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潜阳以治眩晕

名医简介

徐小圃(1987〜1959),沪上儿科大家。

眩晕是一种自觉症状,临床多见于能自述病情年龄较大的儿童。小儿眩晕的原因,一般有感受外邪、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亏损等,但多为阴阳失调所致,因头为诸阳之会,耳目乃清空之窍。

先生根据临证实践,认为不少小儿因禀赋不足,或久病正衰、穷必及肾,气阳下虚,虚阳上僭,导致眩晕。患儿每见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脉软等症。先生对此类病儿,每投以温肾潜阳法,亦称温潜法。药用附子为主,配伍磁石、龙齿、牡蛎镇潜之品,则可制其標焊之性,而乏僭逆之患。温潜法为先生所习用,亦其治病一大特点。如兼有形瘦、舌光红等阴血亏虚之症,酌加阿胶、鸡子黄芩补阴养血;眩晕甚,加天麻、白蒺藜、石决明等平肝熄风;夜寐不宁,加枣仁、朱茯苓等养心安神;泛恶纳少,选加半夏、橘皮、枳壳、砂仁、谷麦芽等降逆启胃;便秘,加油当归、黑芝麻养血润肠,或半硫丸温肾通便。

秦幼

气阳下虚,头目眩晕,形瘦胃呆,肢清溺长,腑气艰行,舌薄白,脉迟软,当予温潜。

黄附片9g、活磁石30g、生龙齿30g、生牡蛎30g、明天麻9g、潼白蒺藜各12g、砂仁壳6g、白茆花6g、陈皮4.5g、香谷芽15g、油当归12g、黑芝麻12g、半硫丸12g(包)。

本例患儿症见头目眩晕,肢清溺长,脉迟软,乃气阳下虚、虚阳上僭,治用温下潜阳之、法。方用附子温肾扶阳;磁石、龙齿、牡蛎镇潜浮阳;天麻、潼白蒺藜平肝补肾;当归、黑芝麻养血润肠;砂壳、白茆花、陈皮、谷芽和中消滞。便秘亦由虚寒所致,故取半硫丸以温肾逐寒,通阳泄浊,一药两用。先生辨证之细,用药之精,于此可见一斑。

余幼

呕恶已止,肢冷已和,头目眩晕,腑气艰行,舌无苔,脉濡缓。气阳下虚,再以和中潜阳。

黄附片9g、活磁石30g、生龙齿30g、明天麻6g、小川连2g、潼白蒺藜各12g、石决明60g、紫贝齿60g、橘皮4.5g、乌梅炭4.5g、黑芝麻15g、半硫丸15g。

本案呕恶虽止,头目眩晕,腑气艰行,予和中潜阳为治。药用附子温下益阳;磁石、龙齿、石决明、紫贝齿、天麻、潼白蒺藜潜阳平肝;川连、橘皮和中降逆;黑芝麻、半硫丸温润通腑。二诊眩晕欲呕,头痛偏右,舌薄白,脉濡缓。治以潜阳。

黄附片9g、活磁石30g、生龙齿30g、醋炒柴胡3g、明天麻9g、砂仁壳6g、姜半夏9g、橘皮4.5g、炒桑枝12g、荷叶1角、黑芝麻15g、油当归12g。

三诊眩晕、头痛均减,咳痰不爽,舌薄白,脉濡缓。气阳两虚,再宗前法。

黄附片9g、活磁石30g、生龙齿30g、潼白蒺藜各12g、仙半夏9g、橘皮4.5g、黑芝麻15g、油当归12g、五味子2.4g、淡干姜3g、白杏仁12g、桑寄生12g、炙鸡金12g。

本例气阳下虚,阳不潜藏,故眩晕欲呕,并有头痛。方用附子、磁石、龙齿温肾潜阳;天麻平肝止眩;半夏、橘皮、砂壳、枳壳降逆和中;醋炒柴胡调和肝胃;荷叶升清;当归、黑芝麻养血。三诊时,头眩头痛得止,再以温潜法为主调理善后。

孙幼

一诊头晕,盗汗,龈肿,舌少苔,脉虚软,右大于左。治以滋阴潜阳,以清胃。

原金斛12g、鲜首乌15g、生牡蛎60(先煎)活磁石30g、生龙齿30g、潼白蒺藜各12g、朱伏苓18g、酸枣仁15g、柏子仁12g、油当归12g、小川连4.5g、黑芝麻15g、竹茹6g。

二诊眩晕已止,已不盗汗,龈肿,胃呆,腑气艰行,舌少苔,脉虚软,再宗前法治之。

黄附片9g、生牡蛎60g、生龙齿30g、陈阿胶9g、麻黄根4.5g、酸枣仁12g、朱茯苓18g、沙苑子12g、浮小麦12g、糯稻根12g、生白术12g、陈蒲葵30g、鸡子黄1枚(打冲)。

本案症见眩晕、盗汗,乃气阴两虚,虚阳上僭,治以潜阳育阴。药用附子、牡蛎、磁石、龙齿温下潜阳;阿胶、鸡子黄育阴养血;枣仁、麻黄根、陈蒲葵、料豆衣养心止汗;沙苑子、白术、茯苓、红枣健脾益气。

(陆鸿元、邓嘉诚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8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