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江尔逊(1917〜),乐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十枣汤乃张仲景用以治悬饮的峻泻逐水名方,由甘遂、芫花、大戟、大枣4味药物组成。宋·陈无择《三因方》将十枣汤去大枣、芫花,加白芥子,名为控涎丹。这二首方剂,后世诸家根据《内经》“去菀陈莝”的治疗原则,用以攻逐水饮,治疗水肿、臌胀。近代多用于顽固性严重水肿、胸水、腹水之属于体质尚好,脉实有力,能耐受攻下者。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部分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患者,入院时全身严重水肿,大量腹水,小便不利,正虚症状明显,用各种利尿剂,水肿顽固不消。用健脾补肾法治疗,选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病人无恶心呕吐及腹泻之不良反应,尿量迅速增多,浮肿消退,肾功能亦随之改善。
例1周某,男,46岁,住院号20521。
初病无特殊诱因,仅头面浮肿,以后逐渐加重,发展为全身肿,腰胀痛,恶心呕吐。全身反复浮肿4月余,加重半月,于1977年6月8日入院。血压19.3/13.3kPa,蛙状腹,腹围93cm,腹水征阳性,阴囊肿如儿头大,下肢肿甚。化验:大量蛋白尿,胆固醇19mmol/L(737mg/dl),总蛋白42.5g/L(4.25g/dl),白蛋白15.5g/L(1.55g/dl),非蛋白氮37mmol/L(51.9mg/dl)。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住院期间经西药抗感染、降压、利尿、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中医前后用四苓四皮饮、导水茯苓汤、真武汤、六君子汤等交替使用。血压维持在17.3/12kPa左右,尿量由每日500ml增加到1200ml左右,有时达到1500ml,但腹围仍不减,一般维持在98cm左右,最高达101cm,全身浮肿消退不理想。于7月14日改服控涎丹,第2日起尿量显著增加,每日高达2600〜2800ml,腹围在一周内降至77cm,一周后转以真武汤、六君子汤等,前后共服控涎丹15天,患者无不良反应。继以六君子汤、济生肾气丸、八珍汤巩固疗效,于1978年8月11日出院。出院时全身浮肿消失,尿量每日1000ml左右,血压正常,腹围70cm,尿常规基本正常,胆固醇6.6mmol/L(256mg/dl),唯血浆白蛋白仍低。
例2车某,女,43岁,住院号10052。
腰痛8月余,水肿6月余。初时面部浮肿,继之双下肢水肿,尿少,腹胀不适,全身极度乏力,头昏眼花,一直咳嗽吐白色泡沫痰,间杂脓性痰,时感畏寒发烧,于1976年3月10日入院。体温39.8℃,血压14.l/9.06kPa,全身衰竭,明显水肿,肺部少许湿性啰音,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下肢肿甚。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脓细胞(++),颗料管型(++),白细胞5.9×109/L,血色素49g/L(4.9g/dl),非蛋白氮26mmol/L(36.4mg/dl),二氮化碳结合力19.3mmol/L(43容积%),胆固醇12.4mmol/L(480mg/d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
西医经过抗感染、利尿、补血药、输血及对症等治疗,患者一直不规则发烧,全身情况极差,于3月17日同时服中药。当时主症:发烧、咳嗽、胸胁痛、口苦、食少、苔白厚伴全身肿。服香附旋覆花汤前后共10剂,上述症状好转。主要矛盾表现为全身浮肿,严重腹水,痰多,口干思饮,舌淡有裂纹。改为六君子汤合四苓四皮饮加减,西药加上丙酸睾丸酮及强的松治疗,前后守方1月,水肿改善不大。西药加环磷酰胺静滴,并改服中满分消丸加减约2周,下肢肿及腹水有所减轻但不理想。于5月15日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服十枣汤,前后共7日,患者无不良反应,大便稀,每日3〜4次,最多7次,尿量较前明显增多,全身浮肿渐次消退,小便基本恢复正常,胆固醇4.4mmol/L(170mg/dl),血色素79g/L。
甘遂、大戟、芫花均为峻下逐水药物,药性峻烈,且具有毒性,所以历来对其炮制、配伍、剂量、运用方法及禁忌症等均非常注意。使用上述药物时,均需以醋浸拌匀,放锅内炒至醋被吸尽并呈微黄色时,共研细末,以红枣煮烂如粥;加入药末吞服(十枣汤),或以胶囊装入药末,或以红糖包裹药末为丸吞服(控涎丹)。剂量使用一般视患者体质情况,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初由每次1.5g,每日1〜2次,逐渐加至每次3g,每日2〜3次。根据《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原则,如无副作用,一直服到水肿退至80%左右为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增减剂量或停药。临床一部分病人没有或极少有副作用,但也有一部分病人因反应较大而被迫停药。因此,如果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或减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变逐水剂为利尿剂,充分发挥其利尿而不伤正的作用,必将扩大此二方的运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