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

治法:
和解胆经法
出处: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包,三钱
主治: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者。

方论选萃

清·何秀山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芩、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虐者,投无不效。(《通俗伤寒论》)

近代·何廉臣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使邪外出,虽较疏远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积宣络之功。此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朱良春等方中青蒿性味苦寒,专去肝、胆伏热,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茹,尤善清泄胆热,解除热重寒轻之症;半夏、陈皮、机壳不但能化痰油、消痞闷,配合黄芩、竹茹,更能止呕逆、除心烦;赤苓、碧玉利小便、清湿热,协同青蒿、黄芩可治黄疸。本方配伍周到,是和解胆经,清利湿热,从而解除寒热如疟和湿热发黄的一张良方。(《汤头歌诀评解》)

近代·冉先德方中青蒿、黄芩为君,清少阳胆热;陈皮、半夏、枳壳、竹茹为臣,降逆化痰;赤茯苓为佐,清利湿热;碧玉散为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少阳胆热一清,脾胃痰湿得化,则诸症自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程聚生治胆囊炎胆道感染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2.2)

潘某某,女,52岁。患慢性胆囊炎已二载余。昨日食少许肥肉后发热(38.3℃),微感恶寒,右胁及脘部胀痛,口苦且干,呕吐黄绿色液,纳谷不香,大便干燥,小溲黄赤,脉象弦数,苔薄黄而腻,舌质红。超声波检查:胆囊进出波3cm,进出饱和毛波(++)。证属肝胆气滞、疏泄不利、湿热内蕴,治予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处方:青蒿梗30克、淡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陈橘皮6克、赤茯苓12克、炒枳壳6克、广郁金12克、淡竹茹12克、碧玉散(包)12克、金钱草30克、生大黄6克。上方服三剂后,大便日行2~3次,质溏,热势得降(37.5℃),脘胁胀痛已减,呕吐亦止。以原方之生大黄易熟大黄6克,续服四剂,症情递减。再去熟大黄加虎杖根20克,服四剂后热退,脘胁胀痛已止,惟胃纳欠香,改用健脾醒胃剂,服五剂后诸症悉平,胆囊超声波检查(—)。作者体会,凡肝胆湿热郁滞,证见胸胁胀痛,恶寒发热,热重寒轻胸闷苔腻,口苦便秘尿黄赤,脉弦者,以本方加减施治,颇有疗效。

例二 程聚生治尿路感染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2.2)

张某某,女,34岁,病起两日,小溲频急,灼热且痛,溲色黄赤,低热(37.7℃),稍有恶寒,口苦且干,腰微酸痛,脉象弦,舌苔薄腻,舌质红。小便常规化验:蛋白(+),红血球(++),白血球(+)。此乃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治予清利湿热。处以蒿芩清胆汤去枳壳,加萹蓄草15克,白茅根30克,风尾草20克。服上方四剂后,小溲频、急、热、痛均减,余症亦轻,再以原方继服四剂,小便化验正常,诸症均除。服知柏地黄丸调理,巩固疗效。

例三 程聚生治盆腔炎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2.2)

陆某某,女,42岁。患盆腔炎已二年余,月经提前,二旬来潮一次,近数月来带下绵注,色黄而稠,有腥秽气,少腹疼痛,股酸,低热(37.6℃),口干且苦,纳谷不香,间或泛恶,小便黄热,脉象弦小数,舌苔黄腻,舌质红。证属湿热蕴结下焦,气滞血瘀,治予清利湿热,理气活血,拟蒿芩清胆汤增入活血之品。处以蒿芩清胆汤加粉丹皮10克,京赤芍12克,制香附10克。服四剂后,带下大减,腹痛亦缓。再予前方,共服八剂,带下递减,腹痛、腰酸甚轻,低热已平,后以丹栀逍遥丸调理。

例四 刘义生治疟疾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3.6)

孔某某,女,26岁,已婚,工人。79年5月18日上午8时入院,住院号9057。

患者5月16日开始发病,每于怕冷寒战十分钟后继之高热,持续2~3小时,微汗出热稍退,继而又反复发作,一日发作数次。17日在省某某医院验血找到疟原虫,因停经45天,不能使用奎宁,转我院中药治疗。询其口干渴喜热饮,全身酸痛困重,胸闷呕恶,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查体温38℃,舌体胖,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寸关弦数,两尺滑。血液化验:白血球12800/立方毫米,中性78%,淋巴22%,查到疟原虫。尿常规:白血球+++,脓球++,妊娠免疫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疟疾、尿路感染、妊娠。中医辨证:湿热弥漫三焦,热重于湿。治则:清宣郁热,兼以利湿。

处方:青蒿、条芩各15克、生石膏30克、竹茹、法半夏、陈皮、枳壳、草果9克、碧玉散10克。

当天寒热仍作,晚上8时体温达40℃,至12时降至38.2℃。次日寒热未作,体温37.1~37.7℃。入院第三天起体温一直正常。上方服4剂后改用竹叶石膏汤、益胃汤益气和胃,兼清热生津。患者因原有下肢肌肉萎缩,继续住院治疗至7月2日出院。住院期间未再发热,化验多次均未查到疟原虫。笔者认为疟疾病位不离少阳,然而如王孟英所说“风寒之疟可以升散,暑湿之疟必须清解。”江南患疟多因湿热,见于夏秋,故每以蒿芩清胆汤加草果清胆利湿截疟,热甚者加石膏。一般服药1~2剂后疟不再发。

例五 刘义生治周期性发热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3.2)

游某某,男,61岁,工人。81年10月14日就诊。

患者81年初开始周期性发热,每5~7天必发热一次,持续5~6小时。多于夜间发作,先作冷继而发热,大汗出后热退,遗留神疲纳呆,头昏肢凉等症状。曾在某县医院住院三个多月,原因未明,治疗未效乃至南昌求治。末次发热是10月11日。诊其脉弦滑数,舌红边有瘀斑,苔白腻。辨证为湿热郁遏少阳,气血瘀阻,枢机不利。治则宣清湿热,兼以行气活血。

处方:蒿芩清胆汤加郁金15克,红花、川芎、赤芍各10克。共五剂。10月19日复诊:寒热未作(按以往规律当发)惟感头晕,全无不适。守上方再进10剂,此后一直未发热。按此病例有类厥热胜复,又类于疟,乃因“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故用蒿芩清胆汤清泄胆火,又加行气活血之品疏利气机,枢机利则阴阳顺接,厥热即止。

按语

阳明为成温之源,肝胆乃成温之薮。是以温热邪逗气分者,无不涉及少阳,阳明境界。如汗出热退,继而复热,热多汗少,口苦泛恶,胸痞不食,胸胁之间,胀满不舒等,见症是矣。此方青蒿、黄芩为伍,轻清少阳,和解枢机;半夏、赤苓、陈皮、竹茹、枳壳,乃温胆汤之制,和胃燥湿,通降胃腑;又黄芩、半夏、辛苦泄降,正以助胆胃之通降耳;碧玉散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去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1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