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印会河(1923〜),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临床家。印氏治疗胃脘痛,制定出新的根据主证分型的辨证施治方法,效果颇佳。
一、酸多、便干型
本型临床最为常见。症见呕吐酸水,心烦嘈杂,不喜甜食,食甘则吐酸加重,大便偏干或数日一解。胃脘胀闷,有时疼痛,舌苔薄黄或黄厚,或舌质红,脉弦细或滑。前人有“肝经郁火吐吞酸”之说,指出吐酸之症多由肝火内郁所致;大便干艰,则多因肝胆气逆,腑气不降之故。方选大柴胡汤加减:
若舌苔厚者,加薄荷3g;吐酸多者,加川连粉(冲)3g,吴茱萸3g;纳少者,加龙胆草2g。
本方健胃制酸,通腑降逆,疗效甚好。其中薄荷一味,辛散芳香,能化积滞,对舌苔厚腻者有较好疗效。
二、纳少型
本型特点为纳食少而不知饥,勉强进食则脘腹胀满,疼痛,且多见胸闷不舒,嗳气,恶心,脉弦细,舌少苔。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若胃脘胀满甚者加陈皮10g。本方健胃舒肝,增进食欲。其中龙胆草、大黄为常用“对药”,取其小量苦寒健胃,以增强食欲。
三、压痛型
本型特点是胃脘痛,压之加重,有时兼见恶心或大便干燥,脉多弦象,舌苔腻。方选柴陷汤加减。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涤痰的作用,对于痰热结聚胃脘,阻滞气机而引发疼痛者,多能奏效。原方中参、草、枣等甘味补品,对胃胺胀满不利,故减去。
四、嗳气、胀闷型
症见胃脘胀痛,压闷,胀甚于痛,或不见痛,嗳气频作,得嗳气则胃脘胀闷减轻,稍感舒适,脉多弦细,舌苔多净。治宜舒肝理气,方选香苏饮加减:
胃纳差或呃逆者,加川连粉3g。
五、痉挛型
本型多见于青少年,疼痛多突然发作而剧烈,拒按;食物冷热对疼痛无影响,或兼见纳少,呃逆,脉多弦细或紧,舌质紫黯,乃胃部痉挛所致。治宜舒挛止痛,方选芍药甘草汤加味:
若腹胀者,加乌药10g;大便干者,加炒决明子30g。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补血滋液,养筋脉止痉挛,用治多种痉挛性疼痛,效果满意。
六、食后饱闷,嗜甘型
本型证见食后饱闷,甚则胀痛不适,纳少,口干,喜食酸甜之味,脉多细象,舌质偏红。此多由胃酸偏低,消化能力下降之故。方选益胃汤加减:
以滋养胃阴,调补机体为主。
(董连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