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华良才(1938〜),海南省中医院教授。慢性鼻炎是常见的鼻病,它包括了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3种,是以鼻腔粘膜病理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鼻粘膜充血肿胀,各鼻甲海绵窦丛更显舒张,各种腺体分泌物增加。肥厚性鼻炎主要病理改变为鼻粘膜(尤其下鼻甲)肥厚,纤维组织增生,阻塞鼻腔呼吸通道,造成“客观性鼻塞”,影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萎缩性鼻炎主要病理改变则是鼻腔粘膜萎缩,弥漫性硬化,严重时累及骨膜及鼻甲骨部发生萎缩,各种腺体分泌减少、变质,造成“主观性鼻塞”,并使鼻腔逐渐失去生理功能。
中医无慢性鼻炎之病名,其症因脉治散见于古籍“伤风”、“嚏”、“鼻窒”、“鼻槁”、“鼻燥”等记载中。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内分泌物增多及鼻腔粘膜肿胀,其病症较为轻浅,一般可参照内科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治法治之。但作为鼻科病症,在治疗上应注意掌握“宜辛温而慎寒凉”的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尤为重要。若过用或早用寒凉之品,致寒凉冰伏鼻窍,血瘀痰(涕)凝局部,有使慢性单纯性鼻炎演变为肥厚性鼻炎之虞。本症主要病机为肺失宣降,笔者体会,在有表症时以解表为主,无表症时则以宣降肺气为主。曾治患者刘某,男,35岁,2年来经常鼻塞、涕多,常易患感冒,每逢感冒则鼻炎发作。1个月前因感冒,鼻炎又发,在某医院诊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服抗生素多日无效,要求服中药治疗。查:双侧鼻腔粘膜充血,发红,肿胀,双下甲肿大与鼻中隔相接触,鼻腔底部有白色粘液涕积留,鼻腔喷1%麻黄素液,粘膜收缩尚敏感。脉、舌无异常。药用:
治疗1个月,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肥厚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鼻腔稠厚或脓性分泌物增多,鼻腔粘膜(尤其下甲)肥厚增生。其治疗较之单纯性鼻炎棘手得多,需内外兼治方有良效。一般常见2种类型:①鼻腔阻塞,白色粘涕甚多,常流入咽部,患者有痰多之感。常伴头晕,嗅觉失灵。鼻腔检查:双侧下甲显著肥厚,呈灰白色,鼻腔骨有白色粘涕多量。症由肺气虚弱宣降失司,脾气虚弱健运无权,治以双补肺脾,蠲涕通窍为法。用益气聪明汤合苍耳子散加鹅不食草主之。辅以15%氯化钠及50%葡萄糖混合液做下甲注射(每次两下甲各注射1ml,每周1次,体质虚弱者也可每次注射单侧,交替进行,每下甲注射3次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曾治患者雷某,患肥厚性鼻炎已3〜4年,每年冬季尤甚。鼻息阻塞,涕多,头昏闷胀,每遇感冒则上述症状加重,屡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前来诊治。如法内服汤剂2个月,下甲注射2个疗程,诸症获愈。次年冬未再复发。②鼻腔检查:双侧下甲显著肥厚,色暗红,后端肥厚尤著,呈紫红色,表面不平,状如桑椹,鼻腔内有粘脓性涕。症由气滞血瘀,痰(涕)凝于鼻窍所致,治宜行滞活血,化瘀散结为法。用通窍活血汤去麝香加山慈菇、天竺黄、茺蔚子主之。辅以5%鱼肝油酸钠下甲注射,每次每下甲各注射0.5ml,余法同①型,一般2〜3个疗程即可,疗效满意。曾治王某,男,35岁,患持续性鼻塞已2年,四季皆阻,嗅觉失灵,常觉头痛,耳鸣,听力渐减。靠滴鼻净维持通气。服中西药治疗,效不显著。用上法治疗,服药70余剂,5%鱼肝油酸钠注射下甲3个疗程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萎缩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腔内脓痂形成,头痛,咽喉干燥,咳嗽,耳鸣耳聋等。其病机为肺肾阴虚,鼻窍失荣。治疗以双补肺肾之阴为法,以养阴清肺汤合麦味地黄丸(去泽泻、茯苓)主之。若为臭鼻症,则症属肺肾双亏,兼夹肺经郁热,以清燥救肺汤(方中人参改为沙参)合六味地黄丸(去泽泻、茯苓)加柿霜(冲服)、桑皮主之。若兼有黄绿脓涕,头痛甚重,则为兼有胆经郁热,需在上方基础上加蒲公英。本症外治法,主要应清洗鼻痂,还可用芝麻香油加少许冰片溶解滴鼻,或以白蜜涂鼻腔,1日数次均可。几种慢性鼻炎均不宜用粉剂药物吹入鼻腔,萎缩性鼻炎尤应忌用,以防鼻腔更加干燥,加重病情。
曾治尚某,女,29岁,1984年12月8日初诊。患者于11年前即诊为萎缩性鼻炎。现症鼻塞、鼻干、头痛、鼻腔内干痂甚多,不易擤出,用力挖鼻,常致出血。时流黄绿色脓涕,鼻臭。药用:
每剂药煎3次,头2次煎出液内服,第三次煎出液加温水至500ml,灌洗鼻腔。鼻腔内涂白蜜,每日3〜4次。并嘱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牛羊肉及无鳞鱼类,忌烟酒。治疗3个月,头痛、鼻痂、黄绿脓涕及鼻臭均除,鼻腔粘膜湿润光泽。随访1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