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汤
药物:
豇豆壳(干品)50克。
用法:
取当年干豇豆壳50克,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加水200毫升,煎至60~80毫升,分2~3次口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
病例:
陈×,男,1岁。腹泻稀水便,日10余次。伴发热(体温39℃)、呕吐、口渴、尿短、烦躁不安。入院后经补液、对症治疗2天,体温正常,脱水基本纠正,腹泻每天仍有10余次。用上方治疗,1剂后,大便减至5次;2坚而愈。
来源:
赖丁兴.浙江中医杂志1992;(6):262
备注:
豇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荚和种子均可食用,据《本草纲目》载,本品甘、咸、平,无毒。功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主治吐逆泄痢,小便频数。
败酱草汁
药物:
鲜败酱草适量。
用法:
将上药洗净,挤汁。每天服2次,1岁以内每次2毫升,1~2岁每次3毫升,可加少许红糖。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72例,治愈68例,好转4例。
来源:
贺清文,等.陕西中医1989;(4):174
蛋黄油
药物:
鸡蛋2个。
用法:
将鸡蛋煮熟,取蛋黄放入锅内(最好用铜锅),以文火加热,煎取蛋黄油,煎蛋祸变褐色一般油已出尽。取出油分装4毫升瓶备用(一个鸡蛋约制油2毫升)。1岁以内小儿每次口服1~1.5毫升,1岁以上每次口服2毫升,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之腹泻306例,除5例效果欠佳外,均在2天内治愈。
病例:
马××,男,1岁。因受凉引起腹泻,泻出黄色水样大便,且混有不消化之奶瓣,日泻数十次,便前哭闹不安,腹胀,肠鸣音亢进,无脱水征。服鸡蛋黄油4毫升,1天后大便转为正常。
来源:
王念夫.四川中医1984;(1):52
白胡椒粉
药物:
白胡椒1~2粒。
用法:
上药研细末,填脐中,用胶布贴敷,每24小时更换1次,连鱼2~3次。脐部有感染或对胶布过敏者禁用。
疗效:
此方治疗轻型婴幼儿腹泻209例,治愈139例,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者31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81.3%。
来源:
马雅彬,等,河北中医1985,(4):23
银杏洗剂
药物:
银杏叶干品100克(或鲜品150克)。
用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停火待水温降至35℃(患儿能耐受)时,浸泡搓洗患儿双足20分钟,每天浸泡2次。一般1~3天即可治愈。
疗效:
上方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57例,治愈53例,有效3例,无效1例。
病例:
吴×,男,6个月。3天前因受凉而致腹泻,大便水样、内有未比乳汁,每天8~10次,伴呕吐2次。经静脉注射新霉素及补液,治疗3天,呕止,余症仍然,并出现腹胀、纳呆、口渴喜饮、精神不振。检查体温38.t℃,指纹色青;大便检查脂肪球(十+)。诊断为婴儿秋季腹泻并脱水1度。予银杏叶100克,如法浴足。5次愈。
来源:
张立云,浙江中医杂志1992;(1):22
备注: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1oba L.的叶,性味苦涩平,功能收敛除湿。
薯蓣粥
药物:
生淮山药500克,白糖30~50克。
用法:
先将山药研成细末,过细筛备用。取山药粉约50克,放锅内加适量凉水调匀,加热,搅拌,煮二三沸后成稀糊状,加入白糖。每天服4~5次,每次4~6匙羹。若婴儿小可适当调稀,频频饮之。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22例,全部治愈。
病例:
李×,男,3岁。腹泻20天,日行十余次,大便稀薄,食后即泻,完谷不化;时有腹胀隐痛,喜按,纳食不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色淡,隐现风关。大便常规检查可见脂肪球。治如上法,2天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纳食大增,5天后痊愈。
来源:
陈富,等.浙江中医杂志1991;(2):66
小米芹菜汤
药物:
生小米、炒小米各50克,鲜旱芹100克,食盐3.5克,白糖10克。
用法:
上药洗净后加清水2000毫升浓煎。过滤取上清液1000毫升,加入食盐、白糖调味口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在止呕、止泻及纠正脱水等方面均疗效满意。
来源:
赵双林,等,河南中医1991;(2):24
葛根槐花萹蓄汤
药物:
葛根、槐花、萹蓄各10克,甘草5克。若大便日行6次以上加石榴皮10克,大便不爽加厚朴6克,腹痛加砂仁1克。
用法:
每天1剂,水煎分多次频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40例,均有效。
来源:
刘群英.广西中医药1991;(5):209
止泻糊
药物:
炒薏米仁500克,炒芡实、炒粳米各25D克,干姜10克。
用法:
上药混合后研末备用。每天服3次,每次取30~60克,加水调成米糊状煮熟,加少许糖或盐服用。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泄泻收到较好疗效。
病例:
郑×,男,4岁,患儿经常腹泻。昨天因饮食不当,腹泻复作,泻如水注,昼夜达10余次;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体温38℃。曾用西药治疗大便次数虽减少,但仍如水状。以此方服1剂后泻止。为防止复发,再进1剂。随访1年未见腹泻。
来源:
王信强。浙江中医杂志1988,(1)117
止泻粉
药物:
炒苍术、焦山楂、车前子各5份,罂粟壳2.5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备用。1岁以内每次服2克,1~3岁每次服3克,4~6岁每次服4克,7岁以上酌量增加。2~4小时服1次,加适量食糖,开水冲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腹泻20例,均在服药后2天腹泻停止,大便正常,无不良反应。
病例:
洪×,女,岁。腹痛泻稀水,每天行10余次,服中西药末效。2诊见大便稀水,日10余次,色黄绿兼挟奶块;哭闹不休,面黄略青,舌红、苔薄,指纹紫滞。以此方30克,每次服3克,每2小时服1次。服药2次后(4小时)腹泻减轻,1大后腹泻止,大便成形。改为每天服1次,5天后痊愈。
来源:
任大昌,四川中医1984;(2):55
五谷汤
药物:
钩藤10克,蝉蜕3克,炒山楂、炒谷芽(或麦芽)、神曲各6克。
用法:
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之腹泻,有较好的效果。
病例:
苏××,女,6个月。昨天因喂乳过饱,且擦澡受凉,遂致感寒,喷嚏、鼻塞声重,泻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日7~8次,伴肠鸣腹胀。叩之鼓音,啼哭不安,舌淡,苔白浊,指纹浮紫。证属伤寒挟食,以上方(药量减半)加藿香3克、苏梗2克,1剂后感冒症状除,腹胀减,便仍溏;继服原方1剂,翌日大便正常。
来源:
虞文恭。福建中医药1985;(6):59
止泻梢
药物:
茯苓30克,诃子20克,鸡内金、猪苓各10克,大黄5克。
用法:
上药混合烘干研末,装瓶备用。每天服3次,1岁以下每次5克,1~2岁每次10克。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可增减药量。用时将药末布包,煎开5分钟,得药液5毫升,加少许白糖温服。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腹泻150例,治愈149例,无效1例。
病例:
郭××,男,6个月。患儿腹泻水样便,夹有乳瓣已3天。不欲乳食,面黄消瘦,腹胀,舌苔白腻,指纹紫红,以此药末每天服2次,每次5克。用药2天,腹泻止,继服2天以巩固疗效。
来源:
仝泰云,浙江中医杂志1988;(1):17
山药茯铃汤
药物:
淮山药、扁豆各20克,茯苓、莱菔子各10克。
用法:
每天1剂,加水浓煎,少量频频服之。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150例,痊愈13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
来源:
易维祥,浙江中医杂志1991;(11):492
五味秋泻饮
药物:
土茯苓20~50克,白术(1炒)6~15克,葛根(煨)6~12克,鸡内金(炒)3~10克,藿香6~10克。
用法:
每天1剂,水煎服。重者每天可服2剂。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0例,痊愈48例,无效2例。
来源:
袁世萍,广西中医药1987;(2):20
茯苓愈婴汤
药物:
炒淮山药、云茯苓各10克,生鸡内金5克,罂粟壳3克。此为1岁儿剂量。
用法:
每天1剂,水煎分次频服,可酌加蜜糖调味。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泄泻200例,显效187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9%。
病例:
黄××,男,8个月。患儿腹泻15天。每天行10余次,经治疗效不显。刻诊: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大便溏泻,酸腐臭秽,夹有食物残渣及奶瓣,哭闹阵作,泻后胀痛减而稍安,舌淡红、苔白腻,指纹紫滞。以上方加山楂10克,1剂症减,2剂症除,大便成形,遂痊愈。
来源:
李学声.福建中医药1985;(3):31
止泻散
药物:
炒车前子、枯矾各1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天服2次,每次1~2克,每天饭前冲服,5天为1个疗程。
疗效:
此方治疗5个月—2岁婴幼儿湿热型腹泻32例,痊愈25例,好转4例,无效3例。
来源:
刘玉洁,辽宁中医杂志1991;(6):36
二子散
药物:
车前子3份,五倍子1份。
用法:
上药研末混合备用。4~12个月婴儿每天服3次,每次服1克;1岁以上者,按每岁1克为基本量递增。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腹泻98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病例:
张×,男,3岁。患腹泻4天,现便次日达15余次,状稀薄如水夹有粘液,不思食,经某医院输液治疗,病未见好转。大便常规检查,质稀色黄,脂肪球少许。以上方每天服5次,每次3克。服1天后便次显减,食欲增;服3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来源:
王作梁,等,河南中医1990;(2):35
银葛散
药物:
金银花4份,茵陈。葛根各3份。
用法:
先将金银花用瓦锅炒至焦黄,再加入茵陈略炒即可,葛根用火煨至微黑。三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天服3次,1岁以下每次服2克,2~3岁每次服3克,4~5岁每次眼4克。温开水送服。3天为1疗程。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腹泻40例,经1疗程治疗后,痊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
来源:
刘运扶,广西中医药1988;(5):17
备注:
若患儿脱水明显者,可口服含糖、盐、苏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大黄蝉蜕汤
药物:
大黄、蝉蜕各1~3克。
用法:
将大黄捣碎,蝉蜕去头足,用水适量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10~15分钟,取澄清药液约50毫升,每次灌眼3~5毫升,每天5~8次。脱水现象严重者,可配合口服适量糖盐水或输液。
疗效:
此方治疗婴儿腹泻300例,显效192例,有效48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80%。
病例:
尚×,男,2岁。患儿腹泻月余,曾用过中西药,虽然脱水有所纠正,而腹泻仍然。刻诊,患儿眼窝凹陷,精神萎靡不振,嗜睡,烦躁,腹大如鼓、拒按,青筋隐现,口唇干燥,渴而索饮,水烧则吐,每天泻下10余次,泻下物内挟奶瓣、粘液及口服之药物残渣,肛门红肿,舌淡、苔腻,指纹淡红深沉、透气关射命关。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白细胞(+)。以此方药灌服4天,病告痊愈。
来源:
王振录,等,浙江中医杂志1988;(8):376
麻黄前胡汤
药物:
麻黄2~4克,前胡4~8克。
用法:
上药加水适量煎煮,取药液300毫升左右,稍加白糖频服。
疗效:
此方治疗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小儿腹泻138例,痊愈126例,无效12例。
来源:
郭松河,浙江中医杂志1988;(9):403
止泻外敷方
药物:
吴茱萸12克,云南白药10克。
用法:
将吴茱萸研末,与云南白药混合备用。取总量的1/4,用少量米醋搅拌成糊状置于小儿肚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再以热水袋热敷30分钟。轻者1次,重者4次可愈。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泄泻48例,均获治愈。
病例:
尹×,男,9个月。其母代诉:感冒后开始泄泻,下黄色稀水样或糊状粪便,每天7次,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小儿急性肠炎。刻诊患儿面容消瘦,哭声低微,大便每天1~3次、稀水样,指纹色淡红,隐约可见,舌淡苔白。用上药外敷肚脐3次获愈。
来源:
张大华,湖北中医杂志1992;(3):29
止泻洗剂
药物:
艾叶50克,透骨草、白胡椒各25克。
用法:
上药加清水500~1000毫升,煎10~15分钟,将药液倒入盆中,以不烫为度,将患儿两脚放入盆中洗浴约10分钟,每天3次。1剂药可煎3次。
疗效:
此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24例,经治1~4天全部治愈。
来源:
李友明,辽宁中医杂志1987;(10):42
车金膏
药物:
炒车前子、炒鸡内金各30克,鸡蛋清1个。
用法:
前二药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鸡蛋清调和如膏状,贴于脐中,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疗效:
此方治疗湿热型腹泻52例。痊愈37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
病例:
陶××,男,2岁。因饮食过饱,泻下黄色稀水便4天余,每天泻10余次,经用抗生素及输液治疗3天效不显。刻诊:面黄体瘦,口渴喜饮,小便短而黄,肛周色红,便味秽臭,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即用上方药贴肚脐中,3次后腹泻明显减少,大便基本成形,贴5次后痊愈。
来源:
张化南,黑龙江中医药1991;(1):5
巴豆黄蜡敷剂
药物:
巴豆、黄蜡各30克。
用法:
将上药捣如泥,做药饼如铜钱大,贴敷脐部,以手按紧,用敷料胶布固封,再用热水袋早晚各热敷脐部30分钟,每天贴敷1次,3次为1疗程。
疗效:
以此方治疗小儿腹泻100例,痊愈8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病例:
郑××,男,74天。患儿腹泻蛋花水样便14天,每天解10余次,伴恶心,烦躁不安,尿少。拟婴儿腹泻并中度脱水收治。检查体温37℃,发育营养稍差,皮肤弹性差,粘膜干燥,眼眶、前囟凹陷,腹膨软,肝脾阴性;血钾3.8mmol/L,钠125mmol/L,氯100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5mmol/L,大便培养4次均未见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生长;大便常规检查黄色粘液便,脂肪球+,白细胞2~3。采用补液、纠正酸中毒、消炎、止泻、输鲜血等治疗15天,病情未见好转,腹泻次数增加至每天16次、量多,脱水未纠正。停用所有药物,予上法贴敷脐部,当晚大便明显转好,腹泻次数减至每天2次,大便转为糊状而愈。
来源:
邹德霖,等,浙江中医杂志1992;(4):166
二叶菖蒲饼
药物:
艾叶10克,鲜荷叶1张(干者亦可),生姜、石菖蒲各5克,酒饼药3个,葱白10根,大米饭适量。
用法:
将上药研成粉末或切碎,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待水吸干,加入大米饭搅匀,做成大饼,趁热适度以肚脐为中心敷于腹部,用纱布或白布缚紧,仰卧2小时左右即可。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泄泻21例,19例外敷1次泄泻即止,症状消失;1例外敷2次泻撰,症状消失。1例无效。
病例:
刘×,男,1岁3个月。已病22天,恶心呕吐,腹泻如蛋花样,每天行4~6次。经中西药治疗乏效。诊时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口唇干燥,肠鸣腹胀,皮肤干涩,弹性较差,眼眶凹陷,精神萎靡,以此方外敷后泻止。
来源:
刘兴.广西中医药1987;(3):23
温脐散
药物:
肉桂4~6克,丁香、本香各5~10克。
用法:
上药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于小儿肚脐上一夜,一般1~3次可见效。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泄泻66例,痊愈56例,显效6例,好转4例。
病例:
王××,男,5个月。患儿泄泻3大,大便呈蛋花汤样,每天8~9次,腹部膨胀。曾予庆大霉素、食母生等治疗,效不佳。予此方贴肚脐治疗1次,泄泻次数减为日3~4次,再贴1次痊愈。
来源:
陈建平.中医杂志1985;(6):75
姜萸散
药物:
干姜、吴茱萸各10克,苍术、小茴香各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用1~2克以适量清水调匀后敷于患儿肚脐中,再用伤湿止痛膏封贴,每天换药1次。
疗效:
此方敷脐治疗小儿腹泻86例,痊愈65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5%。
病例:
李×,女,3岁。腹泻15天,每天5~6次,泻下完谷不化;面黄无泽,目倦无神,四肢清冷,舌淡、无苔,脉沉细。曾用西药治疗乏效。以此方敷肚脐,3天后症减,续敷3天痊愈。
来源:
钟勇,广西中医药1991;(3):107
肚脐散
药物:
苍术、川黄连、车前子、滑石、冰片各适量。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取2克用稀蒜汁调和后贴敷神阙穴(肚脐)上,用10×10厘米胶布固定,24小时换1次,连用3次为1个疗程。
疗效:
此方治疗婴幼儿湿热型腹泻375例,痊愈322例,好转21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为91.5%。
病例:
王×,男,6个月。患儿腹泻已1个星期,每天10次左右,泻物如蛋花样,经西药治疗未见好转。诊见精神尚好,肛门发红,腹不胀,脉数,指纹色紫。以此方治疗3次后,症状消失。
来源:
王永灿,等,江西中医药1992;(3):38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偏方精选》
2
本条ID:18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