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郭维一(1930〜),陕西榆林地区中风神经病医院主任医师。历代医家对温胆汤“温”字的含义,看法不一。如汪昂的《医方集解》:“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陈修园《时方歌括》:“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这些都说明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笔者认为“胆寒”的“寒”字,应理解为“痰”,颇为确切。其理由:一是中医理论认为胆为中正之官,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壅郁,若少阳之气失和,胆先受病,继则转化他脏发病;二是临床实践验证了凡因痰导致之头晕、头痛、心烦、惊悸、不寐、胸闷、癫、狂、痫等证均用温胆汤增损,通过治胆而获愈;三是全方功用能清化痰浊,使胆气清,少阳之气和。
温胆汤确是治痰病的主方,药性和平,有清降积热,化痰宁神之妙用。若能辨证进退可治疗多种疾病。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某些神经精神病,疗效颇验。
谢某,女,29岁,工人。1984年7月13日初诊。
自述初因事不如意,心情不快而发病,历时3年余,曾辗转多处检查诊为“癔病”,曾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有增无减,日益加重,一次提水烫伤脚面,回家方才发现。刻诊:心悸不安,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双目呆滞,神疲乏力,呵欠频作,寐少易惊,多疑善感,性急易怒,胸闷气短,语无伦次,乱语伤人,不分是非,不避亲疏,喜怒无常,纳呆食少,二便正常。舌体微胖,舌苔薄白,苔心微腻,根部略黄,脉沉弦而滑。证属肝气怫郁,郁久化热,挟痰上扰,迷闷心窍。治宜舒肝解郁,清化浊痰,安神开窍,平肝潜阳,方以温胆汤加味。
处方: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7月26日):连服上药13剂后,患者自觉诸恙减半,睡眠较好,情绪活跃,饮食倍增,精神转佳,但喉中有痰阻塞,咯之不出,遵原方续服,晨间增服礞石滚痰丸1丸。共服上方70剂余,礞石滚痰丸60g,诸症基本消失,停药观察。
三诊(10月5日):病情日渐好转,无异常现象发生,为巩固疗效,处以调养心神,调畅枢机之丸药方,回家配服,并嘱避免刺激,克制情绪。追访已上班,一切正常。
脏躁治法,古今皆有记载,医者习用仲师甘麦大枣汤。然此例治法未拘泥甘麦大枣汤一法,另辟蹊径,以痰从郁论治。方中用温胆汤加白矾取其清化痰浊,用小柴胡汤加白芍、木香、香附,安神开窍,生龙牡潜阳镇静,中间增用礞石滚痰丸导痰下行。诸药相合,共奏清痰化浊,舒肝解郁,安神开窍,潜阳镇静之功,法中病机,药能胜病,疗效昭然。治疗过程中宗法守方,一方到底,而未改弦更张,缘由病情改善而病机未变之故耳。
李某,女,32岁,农民。1983年6月18日初诊。
平素多愁善忧,心胸狭窄。3个月前被人打骂后,精神失常,哭闹不休,自感委屈,昼夜不能入睡,经当地医院检查诊为“精神分裂症”,曾服中西药治疗,除睡眠稍好外,余症同前。刻诊:面色苍黄,神情淡漠,精神疲惫,哭闹无常,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喃喃不休,心慌不宁,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多疑幻听,易惊胆怯。寐少梦多胸闷不舒,善太息,有时无故骂人,或打骂孩子,兼有头痛、头昏,食少口臭,大便干燥,若有欲求不得之事,病情立即加重。舌尖红苔白厚,脉沉弦滑。证属肝郁不舒,中焦失调,痰火上扰,格塞心窍,发为癫狂。治当舒肝理气,清热豁痰,安神宣窍。方宗温胆汤加味调治。
处方:
煎服法:先将磁石、生牡蛎煎10分钟,入其他药再煎10分钟,入大黄煎5分钟后取汁150ml,再加水煎1次,取100ml,两煎相参,分2次服。
二诊(6月24日):将药如法煎服,1剂后通下大便3次,稀溏恶臭,似有痰液随下,而后大便微溏,日行1次,仍有粘液,诸恙减轻,表情较活跃,夜间睡而不实,食纳增加,口臭消失,精神转佳,哭闹减少,言谈有序,心悸、心烦、易惊等症也减轻,舌苔薄白,脉沉濡。仍守前方减去大黄10g、续服。
三诊(6月28日):诸症继减,情绪安定,睡眠亦好,大便正常,再遵原意治之。
四诊(7月3日):恙除病愈,舌正脉缓,以养心安神之法,调养善后,并嘱心情开朗,避免刺激。
经云:“重阳则狂”。本案狂症治当顿挫其阳,以平为度。方中二陈汤伍南星化痰浊,炒枣仁、菖蒲安神开窍,枳实、大黄是大承气汤之半,伍竹茹取清胃肠之热,涤荡痰结从肠道排出之功,枳实配柴胡舒肝宽胸行气,生牡蛎意在潜阳,磁石取其重坠之性,引痰热下行也。药物之煎法也是取效之关键,若大黄先煎则无通利之功,磁石、生牡蛎其质坚硬,若与其他药同煎,有效成分又难以全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