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病神奇疗法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十分广泛,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名医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确有其独到之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艾灸疗法能提高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对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泌尿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灸法不仅可治病,且能防病保健,长期坚持艾灸,可强身健体,美容驻颜,延年益寿。

艾灸疗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是家庭防病保健的好方法,值得大力倡导推广。随着社会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已开始意识到药物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迫切期待用简便易行、有效安全的方法进行自我防治、养生保健。为此我们把艾灸疗法介绍给大家,使它走进千家万户,造福于人民。

(1)何为艾灸法

艾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绒作为施灸材料而用于灸治的一种方法。

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形如菊叶,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遍地皆生,五月采集,叶入药用,性温,能振扶元阳,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温通气血,调整机体功能。又因其气味辛苦,辛能通经理气,苦可燥湿逐邪,如之艾火温和,穿透力强,感觉舒快,是灸法的最佳施灸材料。由于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燃力缓,药热并举,是它物所不能替代的。

艾柱灸: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艾炷一般分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重约0.1克;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其制作方法有两种手工制作: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一边捏一边旋转,把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艾灸时,用火柴或燃着的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即可。艾炷燃烧一个,称为一壮。施灸的壮数,艾炷的大小,视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治疗的部位以及是否化脓而定。大凡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肌肉浅薄的头、面、颈、项、四肢末端宜小壮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壮多灸。

(2)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清艾条与药艾条两种(药店有售)。清艾条用薄棉纸(长28厘米、宽6厘米)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厘米、长20厘米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易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重量约10克,可燃烧约1小时左右。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等药,等份研末,每支艾条取6克药末掺入艾绒中,用三层厚棉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3)艾条灸法可分悬起灸与实按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的一种灸法。其中有悬于施灸部位之上,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温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约3厘米,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的回旋灸;还有点燃的艾条在施灸处上下移动,呈麻雀啄米似的雀琢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及神经性麻搏、小儿疾患等等。

灯火灸:又名灯草灸、油捻灸,是用灯芯草蘸油(香油、麻油、苏子油均可)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捽烫的方法。根据疾病选定穴位后,用有色笔做一记号,取3~4厘米长的灯芯草,一端浸入油中约1厘米,点火前用软绵纸吸去灯草上的浮油,用右手拇、食指捏住灯草上1/3处,将燃火一端慢慢向穴位移动,待火焰稍变大时,立即垂直接触穴位标志点,随即发出“啪啪”清脆的爆碎声,火亦随之熄灭。灼灸次数因病而异,一般2~4次。灸后局部保持清洁,预防感染。

本法适用于小儿惊厥、小儿营养不良、流行性腮腺炎、胃痛、呕吐、呃逆、疔疮疖肿等病证。

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施灸前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或粥汤或凡士林或清水或酒精,以防艾炷倾倒。直接灸根据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的不同分为无瘢痛灸、发泡灸、瘢痛灸三种。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条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因而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隔物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隔盐灸: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温,填平脐孔,上置艾炷灸之。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而施灸,以免食盐受火爆起而致烫伤。如病人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其中灸之。临床一般施灸5~9壮,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疝痛等。本法还有回阳、救逆一固脱之功,可用于肢冷脉伏之虚脱之证,但必须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出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隔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厘米,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也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如硬币大,厚约0.4厘米,中间扎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

隔姜灸: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3~4毫米的姜片(姜片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1个或数个艾炷点燃施灸。如初灸1~2壮,局部有热痛感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反复进行,直至艾炷烧完。一般每次每穴施灸3~5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本法适用于因寒所致的呕吐、腹痛、泄泻、胃痛、痛搏、痛经、面瘫等病症。

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2~0.4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如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疖、蛇咬、蝎螯等外伤疾患。

艾灸法适应于70多种疾病治疗,凡是针灸法适合的穴位也都适合本疗法治疗。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
2
本条ID:18414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