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方
药物:
生姜。
用法:
取鲜生姜适量,切片,厚度及大小如5分硬币。患者侧卧,皮肤常规消毒后,将姜片盖于手少阳三焦经耳和髎穴上;搓捏艾柱如半截橄榄大小,放姜片上灸,施灸1柱为1壮,换姜片再灸2壮,连续灸3壮。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疗效:
此方治疗偏头痛43例,痊愈40例,好转2例,无效1例。
病例:
李××,男,42岁。左侧偏头痛已19年,曾经中西医多法治疗不愈,昨晚疼痛又发,时欲呕吐。用上方治疗1次后疼痛减轻,3天后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来源:
韩长根,四川中医1991;(3):34
川白石散
药物:
生石膏1克,白芷、川芎各0.5克。
用法:
上药研末,置于神阙穴(肚脐),再以伤湿止痛膏封闭。
疗效:
此方治疗偏头痛56例,收效迅速。
病例:
黄××,女,56岁。患偏头痛3年,尤以夜间为甚,经颅痛定、安定等治疗无效而来诊,用上法治疗,当晚痛减大半,次日头痛如失。
来源:
周永辉,浙江中医杂志1990;(5):198
活血止痛汤
药物:
川芎35克,菊花12克,当归10克,桃仁9克,白芷、白芥子、香附、柴胡各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2次,混合药汁分3次温服。
疗效:
此方加减治疗偏头痛84例,痊愈69例,好转11例,无效4例。
病例:
张×,男,58岁。患左侧偏头痛3年余,呈间断性发作,痛如锥刺,某医院诊为“血管性头痛”,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舌质偏暗,苔薄白稍腻,脉沉细而涩。证属气滞血瘀兼有痰凝,投活血定痛汤加黄芩4克,赤芍10克,水煎2次,分3次温服。服药1剂头痛减半,再剂痛止,服药3剂,疼痛消失。随访1年来见复发。
来源:
邵正泰,等,陕西中医1986;(11):492
手心握药
药物:
巴豆10克,朱砂5克,桃仁20克。
用法:
先将朱砂研细末,可不经水飞去渣,但不可近火,后入巴豆、桃仁,共研如胶泥,装瓶备用。巴豆生用,不需去油,桃仁去皮。每次取胶泥3.5克,分成2份,用2层纱布包妥,晚上入睡前,将药包置于两手心(劳宫穴周围),外用胶布固定。药物固定后,用手指轮流缓慢按压药包30~50分钟,每分钟40~60次,次晨将药取下。注意勿使药末入口、眼等处。治疗期间除高血压病人继服用原降压药以外,其余中西药皆停止使用,并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治疗10天若效果不明显,冷天可用热水烫手10分钟,揩干后再用;热天加小麻油3~5克于药末中再用。
疗效:
此方治疗顽固性头痛46例,显效25例,好转16例,无效5例。
病例:
钟××,男,25岁。1年前施工时不慎从高处跌落,当时昏迷,经救治后,除头痛外,诸症均消。曾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头痛以左侧及巅顶部更甚,有时胀痛,有时痛如针刺,夜间常因头痛而不眠,局部及颈项有按压痛;且伴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夜卧不安,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此乃气滞血瘀所致。上方加麝香0.3克如法用药。10天后复诊,头痛已减轻,夜卧稍安,其他症状有所改善,但局部仍有刺痛及按压痛。上方继续治疗20天,头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总共治疗50天,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来源:
王宏论,等,浙江中医杂志1991;(4):179
六安祛痛膏
药物:
白芷,木香各60克,乳香、冰片、红花、樟脑各30克。
用法:
将上药捣碎研成粉末,用蓖麻油调成软膏放罐内备用,用时在疼痛区我明显压痛点,在压痛点部位先按摩3~4分钟,然后外敷止痛药膏,用胶布贴好,隔天1次。
疗效:
此方治疗头痛(非器质性)5例均有效。
病例:
张×,男,岁。4年前右侧头顶颞部有间隙性针刺样剧痛,281985年以来发作频繁,隔天发作1次,持续1~2小时。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发现。脑电图提示血管性头痛。在耳垂后、颞浅动脉及太阳穴处敷用六安祛痛膏,共敷4次,头痛未发作。
来源:
钟晶华,陕西中医1986;(12):551
芎葛汤
药物:
川芎、钩藤各12克,葛根18克,白蒺藜、白芷各10克,白细辛、全蝎各4.5克,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各24克。
用法: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
此方治疗血管性头痛24例,治愈12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1例。
病例:
张×,女,35岁,工人。3年来经常右侧头痛,阵发性加剧,时作时止,近1年来,每当行经则头痛更甚,甚则痛如刀剜,恶心呕吐,某医院检查后诊为血管性头痛。来我院就诊时正值经期,症状加重。证见面色无华,口唇略紫,舌淡边有瘀点,苔白微腻,脉弦细。用上方加桃仁10克,红花、半夏各6克。服4剂后头痛减,发作次数亦少,效不更方,续服6剂,诸症悉除。随访2年未见复发。
来源:
王意诚.陕西中医1985;(4):174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偏方精选》
2
本条ID:1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