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许芝泉(1925〜),徽州卫生学校主任医师。崩漏的治疗,明代方约之先生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了“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的三大治则。然而,在临床上应如何运用,后世医家阐述较少。许氏通过多年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
塞流
治崩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出血。所谓“塞流”就是止血。如不迅速止血,往往导致虚脱。叶桂说“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一分上升之火”,可见止血之重要。至于止血药物,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因,选用不同之品。许氏常用炭类及收敛性药物。
气陷:用升浮药炒炭,如升麻炭、防风炭、荆芥炭等。
血热:用清热凉血药炒炭,如生地炭、丹皮炭、侧柏炭、槐花炭、莲房炭、藕节炭、贯众炭、地榆炭等。此外尚有仙鹤草、旱莲草等。
血寒:用温热药炒炭,如炮姜炭、艾叶炭、百草霜炭、牛角腮、炭等。
血瘀:用活血化瘀药炒炭,如蒲黄炭、茜草炭等。此外,尚有花蕊石、三七、云南白药等。
血脱:除益气外,用固涩止血药炒炭,如棕榈炭、血余炭、乌梅炭等。此外,还有乌贼骨、煅龙骨、煅牡蛎等。
澄源
“澄其源而流自清”,所谓“澄源”即治本,也就是针对引起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治疗崩漏最重要的一环。塞流止血时,应用不同的止血药即含有澄源之意。至于血止之后,崩势已缓,但淋滴未尽,则更应澄源以清其本,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复发。产生崩漏的原因甚多,临床上每以血热为常见,故前人提出“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的治则。本文仅就这一治则谈一点用药体会。
清虚热:生地、白芍、地骨皮、白薇、知母、黄柏等。清实热:黄芩、山栀(与血分药合用,可引入血分而清血分实热)、丹皮(凉血清热,微能祛瘀)、龙胆草(清肝热以止血)、制大黄(泄热凉血并能祛瘀)、大蓟、小蓟(清热凉血止血)等。
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必须注意适可而止,不要过剂。因血遇寒则凝,即使血出遂止,每有留瘀之弊,而且过用寒凉,有损人体阳气,所以对寒凉药不宜久用,以免贻患于日后。
复旧(补血——补脾肾)治崩的首要任务为止血,当血止之后,必须及时补血,以帮助机体恢复健康。然而,这种补血不同于一般血虚之证,应含有调整月经周期的作用。这一疗程远较前一疗程为长。如果只注意控制出血,忽视调整周期,则反复崩漏,用方不灵,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这一点医者必须注意。至于如何调整周期,许氏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应从补益脾肾,特别是益肾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周期,巩固疗效。
补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出血日久,气血必虚,若单纯补血而不补气,则血不能速生。“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此言补气较补血更为重要。脾主统血,脾气虚弱,统摄失权,必致崩漏反复不愈。由此可见,补脾在治崩漏的后期阶段,甚属重要。脾虚轻证用沙参、莲肉、山药、扁豆、芡实、南枣等轻补;脾虚重证用人参、党参、白术、黄芪等重补;中气下陷者则加升麻、柴胡等。常用方剂为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在上述补脾药中,沙参、山药、扁豆、莲肉、芡实、南枣性味和平,气虚有热者可以应用;白术、党参、黄芪性温,可助内热,气虚有热者须慎用。对于虚不受补的病人,可先轻补,或先调理脾胃,俟其脾胃稍健,再行进补。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生长发育和生殖之根本。女子发育成熟后,肾气旺盛则冲脉盈,任脉通,才有行经和孕育的能力。若肾的功能失常,即可直接影响冲任而为崩漏。正如张锡纯所说,“女子血崩,因肾脏气化不固而冲任滑脱也”。所以在崩漏的后期治疗阶段,补肾固本非常重要。
补肾的方法,应根据其偏于肾阴虚或肾阳虚而进行调整。许氏宗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自拟温肾调经汤(鹿角胶、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沙苑子、紫河车、杜仲、桑寄生、续断、枸杞子、熟地)和滋肾调经汤(龟板胶、阿胶、大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制首乌、黄精、山药、山萸肉、菟丝子),分别温补肾阳与滋养肾阴,多年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具体运用还应掌握以下各点。
1.血中求阴:即在补阴药中加入养血之品,如当归身(当归适用于血止后调理,出血时应禁用,以免辛温动血)、龙眼肉等。
2.补中收涩:即在补阴的同时加入五味子、芡实、莲肉等固涩之品。
3.温润填精:补肾阳宜选用温润填精之品,如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鹿角胶、紫河车等。对于刚燥劫津之药,如附子、肉桂等宜慎用。
4.气中求阳:即在温补肾阳药中,加入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补气之品,俾脾机健旺,肾阳易充,寓治后天以益先天之意。
临床上三大治则不能截然分开,必须灵活掌握。如气不摄血引起的崩漏,入手除以止血为主外,应配合益气健脾,血止之后,则以益气健脾为主,以复其元。又如血热妄行引起的崩漏,初期应以止血为主,配合清热凉血,血止之后,依其血热程度,继续清其余热,迨余热清澈,再以补养为主。
崩漏虽以血热为常见,但有时亦有因于瘀血为患者,“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症见少腹痛而拒按,血中夹有瘀块,瘀块排出后则痛减。当用通瘀止血之法,可在治疗崩漏的药物中,加用蒲黄炭、茜草炭、炒五灵脂、三七等化瘀之品。但是,用活血化瘀药须特别慎重,其用药指征应具有下列情况2种以上:(1)经色紫黯或夹有瘀块;(2)潮时腹痛;(3)舌质紫黯或有瘀点;(4)使用过止血固摄药无效者。
若去血过多,真阴亏损,虚火上浮,则症见出血量多,色殷红,形瘦色悴,心烦少寐,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掌心灼热,日晡蒸热,两颧潮红,舌干红少苔,脉虚细数等。治宜滋阴潜阳,凉血止血。药用龟板、生地、知母、黄柏、地骨皮、乌贼骨、龙骨、牡蛎、淡菜、阿胶、藕节、旱莲草、陈棕炭、黄芩(配龟板滋阴清热作用显著)等。
若崩漏日久,阴损及阳,真阳不足,则症见下血宛如漏卮,久久不断,色黯淡,面无华,形体羸弱,口唇爪甲苍白,四肢不温,倦怠嗜卧,腰脊酸痛,少腹冷痛或喜按,纳减便溏,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虚细,尺部尤弱。治宜温肾填精,养血止血。药用鹿角、龟板(龟、鹿均为血肉有情之品,龟板峻补肾阴,鹿角峻补肾阳,二味合用,秉阴中求阳之急,肾脏精气充盈,则奇经受荫而崩漏自止)、紫河车、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山萸肉、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续断、五味子、乌贼骨、艾叶、黑姜、党参、白术、熟地、归身炭等。
其有血下如注,额汗肢冷,气短踡卧,心悸不宁,脉微细欲绝或浮大无根者,乃血竭气脱、阴阳离决之危候。此时“有形之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亟宜峻补元气,回阳摄阴。药用别直参、附子、肉桂、黑姜、鹿角胶、龙骨、牡蛎、熟地炭、阿胶、山萸肉、枸杞子等。代表方剂为独参汤、参附汤等。方专力宏,挽性命于垂危。但别直参价昂货缺,党参力薄,难以胜任,常以山萸肉30〜60g、浓煎顿服,每奏奇功。至于桂、附等刚燥之品,只有当额汗、肢冷、脉微欲绝三症齐见时方可使用。三症一除,宜渐减去。因桂附大辛大热,用之不当,反致助热动血,临床须加注意。
(许从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