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清·吴谦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或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凉阴而止吐衄,或加黄芪固表之汗,或加当归救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生,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言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唐容川浓煎细咽熟睡,取养胃之阴,安护其气,气不脱则血不奔矣。世以党参代之,并认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人之真气,生于肾中,全赖水阴含之;出纳于肺,又赖水津以濡之。故肾中水阴足,则气足而呼吸细;肺中之水津足,则气足而喘息平。人参滋补中宫之津液,上布于肺,下输于肾,故肺肾之气得所补益。(《血证论》)
近代·程门雪气脱证,口开眼闭,手足厥冷,汗如雨泼,六脉微细。非独参不救,古法用一、二两。今价贵,亦至今必用二、三钱,始有力,也有童便冲入更佳。此症至急,不能久待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程某某,女,27岁,1965年1月17日,医院妇产科病房。
主诉:1月13日早5点,生产一女,头晕已4天。
病史:素体衰弱,25岁结婚,1月13日晨,足月臀位难产一女,分娩时出血过多,胎儿娩出后2时许突然头晕目瞀,不省人事。血压75/45毫米汞柱。当时给予急救,约10分钟左右缓解后,患者身热,汗出如雨,口渴欲饮,随给静脉输液。今已4天,仍阵发严重头晕,不能起坐,汗出气短,口渴不纳;阴道尚有少量出血,色淡,无腹痛。脉象微细,舌质淡无苔。
辨证分析:属产时失血过多,导致气阴两伤,不能上荣于脑,脑空失养,故突发头晕眼花,一时不省人事。气血两虚,则汗出乏津,虚热内生,故身热,口干欲饮,为阳衰阴竭之兆,产后脱证。
治法:拟大补气血生津为宜。
方药:(1)独参汤:红参30克。水煎,频频饮服,2~3小时1次,每次可服10~20ml。
(2)当归补血汤加味:生黄芪40克,当归身10克,陈皮9克,麦冬10克,五味子7克,炒远志9克,玉竹参1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治疗经过:2剂后,头晕未大发,仍身热汗出,食欲欠佳。上方加炒山药20克,4剂后,身热汗出减轻,头晕好转,欲进流食。独参汤改为一日三次;原方又4剂,诸证基本消失,食欲接近正常,可下床活动。脉象转为虚缓。血压110/75毫米汞柱。嘱汤剂停服;独参汤,早晚1次。1周后痊愈出院。
例二 刘星元治厥证案(选自《甘肃中医论文医案选·刘星元诊》)。
1944年5月18日,患者包某某,湖南人,住兰州市曹家厅某某号。傍晚时刻,忽病气脱,厥仆昏不知人。家人仓惶,邀我诊视。我即去,见病人两颊泛红,神识不清。经察:手足冰冷,玉茎缩入包皮,手脉寸关尺浮取俱洪大有力,沉取则空乏无力,表现暴出之象,幸未至于数;足脉趺阳、太溪未绝。家人问我如何?我说:此病名厥,状实危险,然尚有救。即速购西洋参三钱,煎汤救急,以固元气,然后续服汤药。处方如下:
败龟板一两 菟丝子五钱 生地黄五钱 白茯神四钱 润远志四钱 北五味一钱 地骨皮二钱 青蒿二钱 炙黄芪一两 炒白术四钱 炙甘草三钱。
经服参服汤以后,险状悉退,但脉仍洪大,精神惫困不支。我每日必到他家察脉一二次,每次均告以仍照原方服一剂。如此十四日,服药十四五剂,其间病状虽亦偶有轻微变化,方药则始终未改。脉息由洪大渐渐降至微弱,诸证均退,精神亦一日振作一日。止药后调养月余,恢复健康。
按语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配。血随气行,气治血治。血脱昏晕时,以固元气为主,盖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否则气脱矣。血脱昏晕,气将脱时,以吉林人参二至三钱,兼成浓汁,缓缓服之,加童便一钟尤佳。现今用治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每收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