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和胃活血化痰,善用通降扶正祛邪

名医简介

关幼波(1913〜),北京中医医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理气和胃

关老认为,尽管胃脘痛的病因有气血寒热湿食痰之分,但就临床所见,郁怒伤肝,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者多见,其总的病理机制则是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理气和胃实为胃脘痛的主要治法。他擅用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木瓜、香附、砂仁等。旋覆花、生赭石均有理气降逆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气机不畅,病在中上焦之证;杏仁、橘红,关老认为有理气和胃化痰润肠之功,对临床上出现气郁痰阻之象,用之甚妙;木瓜一般用以治疗风湿痹痛、吐泻转筋之候,有舒筋和络之效,但关老认为其理气化湿和胃之功也著,盖机体津液运行和输布正常贵乎于气机通畅,气行则湿化,气滞则湿生,所以与香附相须,可充分发挥理气和胃化湿作用;砂仁和胃之力自不待言。

活血化痰

关老治病善于活血化痰,不仅在肝胆疾病中,而且也适用于大部分临床杂病。他认为气行血行,血瘀气滞,病之形成,必由气及血,气不行则血也不畅,而气滞则痰生,瘀血互结,则更使疾病难以向愈。所以,血行痰化则气行通畅,气机运行则诸脏功能恢复正常,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用药也多用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理气化痰,同时用当归、白芍、丹参、延胡索以活血。当归善于养血活血,可适用于一切与血有关之疾。白芍养肝阴活血以止痛,丹参则重在活血以养血,祛瘀以生新,古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说,而延胡索又在疏肝之基础上以活血,气行血行,血畅气通,可见活血之法也绝非单纯以活血,必在活血同时辅以其他治法,效果才能显而易见。

善用通降

胃为六腑之一,水谷之海。“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降则滞,反升为逆,叶天士也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治胃之关键还在于胃之通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导失职,壅滞为痛为患。然“通”字之意,须全面理解。痛有暴、久之分,又有气、血、寒、热、湿、食、痰之异及虚、实之别,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不必囿于一法一方。正如《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则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泄下为通,则妄矣。”关老善用的理气和胃,活血化痰,消食导滞,健脾益气等法,皆寓有一个“通”字。

扶正与祛邪

关老常说,疾病辨证治疗除注意气血寒热以外,更应分析虚实之不同。虚虚实实,乃为治病之大戒。而虚则又有因病而虚和因虚而病之分。虚实的主次关系在每一个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又有区别,或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或虚实并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又成为治疗的关键。关老初步认为因病而虚多表现为由实转虚的过程;初期多表现为以实为主,此时多需祛邪,治疗其原发疾患,即以治本,邪去则正安;进一步发展则虚实夹杂,若正气尚支,又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正虚邪弱者以扶正为主,祛除余邪为辅,扶正以助祛邪,祛邪即为扶正;当疾病后期,正气不支,有欲脱之象,又急当扶正救脱为先。当然因病致虚并不尽是由实转虚的典型过程,此时又另当别论。因虚致病多是素体禀赋不足,或再兼感外邪,或正气不足,功能不健而产生所谓之“实”的病理产物,往往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这样就应虚实兼顾,且以扶正为主治本。总之要体现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关老认为:中医必须充分发挥其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特点,但也不是完全排除现代医学的一些知识,应灵活掌握辨证与辨病,且首先注重辨证。如关老对溃疡病的认识,他认为溃疡在未形成之前,病在气分,多表现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之象;溃疡既成,则病属血分,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痰阻血络,其痛则表现为固定不移等特点,此时他多在理气和胃的同时加以养血活血,并用阿胶珠、白及、三七粉等药研末装囊吞服,以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这就是说辨证为重点,辨病为辅佐。又如胃癌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西医药理研究上述二药均有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的作用;膈肌痉挛用刀豆子、生瓦愣、藕节以缓解平滑肌痉挛等均属此例。这是关老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积累出的宝贵经验,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古人云:“三分治疗七分养”。此“养”即上述的自身调理之意,而自身调理关老将其分为饮食调理和情志心理调节。在胃脘痛这一疾病过程中,虽有喜暖喜凉等特点,但多伴有消化不良之症,寒热之食物能刺激胃壁粘膜,皆使胃部不适等加重,所以关老主张在服药的同时,要忌生冷、辛辣油腻,避寒凉,且最好在饮食上少食多餐,这是因为寒凉生冷易伤脾胃之阳,致运化之力无权,蕴湿生痰,滞于中脘;辛辣之品则往往导致病邪化热,形成湿热之证,更使病情缠绵难愈。而饮食少食多餐,能够使食物完全腐熟消化,更多地吸收营养,对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酸分泌过低的人则更为适宜。特别是在疾病后期,饮食调理就列显示出重要性。另外情志心理调节也不能忽视。关老认为情志因素影响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体内生物化学物质即内环境的改变产生疾患。在治病的同时,调节情志,少郁怒,仍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大法宝。

一、血瘀型临床表现: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固定不移,可伴有吐血、便血等症,舌质紫暗,脉涩。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用:

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当归、白芍、香附、丹皮、延胡索、丹参

二、实热型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喜凉拒按,伴吞酸、口干、口苦等症,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胃郁热,气机失畅,治宜疏肝泄热,理气和胃。方用:

旋覆花、代赭石、杏仁、橘红、焦术、酒芩、当归、白芍、香附、川连

三、虚寒型

胃脘隐痛或冷痛,喜暖喜按,空腹时加重,伴畏寒肢冷,便溏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脾胃虚寒,气机阻滞,治宜健脾温中,理气散寒。方用:

党参、藿香、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砂仁、吴茱萸、香附、肉桂

四、阴虚型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缠绵难愈,伴有口干,大便干燥等症,苔少,脉细;阴虚有热者可见五心烦热,胃脘灼热感,舌红脉数等症。胃阴亏损,治宜养阴益胃。方用:

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生地、当归、白芍、乌梅、炒知柏、扁豆、生甘草

五、脾虚型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胀痛,伴有乏力,四肢痠软,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脉沉滑。脾胃虚弱,治宜健脾养胃。方用:

党参、白术、茯苓、生甘草、薏苡仁、当归、白芍、佛手、藿香、砂仁

六、食滞型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或胀满堵闷,拒按,吐后及矢气后痛减,往往可见嗳气酸腐,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等症,纳差,舌苔厚腻,脉沉滑,多有暴饮暴食史。饮食停滞,气机不畅,治宜消食导滞,理气和中。方用:

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焦术、酒芩、焦三仙、砂仁、藿香炒、莱菔子。

另外,病情变化多端,药物也须加减化裁。如胃痛较剧,重用白芍,再加延胡索、佛手;冷痛加生姜、砂仁;灼痛加酒芩;胀痛加青皮、陈皮;刺痛加当归、红花,重用元胡;隐痛及空腹痛者加党参、白术;寒邪侵袭暴发疼痛者予以良姜、吴茱萸;恶心加法夏、生姜;呃逆加旋覆花、生赭石,重者用刀豆子、生瓦愣、藕节;吞酸加生瓦愣、乌贼骨;口苦者加酒芩、川连;腹胀者可佐以厚朴、炒莱菔子;纳差加砂仁、焦三仙消食导滞;眠差予夜交藤、远志、炒枣仁以安神交通心肾;便干用瓜蒌或酒军;便泄或水泄给予苍术、白术、莲子肉、生薏米;呕血吐血用生地炭、丹皮、赤芍;便血或便黑则用槐花炭、侧柏炭、阿胶珠;苔白腻者以藿香化湿;黄腻则以酒芩、川连清湿热,化腻黄苔。若西医诊断明确,则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如消化性溃疡,关老体会以阿胶珠、白及、三七粉研末装胶囊吞服,可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萎缩性胃炎则重用白芍、乌梅以养胃阴,促进胃酸分泌。

总之,在临床上应注意辨证,分清主次,灵活运用,使其能真正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徐春军、陈勇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8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