱中阳不足。当从虚证考虑治法。
- 洪兼浮,按之弦细,沉取较有力者。洪兼浮多是虚热。按之弦细而沉取有力,其实质是阴虚血少,兼有余之邪热。当考虑折虚热之法。
- 洪兼浮,按之弦细略数者。浮洪相见为虚热之象,I弦细略数为阴虚血少、偏热之象,当用育阴泄热之法。
2.洪兼滑
- 洪兼滑,按之弦细略数者。洪滑乃痰热蕴郁之象。按之弦细略数,说明阴伤肝郁,且有虚热。
- 洪兼滑,按之濡软,沉取略有力者。洪滑相兼为虚热痰火之象,按之濡软为湿郁,沉取略有力乃有实邪。当以泄实热为主。
- 洪兼滑,按之虚弱无力者。洪滑并见,为热郁痰火。按之虚弱无力,说明此为气血不足。不能单以泄火论,必须考虑气虚不足的一面。
- 洪兼滑,沉取虚微若无者。洪滑之脉是痰热之象,沉取虚微若无为正气不足,阳气大衰。貌似有热,实虚火也。可用引火归源之法。
3.洪兼濡
- 洪兼濡,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洪乃虚热上扰,濡属湿阻气机,按之虚弱无力为正气不足。虚热当以补正为主,湿邪才以分化为治。整体看来,当以补正兼分化湿热。
- 洪兼濡,按之濡软力弱,沉取无力者。此属湿阻正气不足,虚热上扰。用补中气、除虚热,分途调理。
- 洪兼濡而按之弦细,沉取虚弱者。洪濡乃湿热郁于气分。按之弦细,沉取虚弱,多为气虚阴分大伤。观其舌、色,还可分途调治,但需考虑补正。
- 洪兼濡,按之弦滑,沉取弦实有力者。洪濡之脉见于浮、中之位,而按之弦滑、沉取弦实有力,为实证,是有余之象。实火当泄,气分不足当养,参考舌、证,分途调理。
4.洪兼虚
- 洪兼虚,按之滑濡,沉取弦滑者。洪虚之脉,气虚亢热之象。按之滑濡乃湿郁中宫。沉取弦滑,此实质是郁热于内也。当先祛邪,缓则益气。
- 洪兼虚,按之弦滑,沉取细数者。洪虚是虚热上亢,按之弦滑乃痰热肝郁互阻,沉取细数是阴不足而虚热上灼。当先泄热,俟热解再议育阴。
- 洪兼虚,按之微弱,沉取无力者。洪虚是虚热之脉,按之微弱乃正虚阳衰,气分不足。沉取无力,属中阳不足。当从补正考虑。
- 洪兼虚,按之弱大而沉取若无者。洪虚兼见,多是虚热;按之弱大,为正虚邪气不足,是病进之势;沉取若无,乃根蒂不足。当从填补元阳入手治之。
5.洪兼芤
- 洪兼芤,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洪为虚热上炎,芤乃失血之脉。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是暴伤血液之后,中气大虚。参考舌、证,当以益气为先。
- 洪兼芤,按之濡软,沉取弦滑而急者。洪芤是虚热失血,按之濡软乃湿阻中宫之象,沉取弦滑而急是热郁于内,阴分大伤。当先考虑泄热育阴,切不可用甘温之品。
- 洪兼芤,按之弦细,沉取小数者。洪芤是失血而气分大伤,按之弦细小数乃阴伤热郁于内。当以泄热和阴,先治标热,缓图其虚。
- 洪兼芤,按之细小数,沉取无力者。洪芤是热郁失血,按之细小数乃阴伤血少已极。沉取无力,说明阴伤未复,气分又虚。当从益气入手治之。
6.洪兼缓
- 洪兼缓而按之濡滑,沉取力弱者。洪为阳亢气虚,按之濡滑是湿郁之象,沉取力弱是元气受伤之脉。当考虑不足,议用补法。
- 洪兼缓,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洪缓乃阳亢气弱,按之虚弱是中气不足,沉取若无是根蒂不固。当以益气为主。
- 洪兼缓,按之弦滑,沉取滑实有力者。洪缓乃气分不足,虚热未去。按之弦滑是邪热之象,沉取滑实有力为邪气尚实。当以祛邪为主。
- 洪兼缓,按之弦细,沉取有力者。洪缓乃气伤阳亢,按之弦细乃阴分不足、虚热上灼,沉取有力说明内有实热。当先以祛邪为主。
7.洪兼弦
- 洪兼弦,按之细滑有力者。洪为阳亢气衰,弦乃阴伤筋急。按之细滑有力,此为阴不足而亢热尚在。治之当以育阴为务。
- 洪兼弦,按之濡滑而较有力者。洪弦兼见,亢热阴伤;濡滑有力,湿阻蕴热。此乃阴分不足,肝热蕴郁,湿阻气机。可用清化湿郁之法。
- 洪兼弦,按之濡弱,沉取力弱者。洪兼弦乃郁热阳亢,濡弱者为湿阻气机,沉取力弱乃气分不足之象。当清化郁热为治。
- 洪兼弦,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洪弦本属郁热阳亢,今按之虚弱、沉取无力,说明正气不足,阳气已虚。可用益气补正之法。
8.洪兼数
- 洪兼数。按之弦滑而沉取有力者。洪为阳亢,数为热象,是虚热上炎。今按之弦滑是痰热蕴郁之象,沉取有力为实热痰火,当先考虑用泻法。
- 洪兼数,中取略弦,按之弦细而沉取有力者。洪数为火热阳亢,按之弦细是阴分不足,沉取有力是热郁于内。可先泄其阴分之热,俟热减再议补阴。
- 洪兼数,按之濡软,沉取无力者。洪数濡软是湿阻气伤,虚热上炎。沉取无力是中阳不足,气分又虚。可用益气方法。
- 洪兼数,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洪数虚弱是虚热内蕴,沉取若无是阴虚根蒂不足。当以益气补虚,引火归元。
濡脉,是一种极柔软而软浮的脉象,如水中漂浮棉絮之状。又好像是水上的浮泡一样,轻软圆滑。
洪脉:洪脉是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宽脉:虚脉指下不明显,隐隐豁豁然空洞,迟大而软,按之无力。
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则无。
微脉:微脉指下按之微弱欲绝。如羹上之肥。
《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这是讲濡脉主湿的典型脉证。湿蕴不化,气分不畅,或早期气分不足等,都能出现濡脉。
寸濡为心肺阳气不足,阳虚所以自汗多。关濡是脾胃阳虚、中阳不足,但是若属阳虚,一定要有虚的舌象及气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尺部见濡脉,是精血不足,下元阳虚气弱。
1.濡兼滑
- 濡兼滑,中取带弦,按之弦细而沉取有力者。濡为湿阻、气机不畅,滑属痰,弦细主阴伤肝经郁热,沉取有力为实邪,是有余之象。当泄热、化痰湿,兼和阴分治之。
- 濡兼滑,按之带弦,沉取力弱者。濡滑者为湿郁之象,按之带弦乃阴不足而肝经郁热,沉取力弱多为虚象。当以理气解郁,少佐养血。
- 濡兼滑,按之细弱无力者。濡滑乃湿痰之象,按之细弱无力是阴不足,阳气也虚。当以益气补阴同时进行。
- 濡兼滑,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此脉是以正气不足为主,湿郁次之,当先以益气为治,俟气足则湿邪可自化。
2.濡兼弦
- 濡兼弦,按之细滑而较有力者,濡为湿邪,弦则主痛、又主木郁,按之细滑乃血虚痰浊之象。脉来较有力,说明不一定是虚证,不可专用补剂。
- 濡兼弦,按之细数而沉取滑实者。濡弦之脉乃湿郁之象,按之细数是阴虚血少之脉,滑是有余之象。此时不可用甘温补药。
- 濡兼弦,按之细数而沉取无力者。濡兼弦是血少湿阻之象,按之细数是阴伤热增,沉取无力说明正气不足。当以补阴之法,少佐调气机以化湿
- 濡兼弦,按之虚弱,沉取无力者。濡弦之脉是湿阻且郁,按之虚弱说明正气不足。可用益气之法,佐以化湿解郁。
3.濡兼细
- 濡兼细,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濡本气分不足,湿阻之象。细乃阴伤血少,按之弦滑是肝郁痰热互阻。沉取有力乃偏于邪有余之证,当用泄标方法。
- 濡兼细,沉取细弦略数者。濡细是气虚血少,沉取细弦略数为阴伤而热较多。当以育阴折热为主,可酌加补正。
- 濡兼细,按之虚弱,沉取力弱者。濡为气不足,细乃阴分伤,按之虚弱是中阳不足,沉取力弱乃阳虚根蒂不固。当先用益气,稍佐和阴之法。
- 濡兼细,按之微弱,沉取若无者。濡细相兼,气血双亏。按之微弱,沉取若无,定是中阳大伤,根蒂不固。当用填补方法。
4.濡兼缓
- 濡兼缓,按之虚弱,沉取力弱者。濡为湿阻气虚,缓为阳衰,按之虚弱亦属阳虚气弱,沉取力弱确是正虚气不足。当从益气补正方法考虑。
- 濡兼缓,按之虚微,沉取若无者。濡缓皆为阳虚气弱。按之虚微沉取若无,是正虚气衰较重。当议补中方法。
- 濡兼缓,中取且滑,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濡为湿阻,缓脉四至,按之弦滑说明肝热痰郁不化,沉取较有力是邪有余,非正不足也。当治痰热。
- 濡缓相兼,按之弦细,沉取略有数意者。濡缓乃湿郁气阻,按之弦细是阴分不足,沉取略有数意,可看出有热的一面。治当兼顾。
5.濡兼虚
- 濡兼虚,按之弦细小滑,沉取略有力者。濡虚全是气弱,按之弦细小滑乃血少阴伤、内蕴痰浊,沉取略有力属热郁有余之象。当用清化痰浊之法。
- 濡兼虚,按之弦细,沉取无力者。儒虚相兼,气分不足,弦细乃属阴伤,沉取无力是偏于不足。当先议补法。
- 濡兼虚,按之微弱,沉取若无者。濡虚是气分不足,按之微弱、沉取若无,是正气衰而阳气又虚。当重用益气补正之品。
- 濡兼虚,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濡虚之脉,本是气衰。按之弦滑,沉取有力,为痰热蕴郁,属于有余之热。当先泄其有余。
6.濡兼迟
- 濡兼迟而沉取虚软无力者。濡为阳虚湿阻,迟主寒邪遏制,沉取虚软说明正气不足、虚寒且冷。当以温阳益气之法。
- 濡兼迟,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濡迟本是阳虚枯且寒。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说明有痰热内蕴。一定要用清化痰浊之法。
- 濡兼迟,沉取细弦滑而躁动不安者。濡迟是正虚且寒,细弦滑乃阴虚有热之象,躁动不安则是热郁于内。不可用温养及补益之品。
- 濡兼迟,按之弦硬,沉取搏指有力。濡迟并见,多为气衰且寒。按之弦硬,沉取搏指有力,是阴伤已极,阳邪过亢,虚热之象。当考虑用育阴泄热之法。
7.濡兼数
- 濡兼数,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濡主湿郁,数乃热象。按之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中阳又虚。沉取若无,为肝肾虚极,根蒂不固。当用益气补中,填补下元之法。
- 濡兼数,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懦数乃湿郁且热,弦滑是痰热互阻,沉取较有力是有余之邪、痰热内蕴之象。当以清化疲热之法。
- 濡兼数,按之弦细,沉取力弱者。濡数并见为湿热互阻,弦细乃阴伤血少,沉取力弱说明正气不足。当议补正。
- 濡兼数,按之滑动,左寸尤甚者。濡数乃湿热蕴郁,滑动多为有形之邪,寸部尤甚说明湿痰蕴热上迫心肺。生育年龄之妇女见此脉又有闭经,当考虑或属妊娠。
八、血脉
血脉,是反映病已入营血的脉象。它标志着病在血分,必然出现细、弦、涩、芤等脉形。临证当用八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判断病位,推断病机,考虑治疗。细脉,在指下感觉像一根丝线那样细小,虽软弱细小但指下清楚,始终能明显地摸出。若指下细小而有力,则是多少带有弦象。根据疾病错综复杂、变化繁多的情况,常常不可能只见到一个脉形,多由多种脉形综合而成。
弦脉:弦脉是端直且长,如张开的弓弦一样,按之不移;又像琴弦一样,挺然似有力而在指下。
虚脉:虚脉是在大软的基础上流动很慢,呈迟缓状的一种脉象。
弱脉:弱脉是在沉软的基础上,比较沉细一些。细为线状,弱呈片形,必须分清。
微脉:微脉的形象是极细,并极为软弱,按之细弱欲绝。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细脉主要代表血虚一类疾病。李时珍说:“细为血少气衰,有是证则顺,否则逆”。这就是说,细脉一定是血虚为杉主而气分也弱的疾病,如不是血虚证而反见细脉,那就应当更细致地进行分析。
细脉究竟是血少还是气虚呢?一般对它的认识总是比较笼统。李时珍也只说“血少气衰”。根据临证实践,单纯的细脉,一定是血不足。有时候除血不足之外,还有气虚,那么,脉就是细而弱。弱脉是气虚的兼脉。在临床时,一定要分辨清楚,细致诊断。见细脉除分清是血虚还是气虚外,还要进一步分析气虚多少,血虚多少。出现的是气虚多血虚少的弱细脉,还是血虚多而气虚少的细弱脉。这就要对细脉与弱脉进行比较,孰多孰少,不可模糊,这是用药处方的根据。气虚要益气,血虚要养血。
1.细兼数
- 细兼数而按之弦滑,沉取无力者。细为血少,数则主热,细数结合,多是阴伤;按之弦滑,确为热象;沉取无力是虚热不足之象。理当从阴虚血少论治。
- 细兼数而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细数多为虚热,弦滑乃痰浊郁热之象,沉取较有力确为偏实之热象。可考虑用泄热方法。
- 细兼数而按之滑濡,沉取力弱者。细数兼见,阴分之热;按之濡滑是湿困中阳之象;沉取力弱,为气分不足。当先祛其虚热,再议化湿,后议益气。
- 细兼数而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细数本为阴伤虚火;按之虚弱无力,此属正气不足;沉取无力,是根本太亏。当用填补下元方法。
2.细兼迟
- 细兼迟而按之缓濡,沉取力弱者。细为血少,迟司脏病,多属寒证;按之缓濡,说明中阳不足。治当兼顾。
- 细兼迟而按之弦滑,沉取似小有力者。细迟多是寒证,按之弦滑是热郁之象,沉取小有力则不单纯为虚寒证,仍属热郁之象。结合证情,细辨用药。
- 细兼迟,按之虚弱无力,沉取仍有滑象者。细脉兼迟,多属不足;按之虚弱无力,是中阳不足之象。可议补法。
- 细兼迟,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细迟相兼,血少脏寒;按之虚弱,是属正虚;沉取若无,是气虚中阳不足。可用益气补阳之法。
3.细兼紧
- 细兼紧,浮取明显,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细为血少阴伤,紧则为寒邪所束,浮脉病在表分,按之弦滑属里有热象,沉取较有力说明不是虚证。当先解表。
- 细兼紧,按之小滑,沉取力弱者。细紧之脉为阴伤寒束,当周身作痛。按之小滑说明表寒外袭,内有郁热。沉取力弱说明里已渐虚。当在解表的同时考虑里虚。
- 细兼紧,按之濡滑,沉取力弱者。细紧之脉,为阴伤里寒,按之濡滑是湿邪阻中,沉取力弱说明正气不足。当用温养、调和营卫之法。
- 细兼紧,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细紧多属阴伤寒束,按之虚弱是正气不足,沉取若无是正虚根蒂大伤。当先补正,余缓调之。
4.细兼促
- 细兼促而按之弦滑,沉取若有力者。细为血少不足。促为数而时止,按之弦滑,沉取略有力,均说明是痰热有余,挟有郁结之象。因按之弦滑略有力,虽有停跳乃因气机郁结所致,也是有余之证。理当泄其痰热,调其郁结,切不可看有歇止,即议成心衰或阳不足。这是切脉辨证的关键。
- 细兼促,按之弦硬,沉取弦细明显者。细促按之弦硬是血少阴伤,脉之弦硬是肝热或血脉坚脆之象。沉取弦细,是阴伤血少,郁结之象。当议养血育阴兼以折热。
- 细兼促,按之濡滑,沉取力弱者。细为脏阴之亏,促属郁热结滞之象。按之濡滑,一为湿痰,一为气弱。沉取力弱说明病偏于阳虚气分不足。当用补法。
- 细兼促,按之虚滑,沉取若无者。细促结合,病似阴虚热郁,或为痰阻。按之虚滑,沉取若无,是本虚气衰之象。当以补正益气为治。
5.细兼结
- 细兼结,按之弦滑,沉取略有力者。细为血少阴分不足。虽结脉缓而时一止,但按之弦滑、沉取略有力,不能说是虚证或心阳不足,仍需按痰浊蕴热治疗。
- 细兼结,按之濡滑,沉取滑实者。细结之脉,是血少阴伤并有痰食积滞阻于中焦。沉取滑实,说明内有痰实郁热。仍议清化痰热,切不可补。
- 细兼结,按之弦弱,沉取无力者。此脉是阴分不足,气血郁结而本不胜病。当以甘温益气为先。
- 细兼结,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细结为阴分不足,虚弱乃心阳也虚,沉取若无是气血双亏、心肾之阳不足。当温补肾阳,兼益心气。
6.细兼代
- 细兼代,按之弦滑,沉取略有力者。细为血亏,代为气血结滞,按之弦滑乃痰热中阻之象,沉取有力确为偏实的有形之邪。当先议祛邪。
- 细兼代,按之滑实,沉取仍有弦象者。细代相兼,按之滑实,此阴伤痰食互阻之象。沉取有力,说明确为偏实的有形之邪。治宜祛邪为先。
- 细兼代,按之弦而有力,沉取力弱者。细代为阴伤气滞,按之弦而有力为阴伤血不足之象,沉取力弱说明血少气分不足。当以养血益气方法。
- 细兼代,按之虚濡,沉取弱软若无者。细兼代按之虚濡,此血少气虚而痰湿中阻。沉取软弱若无,此气分不足,中阳又虚。当以益气补中、甘温助阳为主。
7.细兼虚
- 细兼虚而按之弦急,沉取仍属弦滑者。细为血少阴伤,虚则阳气不足,按之弦急为肝郁且热,沉取弦滑说明本质偏热。当以泄热为是。
- 细兼虚,按之弦滑,沉取略实者。细兼虚本是气血不足,按之弦滑、沉取略实为偏于肝热痰食有余之象。仍议泄法。
- 细兼虚,按之虚软若微,两尺力弱者。细虚兼见,血气两衰;按之虚软若微,此阳虚不足之象;两尺力弱,是根蒂不足,下元虚也。当温养之。
- 细兼虚,按之虚微,沉取若无者。细虚与虚微,沉务取若无,全是阳虚气衰之极。当以填补其本,温养命门,从本治疗。
8.细兼弱
- 细兼弱,按之小弦,沉取尚有力者。细为血少,弱乃气衰。按之小弦,肝经之郁。沉取尚有力,说明不是虚证,仍有实邪。当先泄其标邪,俟郁热解,再以养血和阴治其本虚。
- 细兼弱而按之弦滑,沉取滑实小有力者。细弱本为气血两虚。按之弦滑,沉取滑实小有力,证明不是虚证。当从泄其标热入手。
- 细兼弱,按之虚微,沉取濡软无力者。细为血少,弱乃阳伤,虚微全是气虚阳衰。沉取儒软力弱,皆属阳衰较重。当从益气治之。
- 细兼弱,按之虚微,沉取若无者。细弱为气血双亏。按之虚微,纯是阳虚气弱。沉取若无,说明本质太虚。当议大力温补命门,从根本治疗。
9.细兼滑
- 细兼滑而按之弦滑略数者。细为血少,滑则主痰。按之弦滑略数,都是肝郁痰热互阻。用清化痰浊之法。
- 细兼滑,按之弦实,沉取有力者。细兼滑是阴不足而痰浊蕴郁,按之弦实是痰浊郁热互阻,沉取有力说明是有形之邪。治当先去其有形痰浊实邪。
- 细兼滑,按之濡软,沉取急躁不安者。细滑为阴伤有痰。濡软是湿阻,气分不足。沉取急躁不安,为热郁之象。治当先从郁热入手。
- 细兼滑,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细滑本为阴伤痰食互阻。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是气分不足,中阳又虚。当用填补下元,益气补中之法。
10.细兼长
- 细兼长,按之弦实,沉取仍有力者。细为血少阴分不足。长则为有余之疾,弦实乃肝郁且热。沉取有力,其本质仍属有余。故治当泄其有余。
- 细兼长,按之弦滑,沉取躁而不静者。细长为阴伤有余之邪,按之弦滑为痰热互阻之象。沉取躁动而不静,说明本质是热盛。当以清法治之。
- 细兼长,按之虚软力弱,沉取濡弱者。细长为阴伤有余,按之虚软力弱是正气不足,沉取濡弱是湿阻气分已虚。当从湿阻气弱阴伤考虑。
- 细兼长,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细长相兼,阴伤有余之象;按之虚弱说明气分虚;沉取若无乃气虚较重。仍议补法。
11.细兼实
- 细兼实而按之弦滑,沉取仍有力者。细为脏阴不足,实乃邪气有余,按之弦滑是痰食郁热之象,沉取有力仍属实邪。当先祛实邪。
- 细兼实,按之弦涩,沉取不畅者。细为阴分不足,实为邪气有余。按之弦涩,弦则主郁,涩为血少。气分滞涩,故沉取不畅,是因血少气分郁结所致。当从调理气机入手治之。
- 细兼实,按之濡滑,沉取虚软者。细实为血少阴伤,邪气有余。按之濡滑,确为湿阻痰滞蕴郁。沉取虚软,是为正虚。治当从湿阻疲滞、正气不足着手。
- 细兼实,按之虚软,沉取若无者。细实是血少又兼有余之邪。今按之虚软,沉取若无,是正虚气分不足之象。当从补正入手。
12.细兼弦
- 细兼弦,按之滑数,沉取有力者。细为血分不足,弦脉主郁主痛,滑则为痰,数乃热象,沉取有力说明是火热痰郁蕴蓄。当用育阴泄热之法。
- 细兼弦,按之略滑,沉取细弱无力者。细弦为阴伤且郁,滑则为痰,沉取细弱无力是为正气不足。当用益气养血之法。
- 细兼弦,按之小滑,沉取无力者。细弦小滑为阴虚有痰热,沉取无力是正气不足。当以养血化痰兼以扶正。
- 细兼弦,按之无力,沉取虚弱若无者。细弦无力,确是阴阳两虚,且有郁象。今按之虚弱若无,是正气大伤。当以益气之法。
弦脉,是端直且长,如张开的弓弦一样,按之不移。又像琴弦一般,挺然有力于指下。
细脉:细脉是指下感觉到的脉形如丝线之状,非常清楚,但比较软弱。
长脉:长脉脉形搏动是上过寸部,下过尺部,柔和均匀条达。
紧脉:紧脉脉形来往有力,宛如绳索搏动弹入手指。
动脉:动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牢脉:牢脉是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实大而弦长。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上文说明弦脉是胁下拘急而痛的根据。弦脉多主痛,主郁,主水气。李时珍说:“单弦为饮,为痛”。
弦脉多见于肝气郁结,肝阳亢盛一类疾病。在血虚的病人,由于肝木失于涵养,肝阳易亢,脉象就要出现弦象,症状多表现为胸胁痛,心烦;或出现水饮停留等疾患。
一般说来,凡是有余的病,脉多见弦大兼滑比较有力;若是不足的疾病,多见弦细小数,或细弦且紧,按之多无力。一定要以兼脉来分析疾病的原因。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痛。双弦寒痼”。
1.弦兼浮
- 弦兼浮,中取弦濡,按之滑而躁动不安者。弦则为郁,浮则主表,中取弦滑是痰浊内蕴,按之滑而躁动不安说明内有痰浊郁热。可用化痰浊之法。
- 弦兼浮而按之弦滑,沉取略有力者。浮弦为风痰之象,按之弦滑为中有痰热内阻,沉取略有力是偏于有余之征。当用祛风痰之法。
- 弦兼浮而按之濡滑,沉取仍有数意者。此脉是热郁于内,风痰湿浊互阻。当以清化痰浊方法。
- 弦兼浮而按之濡滑,沉取虚濡无力者。浮弦为风痰郁热于表,濡滑是湿痰之象,沉取虚濡无力是中阳不足、气分又虚。当议补法,不可先治其痰。
- 弦浮兼见如按鼓皮状者。是属革脉,全是血虚之象。可参考革脉治法。
2.弦兼沉
- 弦兼沉,按之迟缓涩滞不畅,沉取涩迟者。沉弦主悬饮内痛,迟缓者为不足之象,涩迟乃血少气虚,寒邪阻涩故少腹作痛。当以温寒化饮缓痛之法。
- 弦兼沉,按之濡弱,沉取虚弱若无者。沉弦多为寒邪郁疼。濡软者为气分已虚,沉取虚弱若无是气虚阳衰之象。当益气温寒以缓疼痛。
- 弦兼沉,按之弦紧,沉取弦急,按之无力者。这是寒邪疼痛,癍瘕积聚之类疾病。当以温阳缓痛。
- 弦兼沉,按之滑实,沉取有力者。沉则主里,弦乃郁象,滑脉主疲,实乃邪实。沉取有力,说明是内实有余之症。当以攻之逐之,以邪去为吉。
3.弦兼滑
- 弦兼滑而按之细小,沉取细小弦滑,似有数意者。弦脉主郁,滑则为痰。按之细小,说明阴伤血不足。沉取细小弦滑似有数意,是阴虚肝热,虚热上扰。当以甘寒疏泄,少佐养血。
- 弦兼滑而按之滑濡,沉取濡软力弱者。弦滑多为肝热夹痰,滑濡乃湿痰之象,沉取濡软力弱是正虚气分不足。当以先治标热,缓则补中。
- 弦滑相兼,两寸尤甚,按之略数,沉取有神者。弦滑是痰浊蕴热,两寸尤甚是心肺上焦之热,按之略数说明是火热之象,沉取有神是邪热实火。当以泄热清火之法。
- 弦滑并见,按之且数,沉取滑实有力者。弦滑乃肝热痰食,按之且数说明有热象,沉取滑实有力是痰浊蕴热邪实。当泄化痰浊,兼以清热。
4.弦兼数
- 弦兼数,按之滑实,沉取细弦有力者。弦脉主郁,数为热象,滑实者邪气有余,沉取细弦有力乃阴伤虚热上扰。理当泄肝热,化痰浊,兼养血和阴。
- 弦兼数,按之弦细且滑,沉取力弱者。弦数者郁热之象,按之弦细且滑是肝热有痰之征,沉取力弱说明正气已不足。当考虑从本虚方面治疗。
- 弦数同见,中取尚可,按之濡滑,沉取力弱者。弦数者乃肝经之热,按之濡滑是湿邪痰浊互阻,沉取力弱是正气不足。当先泄其有余,兼议不足。
- 弦数相兼,中取濡软,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弦数者,肝经之热也。中取濡软,为正气之虚。按之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中阳又虚。理当补正。
5.弦兼迟
- 弦兼迟,按之濡滑,沉取虚弱无力者。弦为木郁之象,迟司脏病而主寒邪,按之濡滑是痰湿互阻,沉取虚弱无你力说明本质是气虚阳不足,当用补法,以观动静。
- 弦兼迟,按之滑缓,沉取虚微若无者。弦脉主饮、主郁、主痛,多为血少阴不足之象。迟则为寒,又主脏病。按之滑缓,为阳虚寒湿不化。沉取虚微若无,说明正气大亏,阳气已衰。当以补正温阳之法。
- 弦兼迟,按之细弱,沉取无力者。弦主寒痛,迟司脏病。按之细弱,细为血少,弱乃阳虚。沉取无力,属阳虚气弱,正不足之证。当用补正方法。
- 弦兼迟,按之细弦而沉取有神者。弦为血少阴伤,筋脉失于柔养。迟司脏病或多痰疾。按之细弦是阴伤血不足。沉取有神,是正虽虚而不衰。当养之扶之。
6.弦兼涩
- 弦兼涩而沉细,按之模糊不清者。弦脉多为血少精伤;涩为气滞,络脉失养。暴发者当责之于暴怒为重度郁结之象;日久者当责之血少精伤。按之模糊,气闭之象。当先疏调开郁。
- 弦兼涩,按之弦滑,沉取涩滞不畅者。弦涩之脉,多见于暴怒气结。按之弦滑,乃有余之象。沉取涩滞,是气分不畅。当以疏调开郁之法。
- 弦兼涩,按之细而偏实,沉取略滑者。弦滑细乃血少气分郁滞之象,偏实略滑全是有余之象。当以调郁方法。
- 弦兼涩而按之细弱,沉取若无者。弦涩是血少阴分不足,按之细弱,为气分之亏。沉取若无,此属中阳大衰,气血不足。当以补血益气之法。
7.弦兼细
- 弦兼细,按之小滑略数,沉取弦细滑数有力者。弦则为郁,细为血少,小滑数全是阴伤虚热上灼。当甘寒育阴,少佐泄热。
- 弦兼细,按之数,沉取滑实者。弦细数是阴不足,血少而失于濡养之象。沉取滑实为有余之邪。当以泄热为治。
- 弦兼细,按之濡滑,沉取虚软者。弦则木郁,细为阴伤。按之濡滑,沉取虚软,说明是实质气虚。当益气养血,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用药。
- 弦兼细,按之虚软,沉取若无者。弦细多是阴伤,按之虚软,阳亦不足。可用益气补阳方法。必须俟阳复,则阴亦缓和。
8.弦兼长
- 弦兼长,按之细滑,沉取偏有力者。弦脉主木郁,长则主有余。按之细滑,说明血少偏于邪实之象;沉取偏有力,也属实邪。当以先泄其有余为治。
- 弦则长,按之滑实,沉取搏指有力者。弦长是肝郁邪实。沉取搏指有力,此血少阳亢,虚热化火。当以泄化郁热方法。
- 弦兼长,中取濡软,按之虚弱,沉取无力者。弦长相兼,木郁阴伤,邪气有余;中取濡软是湿之象也;按之虚弱,取无力,全是气分不足。当调木郁,养营血,少佐益气。
- 弦兼长,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者。弦长互见,木郁邪热上灼之象;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若无,是正虚已极,阳气衰竭。当以益气补正之法。
9.弦兼实
- 弦兼实,按之滑数,沉取有力者。弦则主郁,实为邪实。滑数者,痰湿积滞互阻不化。沉取有力说明里有实邪。当以攻逐实邪为治。
- 弦兼实,按之滑动,两关尤甚者。弦实者郁热邪实,按之滑动,两关尤甚,此肝脾郁热,食滞互阻。当以泄化肝胃郁热为治。
- 弦兼实,按之濡滑,沉取力弱者。弦实是肝郁且热,濡滑乃湿郁中焦。沉取力弱,说明并非实邪有余,实质是有正虚的一面。有时必须先补正,才能缓和脉之弦实。
- 弦实相兼,按之虚软力弱,沉取若无者。弦实似属有余,今按之虚软,又是中阳不足。沉取若无,是正气大亏,血分不足。当用补正方法。
10.弦兼缓
- 弦兼缓而按之滑濡,沉取有神者。弦脉主郁,缓为不足,多是血虚。按之滑濡乃为湿痰;沉取有神,并非病邪,而是正气尚足。不可用补法。
- 弦兼缓,按之硬而不柔,沉取弦实者。弦为郁象,缓属气分不足。按之硬而不柔,非属实证,多是阳亢。沉取弦实当考虑为血脉坚脆之象。
- 弦兼缓,按之细弦,沉取弦滑不静者。弦为郁象,缓是气分不足,中阳已虚。按之细弦,沉取弦滑不静,都是热蕴于内之象。当用泄法,先治标邪,余缓图之。
- 弦缓相兼,按之濡软,沉取虚弱若无者。弦则为饮,又主疼痛;按之儒缓,是阳不足,气分又虚。沉取虚弱若无,确属阳虚气衰。当温之养之,以益气补中为法。
11.弦兼紧
- 弦兼紧而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沉取仍为有力者。此浮弦紧,外感风寒之象。沉取仍为有力,是正气尚盛,邪气外侵。当用辛温发汗法,使邪随汗解。
- 弦兼紧而按之弦实,沉取弦紧牢实者。是寒邪内蕴,属于实邪。当以温散拈痛,俟寒解而郁亦缓矣。
- 弦兼紧而按之弦滑,沉取濡软小滑者。弦紧多是寒痛,按之弦滑是痰湿之象,沉取濡软小滑是阳气不足。当以温散缓痛方法。
- 弦兼紧,按之濡软力弱,沉取虚微若无者。弦紧为寒主痛,濡软力弱是阳虚,沉取虚微若无乃阳虚已极。当用温法、补法。
12.弦兼促
- 弦兼促,中取有滑濡之象,沉取虚弱力差者。弦为木郁之象,促为数而时一止,中取滑濡为湿阻阳衰,沉取虚弱无力是阳不足而中气虚。当用补法。
- 弦兼促,按之濡软力弱,沉取虚微若无者。弦促而按之濡软力弱,沉取若无,尽是阳虚中阳不足之象。当以重剂补益。
- 弦兼促,按之弦滑较有力,沉取弦滑而实者。弦为郁结,按之弦滑有力属痰热郁结,沉取弦滑而实是邪有余。当以化痰泄热方法进行治疗。
- 弦兼促,按之弦滑数搏指有力,沉取滑实有力者。弦促及弦滑数搏指有力,都是痰火郁热互阻不化,沉取滑实有力乃是邪实。当以泄热为治。
13.弦兼结
- 弦兼结而按之弦滑,沉取弦结滑有力者。弦则为郁而又主痛,结则为痰饮积滞阻于络脉。沉取弦滑结有力,皆是有余之邪阻遏络脉。不可以虚论治。
- 弦兼结,按之细滑,沉取细弦滑结者。弦结而按之细滑,是血少阴伤,痰食积滞互阻之象。当化痰食积滞。
- 弦兼结而按之濡软,沉取虚弱无力者。见此脉说明其本质阳不足,气分虚而有血少肝郁之象。当以益气为先。
- 弦兼结而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这种弦结主阳虚气衰,而非血虚肝郁。故当用补法,观其舌色证,酌情用药。
14.弦兼代
- 弦兼代而按之滑动急躁,沉取滑实有定数停跳者。弦则木郁,代为气血郁结。滑动急躁为热都于内,不得舒畅。虽有定数停跳,但沉取滑实,不可按气血不足定论,仍需从滑实之脉着眼。当从化食滞、开郁结入手。
- 弦兼代,按之小滑而细,沉取弦急者。弦代相兼,为血虚木郁、气血结滞之象;小滑弦急沉细则是阴伤血少,虚热灼津。当以养阴折热方法。
- 弦兼代,按之濡滑,沉取虚弱无力者。弦代兼见,木郁而血气瘀滞;按之濡滑是湿阻痰浊;沉取虚弱无力,属正虚气分不充。当用益气补血方法。
- 弦兼代,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虚弱无根者。弦代相兼,肝郁气血瘀滞;按之虚弱无力,沉取虚弱若无,全属本虚气衰。当以益气补中为法。
15.弦兼虚
- 弦兼虚而按之弦滑,沉取较有力者。弦为木郁,虚主气衰。按之弦滑,是痰浊蕴热之象,沉取较有力,说明是偏有余之邪,非正虚也。治当兼顾。
- 弦兼虚,按之弦细力弱,沉取弦细无力者。弦则为郁,虚属气衰。按之细小力弱,多属血分不足。沉取弦细无力,是偏于血少阴分不足。治当益气养血兼顾。
- 弦兼虚,按之濡缓,沉取虚弱者。弦虚并见,为血虚气衰;按之濡缓,亦是正气不足;沉取虚弱,仍当以养血益气方法。
- 弦兼虚,按之虚弱,沉取若无者。弦虚并见,血少气衰;按之虚弱,正气不足;沉取若无乃正不胜邪,必须扶正。
涩脉的形象与滑脉是相反的。这种脉形说明血液流动艰难,往来迟滞不畅,涩艰极不滑利。古人称它是轻刀刮竹,也是说明滞涩不畅之意。所谓如病蚕食叶,无非是形容血液运行缓慢。这种脉象多在中取或沉取时始能体会出来。此脉多发于暴怒,或血少精伤。
缓脉:缓脉去来小驶于迟,有从容和缓之意。
迟脉:迟脉在一呼一吸之中,脉来三至。
结脉:结脉是脉搏往来缓慢,一息四至,并有停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指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都说明涩脉是因寒凝导致气血流行不畅所致。但宿食停留也可以见涩脉,一般多是气分郁结,气机不畅而成。
涩脉,多是气血流行不畅而出现的脉形。新病多属气分郁结,气滞而血流不畅,多形成疼痛。久病即属于血少寒凝,血因寒而凝滞不畅,甚或闭而不行,如妇女闭经之病。李时珍说:“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这确实与临床现象是符合的。
也有因宿食致涩者,其舌苔必厚。这是由于食滞阻遏气机,气血不畅所致,必须去其瘀滞,化其宿食,如承气汤、化滞丸、保和丸之类。
1.涩兼沉
- 涩兼沉,按之细弦,重按沉涩不畅者。沉则主里,涩属气郁。新病暴发者,多是由于大怒之后,气血逆乱,气分结滞,患者多面青暗晦;久病多是气血郁滞,或气血不足。按之弦细,可以肯定是血虚肝郁。当养血解郁。
- 涩兼沉,按之细小且弱,沉取弦迟似有力者。涩为血少精伤,细小且弱是元气虚衰。沉取弦迟,是久病寒凝,气血不畅,多是积聚、癥瘕一类沉寒痼冷之陈疾。治之必须用温寒、通经活血等方法。
- 涩兼沉,按之濡软迟缓者。涩脉是血脉失去濡养,濡软是气虚阳不足,迟缓乃血虚寒冷,气血不能流畅,可能发为寒湿之痹。当以温经散寒、通络、缓痛方法治之。
- 涩兼沉,按之虚微,两尺若无者。涩主血少失精,男子失精女子崩。这是说虚人伤精失血过度,表面上脉沉涩,按之必虚微或两尺虚微若无。治当以养血填补为法。
- 涩兼沉,按之关尺实而有力者。见此脉之病人多见腹胀、腹痛、舌苔老黄且厚,这一类的沉涩脉,属于有余之邪。必须用攻克之药,以消导之。
2.涩兼迟
- 涩兼迟而按之沉细弱无力者。涩为血少精伤,迟主不足。按之沉细弱无力,全是里虚气衰,正气不足。当以温寒益气为治。
- 涩兼迟,按之濡软,重按虚微若无者。涩为阴精不足,迟脉多主寒凝。濡软虚微若无,属气分过虚,中阳大衰,命火式微,元阳不固,虚亏已极。当温命火,助心阳,标本同治。
- 涩兼迟,按之弦细,沉取弦而且长者。涩迟全为阳气不能通畅,弦细是阴伤阳有余。沉取弦长,说明内有郁热,属于有形实邪,是有余之病,决非虚证。当祛郁热实邪。
- 涩迟相兼,按之弦硬,重按迟长有力者。涩迟是气血不能运行,弦硬乃阳亢阴分不足。重按迟长偏有力,是肝郁日久,邪热闭遏,虽属久病而貌似虚证,但不能专事补腻,必须详审舌色与证,仔细参考,切不可以外貌定证,否则病无愈期,越补越重,不可忽视。
3.涩兼缓
- 涩兼缓,按之弦细且长,沉取弦实者。涩为血气阻涩,缓为阳气不行,弦细者肝郁血少。沉取弦实者,是里有郁热。多是邪有余,当以调之,开其郁闭。
- 涩兼缓,按之弦硬,沉取弦而有力者。涩缓皆属郁结之征,按之弦硬为郁热蕴久。沉取有力,也是郁热较深,为有余之实邪。当以祛邪为主。
- 涩兼缓,按之濡软,沉取虚弱无力者。涩为血少,缓为阳虚。濡软者气分不足,或有湿邪阻遏。沉取虚弱无力,全是正虚阳不足。当以温之养之,大力补正为要。
- 涩兼缓,按之虚弱,沉取虚微若无者。涩为血少精衰,缓为阳气不足。按之虚弱是阳虚气衰。沉取若无,为元阳火衰,正气不足。当以补正方法。
4.涩兼虚
- 涩兼虚,按之弦细,沉取细弦躁动不静者。涩是血少,气分不畅;虚脉主气分不足,阳气已衰;按之弦细,是阴伤血少;沉取细弦,躁动不静,是血虚热扰,大有阳亢之意。可急以育阴潜阳为治。
- 涩兼虚,按之弦硬,沉取弦而有力者,涩为气血不畅,虚为中阳不足。弦硬是肝阴已亏,肝阳过亢。沉取弦而有力,是邪热亢盛。当先泄邪热,以治其标,余缓图之。
- 涩兼虚,按之濡软,沉取虚微若无者。涩虚纯属气血两亏,湿阻不化。沉取虚微若无,确为气虚已极,根蒂不固。急以益气补中方法。
- 涩兼虚,按之涩滞不畅,沉取反带弦象者。涩虚相见,气分不畅,气血流通受阻。本当沉取仍涩,反见弦象,纯属暴怒郁闭,气分因郁不畅所致。治宜疏调开郁方法。
5.涩兼细
- 涩兼细,按之弦滑,沉取仍有力者。涩是血少精伤,细为脏阴不足。按之弦滑,为有余之脉。沉取仍有力,说明并非完全是虚,内仍有痰湿蕴热之邪。如舍其标热而单纯顾阴,必将铸成大错。临证宜加详审。
- 涩兼细,按之弦细略数,沉取细弦数而有力者。涩细全是阴伤血少,按之弦细数则是阴伤有热。又沉取细弦数有力,明显是热郁火邪。当治实热。
- 涩兼细,按之细弱如丝,沉取微细若无者。涩为血少津液不充,细脉是血虚阴伤。按之细弱如丝,细为血少,弱乃气衰,如丝者,言细弦之状也。阴伤热自生,微细者,阳气大衰也。此处之细,言微弱之无力也,非细脉血少之细。本脉证属气分不足,当以益气为主。
- 涩兼细,按之虚濡,沉取虚微若无者。涩是血少精气不足,细乃阴虚液少,虚濡乃阳气不足,沉取虚微若无是阳虚气衰。当用补阳益气方法。
6.涩兼弦
- 涩兼弦,按之且细,沉取细弦略有数意者。涩为精伤血少,细弦乃阴虚阳亢,沉取细弦略数,是阴伤虚热内灼。当从育阴入手。
- 涩兼弦,按之滑数,沉取细滑数而有力者。涩弦是血少阴伤,气分不畅。按之细滑数,是痰湿蕴热互阻。沉取滑数而有力,为血虚痰热。总之是偏于有余之邪。以“有余泄之”为法。
- 涩兼弦,按之细弱无力,沉取虚微者。涩弦全是阴本伤血少,按之细弱乃气血不足,沉取虚弱无力则偏于气分不足也。治当益气养血。
- 涩兼弦,按之弱虚无力,沉取虚微若无者。涩为血少,弦主木郁。按之弱虚,全是阳衰气分太虚。沉取虚微若无,为阳虚已极,下元不足,命火式微。当益气补虚,温补命火。
7.涩兼结
- 涩兼结,按之弦细,沉取滑实有力者。涩为血少精伤,弦细者血虚失于涵养。沉取滑实,说明实质是有余,并非不足。治宜虚实兼顾。
- 涩兼结,按之弦硬,沉取两关弦实者。涩结都是血少气分不足。弦硬属郁热,偏于邪实。沉取两关弦实,是肝胃不和,木土相克。当以调和木土。
- 涩兼结,按之濡缓,沉取虚弱无力者。涩结而濡缓,为血少精伤,元气不足。沉取虚弱无力,亏在下元,中气虚衰。当用填补下元,益气固本方法。
- 涩兼结,按之虚缓,沉取微弱若无者。涩是血少,结为气结,虚是阳虚,缓主气衰。沉取微弱无力若无,是本虚气衰。应大补元阳,从本治疗。
8.涩兼代
- 涩兼代,按之弦实,关脉尤甚,沉取弦实有力者。涩为气血不足,精液衰少。代脉定时停跳、两关尤甚,是木郁土壅,蕴热结滞之象,绝非虚证。当以疏调郁结方法,治在肝脾。
- 涩兼代,按之弦细,沉取略有力者。涩代全是气血不充而经脉失于濡养之故,弦细偏于血少。但沉取略有力,不能断成虚哀。当从养血调木郁考虑。
- 涩兼代,按之细弱,沉取虚微若无者。涩为血少,各代是不足,多是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细弱之脉乃血虚气弱,沉取虚微若无说明阳虚气衰。当大补气血。
- 涩兼代,按之虚濡,沉取力弱者。涩代全是不足,虚濡又主湿阻气衰,沉取力弱也是正虚气血不足。当以养血益气之法。
芤脉是一种失血的脉象,一般多见于暴然失血过多的病人。芤脉的形态是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两边实,状如葱管。
浮脉: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如水漂木。
虚脉:虚脉浮大而濡,又有缓软之意。
洪脉:洪脉来势较盛去略衰,近似浮大而缓软。
革脉:革脉浮位而弦,并虚晃不稳,加力压之则无。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芤脉,多见于暴然失血之后。因为失血过多。虚火上炎,所以脉形多见浮大。因为暴然失血过多,所以脉管明显空虚,故见中空。慢性病的失血,或月经淋漓日久,体质虽差,但不会见到芤脉,这是我们要掌握清楚的。
1.芤兼浮
- 芤兼浮,略濡软,沉取虚微若无者。芤主暴然失血,浮脉多表示病在表位。濡软是气分不足,中阳又虚。沉取虚微若无,是阳虚气衰。当用补正方法。
- 芤兼浮且濡滑,沉取滑弦力弱者。芤为失血之脉,浮主表位,濡滑者说明湿热蕴郁于中,沉取弦滑力弱也证明是里热蕴郁之证。当以清化痰浊方法。
- 芤兼浮带弦细,沉取弦急者。芤浮相兼,失血多在阳分,可能是浅表部位。从弦细看,说明是血少阴伤之象。沉取弦急,是热郁于内。当以清化法治之。
- 芤兼浮,中取弦急,沉取弦急略数者。芤浮是属失血之疾。弦急乃是热郁于内。沉取弦急略数,说明热郁于里。可用清热和营,凉血化瘀等方法。
2.芤兼缓
- 芤兼缓,带虚濡,沉取虚微若无者。芤主暴然失血,缓脉多为湿郁不宣,虚濡者正气大伤。沉取虚微若无,是失血之后,气分大伤。急以扶正固本,当用独参汤,防其亡血气脱。
- 芤兼缓,带弦滑,沉取弦细而急躁不静者。芤缓相兼,失血而又兼气伤。又按之弦滑、沉取弦细急躁不静,为阴伤虚热上灼。当以育阴折热之法。
- 芤兼缓且洪滑,沉取无力者。芤为失血,缓乃气伤,洪滑者热郁之甚而气分又伤。从沉取无力来看,确是气我伤较重。当以益气为本,清热是标,参考主证,再行处理。
- 芤兼缓略弦实,沉取弦滑实有力者。芤缓是失血气分亦伤,弦实是热郁较甚,沉取弦滑有力说明是热邪甚重。呷当以泄热为急,俟热减血和,出血自止。
3.芤兼促
- 芤兼促,按之弦滑细数,沉取细促有力者。芤主失血,促乃热郁之象。弦滑细数,全是阴伤虚热上灼。沉取细促有力,是为热邪实邪。当从泄热为治。
- 芤兼促且洪滑,沉取弦促力弱者。芤促相兼,多是热郁失血之脉。按之洪滑是热郁实火上灼,沉取弦促是肝郁热蕴,力弱者乃正气受伤。当先以泄热法治之。
- 芤兼促,略濡滑,沉取虚软无力者。芤促是热郁出血,濡滑乃阳虚气弱。沉取虚软无力,也是正虚气衰。当从补正入手。
- 芤兼促,略虚微,沉取若无者。芤兼促,是火热之郁迫血妄行。虚微者,是正虚气分不足。沉取若无,是气虚中阳又亏。以补中益气、培本填下法治之。
4.芤兼结
- 乳兼结,带弦滑,沉取滑实偏有力者。芤为失血之脉,结乃气结血滞,故缓而时止。弦滑乃痰湿蕴热之象,沉取滑实偏有力为痰热偏实之证。当以清化痰热为治。
- 芤兼结,带弦细,沉取迟缓而有停跳者。芤为失血,结乃气血结滞之象,弦细属阴伤热郁。沉取迟缓且有停跳,是热邪结滞,血脉受阻。此非虚象,当先调理,以观其后。
- 究兼结,按之濡缓,沉取虚软无力者。芤结互见,主失血与气血结滞,濡缓乃湿郁之象。沉取虚软无力,是阳虚正气不足。当用益气补中之法。
- 芤兼结,按之虚弱,沉取微弱若无者。芤结按之虚弱,虽是失血,却有中气不足部分;或是暴怒闭滞,气机不畅,如面青者是暴怒郁结之象,如面色㿠白者,多有气脱之可能。
5.芤兼代
- 芤兼代,按之虚濡空大,沉取虚大若无者。虚大芤代结合是阳虚中气不足。沉取虚大若无,是根蒂不固。当以补益正气。
- 乳兼代,按之濡滑,沉取虚弱力差者。芤为失血,代脉多虚,按之濡滑乃湿郁中宫之象,沉取虚弱无力是偏虚之病。可酌进补益,但不可过猛,量亦须轻,观察治之。
- 芤兼代,按之弦细,沉取细弦且滑,略有躁动之象者。芤代之脉,如按之弦细是血虚肝郁之象。沉取细弦清又有躁动之意,说明是热郁之象。当以清化为治。
- 花兼代,按之弦滑,沉取弦滑急躁,重按有力者。见此脉,当从热郁痰火入手治之。如体质差,可缓治之,或重药轻投,但不可用补法。
6.芤兼数
- 芤兼数,按之弦滑,沉取弦滑数有力者。芤为失血之脉,数乃热象。按之弦滑,且沉取弦滑数而有力,是邪气实。当先祛其邪,以折其热。
- 芤兼数,按之弦细,沉取弦细小滑而数者。芤数之脉为热迫失血,按之弦细是阴伤之体。沉取弦细小滑数,说明是阴伤热扰。当先以清其邪热为主。
- 芤兼数,按之濡滑,沉取懦软虚弱无力者。芤数者热迫亡血,按之濡滑是湿阻之象,沉取濡软虚弱无力是气分不足。当考虑用补正法。
- 芤兼数,按之细弦小数,沉取细小弦数,重按无力者。芤数按之细弦小数,说明阴伤液亏,虚热化火。又按之无力,则说明是虚证。当从益气增液入手,但不可过用甘温。
- 芤兼数,按之虚软,沉取虚微数有力,重按若无者。芤数之脉,为虚热失血。按之虚软、沉取虚数无力、重按若无,全说明正气不足,气不摄血。当以益气固阳为法。
7.芤兼迟
- 芤兼迟,按之虚微无力,沉取微弱若无者。芤为失血,迟则主寒。虚微者阳气不足,沉取微弱若无,亦说明阳虚气衰。理当补正为治。
- 芤兼迟,按之濡软,沉取濡滑且迟者。芤迟结合,为正衰失血。濡软者乃气分之虚,湿邪阻遏阳气。沉取濡滑且迟,为气弱湿阻。
- 芤兼迟,按之弦滑,沉取弦滑较有力者。芤迟而按之弦滑,为痰热蕴郁之象。沉取弦滑较有力,是热郁于内。治之当用清法。
- 芤兼迟,按之细弦滑,沉取弦滑迟有力者。芤迟而按之细滑,此属阴不足而热郁之象。沉取弦滑迟也说明是热象。可先以治热郁为主。
8.芤兼洪
- 花兼洪,按之滑实,沉取弦滑有力者。芤为失血,洪是虚热。按之滑实,此火热偏实,热炽于内。沉取弦滑有力,是火热之邪内蕴,偏于实火。当用泄法。
- 芤兼洪,按之弦细,沉取弦细滑有力者。芤兼洪为热郁失血,内热过炽。按之弦细是阴伤。沉取弦细滑有力,是阴虚内热,偏于实火。
- 芤兼洪,按之濡滑,沉取虚微力弱者。芤洪是热郁于内,失血之脉。按之濡滑,乃正气又伤,或湿阻之象。沉取虚微力弱,是正衰气分大伤。当从益气着手。
- 芤兼洪,按之虚微,沉取若无者。乳洪相兼,热郁失血;按之虚微,正气大伤;沉取若无是元气不足,中阳大虚。当以益气补正之法。
9.芤兼虚
- 芤兼虚,按之虚微,沉取细小带弦者。芤为失血,虚乃正衰。按之虚微,说明正气大衰。沉取细小带弦,此是阴分不足,血虚之象。当以养血益气之法。
- 芤兼虚,按之虚微,沉取虚微若无者。芤虚之脉,是失血气伤之象。按之虚微是正气大伤。沉取虚微若无,是正气衰而势将虚脱。急当益气固脱,防其厥变。
- 芤兼虚,按之弦细,沉取弦细数者。芤为失血,虚乃气虚。按之弦细是血少阴分不足,沉取弦细数,是血虚阴伤,虚热之象。当先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 芤兼虚,按之弦滑,沉取弦滑数者。芤虚是失血气衰,按之弦滑乃肝热阴伤。沉取弦滑数,说明热邪内蕴。当以泄火折热为治。
10.芤兼微
- 芤兼微而按之弦细,沉取弦急者。芤为失血,微为阳微。疼之弦细乃阴伤木郁之象。沉取弦急,亦说明热郁筋急。当和阴折热、柔肝育阴之法。
- 芤兼微,按之弦滑,沉取有力者。芤为失血,微为阳微。按之弦滑,此热之象也。沉取有力,亦属有余之征。当以泄热和阴,余缓治之。
- 芤兼微,按之微弱,沉取弦细者。芤乃失血之脉,微为阳微气弱,沉取弦细是阴伤木郁。当用养血柔肝之法,暂勿用益气药。
- 芤兼微,按之微弱,沉取若无者。花微相兼,失血气伤,中阳大亏,按之微弱,沉取若无,全是虚弱已极,脱厥在即。急当益气回阳,防其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