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秘方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异常位置而出现病变和症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肌壁层时,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子宫肌腺瘤;而当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壁层以外(包括子宫颈部及子宫体浆膜层)的任何部位时,统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于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习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除了病灶部位的体征外,主要有三大症状:(1)继发性和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疼痛部位常在下腹或腰骶部,当病变侵犯阴道或直肠阴道隔时,可发生性交疼痛或肛门坠痛,并于月经期加重。(2)月经不规则或月经量多。(3)约有50%的患者不孕。

本病的病因是复杂的,很可能是多源性的,经输卵管移行以及直接种埴可能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体腔上皮化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至于盆腔以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以良性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往往是医源性的,如剖腹取胎术等。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体征。年轻妇女有继发性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或月经不规则及多年不孕,妇科检查在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有触痛明显的小结节,临床诊断可基本建立。但确诊则须借助内窥镜或剖腹手术看到病变部位,并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

本病的治疗原则要根据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及范围、年龄和对生育的要求等全面考虑。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要尽可能采用性激素等药物治疗或保守性手术;对年龄大而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属“癥瘕”和“痛经”等范畴。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为血瘀,其基本的病理产物为离经之血形成的瘀血,宿瘀内结,日久便成癥瘕。故中医的治疗原则不外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亦有学者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是本(性激素失调),治疗宜补肾为主兼活血化瘀。血瘀的形成多由肝郁气滞,脾虚气弱或肝肾两亏所致,亦可由外邪寒、湿、火三气或凝滞或胶结或煎熬引起。气滞血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肝失疏泄、脾肾不足以及湿热交阻则可表现为月经失调和不孕。(冯杜熊)

1.异位汤

来源:
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邵公权。
功能:
活血化瘀。
主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见肝气郁结者。
组成:
三棱9克、莪术9克、皂角刺9克、制香附9克、柴胡9克、当归9克、蒲黄12克、五灵脂12克、异位粉(包)6克(地龙、蝱虫、蟅虫、蜈蚣、水蛭各1.2克,研粉备用),水煎服。
加减:
气虚血瘀者去柴胡、香附,加党参12克、炙绵芪12克、炙升麻9克;怕冷加桂枝6~9克,兼有阴道流血加川椒3克;便秘加大黄3~6克,经量多者,于经前去三棱、莪术,加紫丹参12克、刘寄奴12克。少数患者可合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疗效:
156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89例,占57.05%;有效39例,占25%;无效(包括反复)28例,占17.95%。总有效率为82.05%。
按语:
邵氏认为本病主要因七情所伤或风寒相搏所致,以使瘀血内结,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临床症状。通过本方治疗,清除了局部的瘀血,恢复了正常的气血运行,改善了症候和体征。

2.内异方

来源: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小荪。
功能:
行气破瘀,软坚消癥。
主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组成:
炒当归9克、丹参12克、赤芍9克、制香附9克、血竭3克、川牛膝9克、桂枝3克、炙甲片9克、皂角刺12克、干漆4.5克、莪术12克、海藻9克,水煎服。
加减:
痛经剧烈者,去炙甲片、皂角刺、莪术、海藻、干漆,加延胡索9克、没药4.5克、失笑散(包)15克;月经过多者去药如上,复去桂枝,川牛膝改为怀牛膝,丹参减为6克,加白芍9克、花蕊石15克、熟军炭9克、震灵丹(包)12克。此两加减方均于行经前2~3天起服用,连服7剂,经净后服用基本方。肝郁气滞者加柴胡4.5克、川楝子9克、丹皮9克、乌药9克;肛门坠痛加槟榔9克、枳壳6克;气虚者加党参12克、黄芪12克;阴虚者加生地12克、麦冬9克、女贞子9克,去桂枝;肾虚者加杜仲9克、狗脊9克、桑寄生9克;寒凝者加吴茱萸3克、炮姜4.5克;湿热者加败酱草30克、鸭跖草30克。
疗效:
应用43例,显效13例(包括治愈不孕4例),占30.2%,有效25例,占58.2%;无效(包括反复)5例,占11.6%,总有效率为88.4%。
按语:
本方由蔡庄整理发表。蔡氏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的主要病机为宿瘀内结,故治疗必从化瘀立法。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本方即用化瘀消癥法,而痛经则用化瘀止痛法,尤须提出的是内异症月经过多或至崩漏,若单纯用止血法则效果不显,仍当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固摄,于经前3天投药,藉以搜剔瘀血,方可奏止血定痛之功效。

3.内异消散方

来源:
上海市瑞金医院刘德傅等。
功能:
活血化瘀,软坚温肾。
主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肛门坠痛、性交痛、不孕等症。
组成:
桂枝9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桃仁9克、昆布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炙鳖甲15克、茯苓15克、锁阳15克、仙灵脾30克、地鳖虫15克、王不留行12克、逍遥丸(包)12克,水煎服。经净后服5~7剂。
加减:
随经期变化,另设经前方和经期方。经前方:生蒲黄12克、五灵脂12克、丹参12克、川牛膝12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刘寄奴15克、参三七片(吞)2片,水煎服。月经前服5~7剂。经期方:蒲黄炭(包)12克、五灵脂12克、炒川柏12克、花蕊石30克、香附炭9克、炒乌药9克、炒川芎6克、大黄炭6克、炙黄芪15克、肉桂3克,水煎服。月经期服3~7剂。随症加减:气虚者上三方中均可加黄芪、党参15~30克;阴虚者经期方中去肉桂,加侧柏、地榆各12克,主方中去桂枝、仙灵脾、锁阳,加玄参12克、麦冬9克、桑枝9克;便秘加生大黄(后下)3克,瓜蒌仁(打)15克;盆块明显加花蕊石30克或皂角刺15克。
疗效: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主症基本消失,病灶明显缩小,压痛基本消失,或不孕者受孕)29例,占48.33%;好转(症状改善,盆腔触痛减轻,结节无明显改变)18例,占30%;反复(治疗后好转,停药后发作)11例,占18.3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2例,占3.33%。总有效率为78.33%。
按语:
刘氏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经期前后的临床表现不同,分设经前、经期和经后三方。唯经后方软坚化瘀作用尤专,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故单独列出为主方。据刘氏观察认为本组病例以寒症为多,占76.6%,故本方又为寒凝血瘀型而设。至于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者,均可按上方随症加减。

4.育肾化瘀汤

来源:
四川医学院田映碧等。
功能:
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主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组成:
巴戟天9克、淫羊藿12克、续断12克、菟丝子9克、党参9克、黄芪9克、丹皮9克、桃仁9克、红花6克、生蒲黄12克、茜草12克、赤芍9克、香附9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42例患者,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5例;显效(症状或体征显著改善或不孕者受孕)23例;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并稳定者)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42例中有10例不孕,治疗后有7例妊娠,占70%。
按语:
田氏认为活血化瘀药能使瘀血吸收,粘连软化,包块缩小,疼痛减轻。但单用活血化瘀药疗效不持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当以肾虚为本,而出血粘连阻滞经脉,造成局部癥块,则是标。治疗宜以补肾为主兼益气活血化瘀,标本兼治,比单用活血化瘀法更为有效。

5.温宫散结方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王祖倩等。
功能:
温经行血,祛瘀散结。
主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见痛经剧烈、肛门坠痛等。
组成:
当归9克、赤芍9克、五灵脂9克、元胡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没药6~9克、生蒲黄12克、干姜4.5克、小茴香4.5克、肉桂3克,水煎服。
加减:
经期量多腹痛加花蕊石30克、血竭6~9克,口服七厘散0.75克或云南白药0.5克,日2次;非行经期加海藻9克、昆布9克、夏枯草9克、牡蛎30克;气虚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瘀热者去肉桂、干姜、小茴香,加丹皮9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恶心加吴茱萸4.5克。住院者每日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8支(含生药24克)。若病灶限于直肠窝者,可用上方煎汤作肛内滴注或取汤药40毫升滴入电极板,作离子透入疗法。
疗效:
12例患者均以上方作住院治疗。其中显效(治疗期间症状消失或减轻一半以上,肿块或结节变软,触痛消失)3例;有效(治疗期间症状缓解,体征无变化)5例;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4例。总有效率66.67%。
按语:
王氏观察认为本方疗效与病程无明显对应关系,外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疗效优于内在型和混合型。

6.克痛汤

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许润三。
功能:
化瘀定痛。
主治:
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见有痛经、肛坠、不孕、性交痛、妇检宫颈后壁有结节等。
组成:
党参15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三七粉2克(分吞),水煎服。第1个月为每日1剂,1个月后改为隔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
经期加琥珀粉1克(分吞);经后加黄精10克;非行经期加莪术10克、三棱10克。
疗效:
应用11例,痊愈(子宫后壁结节及自觉症状消失)4例,显效(结节缩小,自觉症状消失)6例,好转(结节形状同前但变软,自觉症状减轻)1例。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