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培生(1914〜),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心律失常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疾患者,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休克、心脑综合征等。笔者随李氏侍诊多年,对其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有所领悟。李氏认为心律失常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由痰滞、气郁、血瘀所致;虚证多与阴血不足、阳气虚衰有关。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短气、乏力、脉结代或疾或迟等,临床当循此而辨证处方用药。
滋阴和阳
心律失常者,每有气阴两虚之脉症。盖心主血脉,血以养心,而血气互用,所谓血载气,气帅血是也。外邪入心,心阴阳受损,气血亏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则心悸气短,脉结或代。治当以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为主,兼以治标。通过调理阴阳,扶助阳气,藉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兴奋心肌,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是使异常心律复常的一个重要步骤。
症见心悸,气短,自汗,少寐多梦,胃纳不振,疲乏无力,脉细或细数或结代,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苔剥。此证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肌病、冠心病等引起的房性或室性期外收缩、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治宜滋阴和阳,益气养血。药用:炙甘草、人参、生地、麦冬、阿胶、麻仁、茯神、炒山楂、砂仁、大枣等。若触事易惊,心悸不安,宜加龙牡、珍珠母、柏子仁、炙远志等,以重镇潜阳,宁心安神,定惊止悸;胸闷太甚,自感窒息,呼吸不畅,可加郁金、瓜蒌皮、薤白、橘皮等通阳利气,宽胸散痹;胸部刺痛,舌质紫黯,可加三七、丹参、赤芍、制乳没等,以活血消瘀,通络止痛;心烦不寐,口糜生疮,舌质红绛,是心火太旺,则宜加入丹皮、丹参、竹叶、玄参等育阴养血,清火除烦,甚者加黄连,以苦寒直折火势。
张某,男,40岁,干部。1982年9月10日初诊。心悸短气,神志不安2年。患者长期在某市搞计划工作,2年前因过于劳顿,病发心悸不安。当时在省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对症治疗3月余,症状略见好转,惟停药后病情反复,近期病情加重。诊其脉,五六息即见一止,心悸不安,夜间不眠,遇劳或失眠则心悸发剧,饮食二便尚可,舌边尖甚红,中有白苔。素嗜烟酒。证属劳心太过,阴液虚而不得濡润,阳气虚而不得畅通,遂致心主受累,而见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治宜益气补虚,滋阴和阳,宁心安神。
处方:
上药1剂分3服,服时兑入米酒半汤匙合服,并嘱其戒烟酒、辛辣之品,以安神摄养为宜。药进15剂,心悸失眠好转,脉搏仍有间歇,惟面部有时浮肿,腹满不适,以上方去龙牡、炙草,生地减量,而加茯苓、楂炭、橘皮、橘络以理气消胀。连服15剂,心悸各症大减。以脉搏歇止偶见而诊,则于前方中加入丹参、柏子仁养心安神。至年底,患者特来致谢,云服药30剂后,复查心电图已见正常,现已参加工作云云。
涤痰通络
痰湿阻络是心律失常的又一重要病机。《证治汇补》所谓:“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李时珍亦云:“迟司脏病或多痰”(《濒湖脉学》),可见痰湿亦能导致心律紊乱。因诸阳受气于胸,邪恋胸中,胸阳不振,津液不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则胸痛胸闷;痰浊阻滞,肺失宣降,而有咳喘短气诸症。
本病凡以胸阳痹阻为主者,即可以祛痰为法。
症见心痛闷胀,胸中窒闷或如累压,左肩背及左臂内侧胀闷或痛麻,头晕眼花,泛恶欲吐,舌质红或黯淡,苔白腻,脉弦缓或弦滑,或迟或结代。其多见于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等引起的早搏、传导阻滞或心房纤颤等。治宜涤痰通络。药用:瓜蒌实、薤白、法半夏、川贝、炒枳实、橘皮、橘络、炒山楂等。若胸闷气短者,宜加党参、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复脉;心悸怔忡,可加炙甘草、柏子仁养心安神;心前区闷痛,加石菖蒲、檀香理气行滞;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加赤白芍、丹参、乳没活血通络;血压升高,加生龙牡、天麻等重镇潜降。
胡某,女,43岁,工人。1983年3月12日初诊。心悸、胸闷、气喘反复发作5年,复发加重1个月。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有憋闷,头昏乏力,轻度咳嗽,有时咯少许粉红色痰,小便短少,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苔白厚腻,脉结代。体检:口唇发绀,颜面轻度浮肿,两颧紫红,心率102次/分,律不齐,心尖区闻及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心电图:P波增宽并有切迹,电轴右偏,心房颤动。X线检查:心房增大。某院诊断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心衰Ⅰ°。经长期抗感染、强心、利尿等处理,时好时发。此次发作,经某医院中药温阳利水之剂治疗,反致咳喘加剧,咯血不止。此非阳虚寒凝,乃胸阳痹阻,痰浊凝聚,脉络不通。治宜宣痹通阳,涤痰散结,活血止血。
处方:
服药5剂,咯血即止,胸闷缓解,咳喘亦轻,小便通利,浮肿先退,惟活动后稍有喘气,肢软乏力,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结代。遂以上方去血余炭、仙鹤草、木通、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迭进60剂余,诸症缓解。后以通阳散结、活血通络、养心安神之法调治收功。随访2年未发。
解郁行滞
情志失调是导致心律失常的病因之一。《灵枢·口问》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可见,各种情志刺激都可能伤及心脏,心神受损又可影响其他脏腑,反过来又可以加重心脏病情。临床观察,情志失调引起心律失常者以肝气郁结者为多见。因此调理脏腑气机,解郁行滞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方面。
症见胸闷心悸,失眠多梦,短气乏力,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噫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咽不利,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结代或细而结代。此证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有心律失常者。治宜疏肝解郁,养心安神。药用:柴胡、白芍、炒枳壳、制香附、郁金、陈皮、茯神、丹参、炒山楂等。若心悸怔忡,心率较快者,加龙牡、珍珠母等以定惊安神;心胸憋闷,有窒息感者,加蒌皮、薤白、苏梗等以宽胸理气;胸闷多痰,舌苔较腻者,加川贝、石菖蒲、橘红等化痰通络;心神不宁、夜不安寐者,加柏子仁、炙远志、合欢皮等养血安神;胸闷刺痛,难以耐受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心烦急躁,卧寐不安者,加炒栀子、黄连、玄参等清心除烦。
周某,女,46岁,教师。1991年9月3日初诊。心悸胸闷腹胀反复发作7年,复发加重1月。84年因妊娠行人流术后,情志不舒,大量食用海马蒸鸡等,致手足浮肿,心悸,腹胀,以为虚损使然,又过服补益之药膏(药名不详),上症加重。曾多次到一职工医院诊治。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肝功、B超检查正常。考虑为“更年期综合征”、“频发性室早”,予服心律平、谷维素、肌苷片等西药及中药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剂,无明显效果,特请李氏诊治。现症:心悸胸闷,头昏乏力,失眠多梦,性情烦躁,腹胀纳呆,嗳气频作,大便干躁,小便灼热,月事已3个月未潮,舌红苔薄黄,脉来结代,每分钟歇止8〜9次。李氏断曰:“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情志不遂,滥用补益,则肝气郁滞,脾胃失运,血运失常,心神失养,故有心悸胸闷、纳差腹胀、性情烦躁、脉来结代等症也。”当以疏肝解郁,宽胸理气,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为法。
处方:
二诊:服用上方5剂,心悸好转,浮肿腹胀减轻,大便也较前通畅,脉转细数,惟稍有胸闷。于前方适量参入养血活血之品:
连服15剂,心悸胸闷消失,身无浮肿,纳食正常,脉象细而带弦,惟食后稍感腹部不适。后用疏肝健脾,养血和血之剂调治而愈。
活血通络
血瘀气滞于心律失常中极为常见。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禀赋不足,或脏腑失调,劳役过度,寒热扰心,情志不舒等,均可导致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生心律失常,李时珍所谓“结脉皆因气血凝”(《濒湖脉学》)是也。活血化瘀,调畅气机,对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等有良好功效。
症见胸闷刺痛频频发作,心悸气短,精神抑郁,头昏身倦,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黯红或边有瘀点,舌苔薄白或薄黄。病久阴伤者舌红少苔,脉沉弦涩或促或结代。其多见于冠心病、风心病等引起的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治宜活血通络,行气止痛。药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生地、丹参、制香附、山楂炭等。若瘀血胸痛甚者,加乳没、灵脂、元胡等活络止痛;胸闷有窒息感者,加厚朴、苏梗、萎皮、郁金等宽胸理气;心悸头昏,有热象者,加葛根、苦参、黄连以清心泻热;心率较快,阴虚阳亢者,加夏枯草、菊花、钩藤等清热潜阳;胸闷有痰者,加瓜蒌皮、薤白、法夏、川贝等化痰散结;心阴虚损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等滋阴复脉;心阳不足者,加党参、桂枝、甘草等温通心阳。
梁某,男,74岁,干部。1989年9月初诊。心悸胸闷反复发作5年,复发加重半年。5年前因为劳累及饮酒病发心悸胸闷,发作欲死,即到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超声心动图等检査,诊断为冠心病,心房纤颤,用西地兰等治疗,病情缓解,但稍遇劳累或情志不舒时,房颤又发。先后住院5次,房颤时发时止。近半年来,发作尤为频繁,故请中医治疗。刻诊所见:心悸气短,胸闷不适,时有胸痛,痛如针刺,动则喘气,睡眠多梦,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带黄,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苔光剥少津,脉来见代。辨证属心血瘀阻,脉络不通,阴津亏耗,心神失养,治用活血通络,理气宽胸,滋阴复脉。
处方:
二诊:心悸气短好转,心痛消失,大便通畅,舌面有少许津液,但仍有胸闷,稍有气喘,睡眠不安,舌暗红,边有瘀点,苔有光剥较前为好转,脉代。是血脉瘀滞未去,心阴亏虚证在,宗上方略为出入为治。
处方:
连服15剂,心悸胸闷气短缓解,喘促已平,舌上有薄白苔,脉转细数,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后以养血活血,滋阴复脉,宽胸理气之法调治数月而愈。
李氏认为,心律失常一般以虚证多见,然也有以瘀血、气滞或痰阻为主者,临床治疗当有所侧重。据李氏经验,过速性心律失常者,用柏子仁、当归、菟丝子、石斛、徐长卿等养血安神、滋阴补肾的药物,有减慢心率的作用;若过缓性心律失常者,用麻绒、麝香、鹿茸、茶叶等芳香走窜、温阳兴奋的药物,有加速心率的作用。此外,如炙甘草汤及生地、麦冬、元胡、赤芍、柴胡、桂枝、茵陈、苦参等均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临床可随症选用,又不可拘于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