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饮

治法:
辛温疏化法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薷一斤、去土 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
方制:
右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
主治:
暑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而见身热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腹痛吐泻者。

方论选萃

清·薛生白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湿之邪,虽病于暑月,而实非暑病……其用香薷之辛温,以散阴邪,而发越阳气;厚朴之苦温,除湿邪而通行滞气;扁豆甘淡,行水和中。倘无恶寒头痛之表证,即无取香薷之辛香走窜矣。无腹痛吐利之里证,亦无取厚朴、扁豆之疏滞和中矣。故热渴甚者,加黄连以清暑,名四味香薷饮,减去扁豆名黄连香薷饮。湿盛于里,腹膨泄泻者,去黄连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若中虚气怯汗出多者,加入参、芪、白术、橘皮、木瓜,名十物香薷饮。然香薷之用,总为寒湿外袭而设,不可用治不挟寒湿之暑热也。(《温热经纬》)

清·顾松园此夏月解表而兼和里之剂,盖纳凉广厦,阳气为阴寒所遏,故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之症,此在表而不在里也;过食生冷,则胃家为生冷所伤,故有吐泻腹痛之症,此在里而不在表也。均伤寒冷,表里悬殊,用药亦异。(《医镜》)

清·喻嘉言日中劳役,而触冒暑者,此宜清凉解其暑毒,如白虎汤、益元散、黄连香薷饮、三黄石膏汤之类,皆可取用也;深居广厦,袭风凉,餐生冷,遏抑其阳而病暑者,一切治暑清凉之方,即不得径情直施。如无汗仍须透表以宣其阳,如吐利急须和解以安其中,甚者少用温药以从治之。故治冒暑之霍乱吐泻,以治暑为主;避暑之霍乱吐泻,以和中温中为主,不可不辨也。元丰朝立和剂局方,萃集医家经验之方,于中暑一门独详……其香薷饮,用香薷、扁豆、厚朴为主方。热盛则去扁豆,加黄连为君,治其心火;湿盛则去黄连,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湿……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入人参、黄芪、白术、陈皮、木瓜、益虚以去湿热。(《医门法律》)

近代·冉雪峰查本方为夏日暑为寒折之要方,大意在疏表和中以解暑。方制虽不及经方精纯,而简洁不支。局方暑门类,以香薷为剂标名者,有香薷汤、香薷丸,此方为散也,后人改散为饮。去扁豆加甘草、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名五物香薷饮。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皮、木瓜,为十味香薷饮。随证加减,澈上澈下,澈内澈外,善用者,有各各适应之妙。寓香薷一名香葇,又名香莸。左传一董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臭虽异气,各各十年,气胜可知。表气化则里气化,里气化则表气化,气化水行,水行暑降。稍加酒煎,大助香薷疏表之力,故可立效。冷服热服,均各有意义。在学者恰当病机,进退于其间耳。至暑何用于香薷为宜,暑何用于香薷不宜,谓此方治阴暑,不治阳暑,盖犹是中人以下知识矣。(《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蒲辅周治暑温伤肺(肺炎)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谷某某,男,9个月,1961年6月17日会诊。

肺炎八天,用西药尚未控制。身热无汗,两颊潮红,咳嗽不喘。昨日两眼上吊。腹满,大便次数多。舌红无苔,脉浮数,左大于右。病在肺,属暑温范畴,治宜苦辛。

处方:香薷一钱、扁豆衣二钱、银花连叶二钱、杏仁一钱、鲜藿香一钱、竹叶一钱、黄连三分、六一散二钱、荷叶二钱。

二剂。

蒲老说:如见潮汗则去香薷、藿香、黄连。加麦冬、天冬、炒麦芽、化橘红。

复诊:汗出热退,诸症亦减,脉滑。属余热夹痰,治空调和肺胃,清热化痰。拟保和丸四钱,水煎服。

三诊:昨天复发热,咳嗽有痰,有汗,腹满。舌质淡后根苔薄白腻,脉沉滑无力。属肺胃元气未复,湿滞,治宜宣肺利湿,调和脾胃。

处方:杏仁一钱、半苡仁四钱、冬瓜仁三钱、橘红一钱、麦芽(炒)一钱、半扁豆皮二钱、丝瓜络一钱、法半夏一钱、茯苓一钱半、生姜一片。

连服二剂,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

按语

此方乃治暑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之法。洁古老人分“动而得之为阳暑,静而得之为阴暑”。所谓阴虚者,夏月避暑就凉,恣食瓜果生冷,感受寒湿者也。而今空调取凉,啖冰饮冷,尤多是证。方中香薷辛温香窜,厚朴苦温化湿,扁豆行水和中。正为此夏月感受寒湿者而设,不可用于炎夏暑热证治,学者最须谨记,否则以辛温而治暑热,无异抱薪救火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4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