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肺脓疡(肺痈)秘方续集

苇茎排脓汤

来源:
马有度,《医方新解》
组成:
苇茎30克,桃仁12克,冬瓜仁24克,桔梗12克,甘草9克,鱼腥草60克,柴胡24克,金银花1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清肺泄热,解毒排脓。
方解:
方用苇茎、柴胡辛凉泄热;金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冬瓜仁、桔梗祛痰排脓;桃仁活血祛瘀;甘草解毒调和,合而为方,共奏清肺泄热、解毒排脓之功。
主治:
肺痈。
疗效:
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肺痈验方

来源:
沈仲圭,《新编经验方》
组成:
金银花30克,薏苡仁18克,葶苈子、桔梗、白芨、生甘草各9克,黄芪15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清热毒、化痰浊、止咳逆。
方解:
方用金银花清热解毒,善治痈疽;苡仁清肺热,治肺痈咳吐脓血;桔梗开痰,治肺痈干咳;甘草泻热,止痛生肌;葶苈子除痰下气;白芨去腐生新,治痈肿;黄芪、生姜排脓生肌。诸药配伍巧妙,确为治疗肺痈之有效良方。
主治:
肺痈已溃,胸中隐痛,时出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者。
疗效:
屡用屡验,效果显著。

小儿肺痈方

来源:
王鹏飞,《中医杂志》(11)1980年
组成:
青黛3克,紫草、寒水石、乳香各9克,牙皂6克,天竹黄9克。
用法:
水煎服。服用量:3岁以上,日服2次,每次100毫升;1~3岁,日服2次,每次50~80毫升,1岁以下,日服2~3次,每次15~30毫升,上述1剂,2日服完。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
方解:
方中青黛清热解毒,兼能凉血;紫草凉血活血,清利湿热;寒水石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牙皂祛风消肿,拔毒排脓;天竹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诸药合用,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之功,消肿排脓之效,是治疗小儿肺痈的有效良方。
主治:
小儿肺痈(肺脓疡)。
加减:
持续高热不退,加地骨皮9克,或竹沥汁30克(兑入汤剂);咳甚或胸痛;加栝蒌,银杏各9克,枳壳3克;咳脓血、痰多,加白芨9克,白芷6克。若体温渐复正常,痰量减少或消失,但神疲纳呆者,改用青黛、儿茶各3克,银杏、黄精、焦山楂各9克,草豆蔻6克,水煎服,体虚者加百合、木瓜各9克。
疗效:
屡用神效。

宣肺解毒汤

来源: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
金银花30克,连翘18克,鲜苇根30克,桑叶10克,薄荷5克,冬瓜仁15克,杏仁10克,瓜蒌仁12克,苦桔梗、生甘草各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解:
肺痈初期与风温相同,故以解表清里、宣肺解毒之法。方用苇根、桑叶、薄荷辛凉解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冬瓜仁、杏仁、瓜蒌仁润肺止咳,且消痛肿;桔梗、甘草宣肺止痛,为肺痈专药;再参以加减,俾表里两消,则痈肿消于无形。
主治:
肺痈(未溃期),症见发病急,恶寒发热,咳嗽胸满,痰黏或黄或白,舌质红,苔薄白,脉数。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浅,有湿性啰音。X光检查,早期见炎性阴影,与肺炎基本相同,惟肺炎阴影密度较淡,肺脓肿阴影较局限,密度较深。
加减:
胸痛加犀黄丸3克(吞服)。痰多加黛蛤粉30克。恶寒重者加荆芥3克;不恶寒但发热,脉数大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栀子各10克。
疗效:
屡用屡验,效果颇佳。治愈率达100%。
附记:
《金匮要略》云:“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兰台轨范》则云:“肺痈之疾,脓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药变化,汉时治法,或未全耳。”王氏经验:肺痈初期易治,十全十,百全百,如已成脓,轻者尚能治愈,重得则难保十全。

加减苇根汤

来源:
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
鲜苇根、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连翘15克,鱼腥草、冬瓜仁各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杏仁各10克,苦桔梗5克,甘草节3克,川贝母10克,犀黄丸3克(吞)。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
清热解毒,宣肺排脓。
方解:
肺痈已溃与治疮疡无异,故方用金银花、紫地丁、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以消痈疡;鱼腥草为肺痈专药,治肺痈吐脓血;苇根、贝母清肺散结;苡仁、冬瓜仁清肺化湿,排脓生肌;甘草节解毒;苦桔梗散郁;桃仁、杏仁活血散结;犀黄丸为治痈疡第一药,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其效甚著。
主治:
肺痈(已溃期),症见发热胸痛、胸胁胀满,咳出腥臭脓液,或痰中滞血(脓痰如臭鸡蛋样,吐在水中,浮者为痰,沉者为脓)。脉数,舌苔黄。听诊:可闻管状呼吸者,如脓腔大可闻及空瓮音。X光检查:可见液平面,周围有大景炎性病变。
加减: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炭30克,白芨、三七各2克(冲下);胸痛憋气加甜葶苈12克,瓜蒌20克;病程较久,加合欢皮30克。
疗效:
临床屡用,皆有良效。

清肺化痈汤

来源:
言庚孚,《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组成:
鱼腥草15克,大青叶12克,金银花、净连翘各10克,生石膏12克,川雅连3克,干芦根15克,单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苦杏仁10克,瓜蒌仁12克,浙贝母10克,玉桔梗10克,生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解毒泻热,清肺排脓。
方解:
风温毒邪,其势炎炎,故方用鱼腥草配大青叶、川雅连、金银花、净连翘、生石膏清热解毒,直折温邪之功;且尚有辛凉解表、驱邪外解;配芦根、桃仁、冬瓜仁、杏仁、瓜蒌仁、浙贝母、玉桔梗、生甘草清肺排脓,止咳化痰,通腑泻热。诸药配伍为用,有用重兵直捣砍杀之力,又给残寇败退之路,歼驱并施,故用之取效颇捷。
主治:
)肺痴。
加减:
尿赤或痰中带血,加白茅根15克。
疗效:
屡用效捷。
附记:
若病势减轻,当改用小剂,或更方调理,以巩固疗效。

清热解毒汤

来源:
赵永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
金银花、蒲公英、芦根、败酱草、紫菀、紫花地丁、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桔梗20克,知母、连翘各15克,桃仁10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清热解毒。
主治:
急性肺脓肿。
加减:
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荆芥、牛蒡子各10克;热毒炽盛,体温高达39丈以上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5克,栀子10克;胸胁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合欢皮15克;咯血、咳嗽带血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白芨、血余炭、藕节炭各10克;气虚多汗者加黄芪30克,麻黄根20克,党参15克。治疗后期高热已退,脓痰消失,X线胸片显示病变基本吸收,白细胞总数接近正常时,改服益气养阴、清解余热的副方:沙参、麦冬各15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地骨皮、丹皮各10克,山药6克,百合1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32例,痊愈率87.5%(体温正常,咳嗽、咯痰、胸痛消失,白细胞总数少于10000/立方毫米,X线胸片显示病变完全吸收或留残余阴影),好转6.3%(脓痰减少或变为泡沫样痰,白细胞总数略有下降,X线胸片显示炎性病变吸收1/2者);无效6.2%(脓腔不改变)。
附记:
对有液化脓溃者,在服药过程中可配合体位引流排脓。又用单味干金荞麦根茎250克,一般肺脓疡,水煎服;如肺脓癀病情迁移、脓包不易破溃者,临床表现高热持续,臭脓排不出或排不尽,则用黄酒1250毫升,密封蒸煮3小时,取净汁1000毫升(加防腐剂备用),每日3次,每次服40毫升。小儿酌减,痊愈率为91.3%。

肺脓疡合剂

来源:
金如寿,《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半枝莲、金银花各15克,鱼腥草15〜30克,虎杖、黄芩、格梗各12克。
用法:
每日1剂(病重者2剂),水煎服,日服3~6次。
功用:
清热透邪,化瘀排脓,清肺养阴。
主治:
急性肺脓疡(肺痈)初期发热。
加减:
如高热不退,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旱莲草15克;如热退吐大量脓臭瘐(排脓期)时,加桃仁9克,生薏苡仁18克,以怯痰、化瘀、排脓。如经X线检查,液面消失,脓腔全部显露时,加黄精、白芨各15克,以养阴补肺,促进脓腔闭合。
疗效: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治愈率为68%,有效率达100%。
附记:
本方具有退热快、排脓多、空洞闭合迅速的效果。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47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