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秘方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剧烈的阵发性疼痛,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机点”引起。如表情肌的运动、微笑、轻微的触摸面部,微风的吹拂,头部的转动以及说话、洗脸、刷牙、漱口等均会引起疼痛发作。“板机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以上,此点常位于牙龈、牙齿、上下唇、鼻翼、口角及颊部粘膜等处。疼痛如电击、针刺、刀割或撕裂样剧痛。发作时患者为减轻疼痛而做出各种特殊的动作,如咬紧牙关、连续咀嚼、咬唇、伸舌等,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有的患者发作与气候有关,春冬季节易发。有的因疼痛发作时用力揉搓面部皮肤,可发生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脱发、脱眉,有时甚至引起局部擦伤并继发感染。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性。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识也不一致。但根据临床实践、颅脑手术所见、病理解剖及动物实验结果等,对其病因有些推论和假说,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中枢病变学说、周围病变学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可能为颅中窝和颅后窝的颅内病变,鼻源性和耳源性的颅底蛛网膜炎、脑血管动脉瘤。

依据病史和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表现,一般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不困难。查找“扳机点”对判断疼痛的分支及疼痛涉及的范围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做诊断性封闭。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疼痛常不典型,呈持续性,角膜反射的减低或丧失是较有意义的体征,也有出现痛觉、温觉与触觉障碍等。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有卡马西平、苯妥英纳等。如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封闭疗法,理疗、组织疗法、注射疗法,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在上述几种疗法无效时可考虑手术疗法。

中医学称本病为“面痛”、“脑风”、“偏头风”。中医认为感受风毒之邪,循经络而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络道不通,气血凝滞而不行;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脑髓脉络失于滋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升动太过,盛旋于上;或情志不和,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犯巅顶所致。临床治疗时先分清外感与内伤,其次再辨虚实。外感面痛,起痛突然,痛势剧烈,但外邪一去常痛止如常,多属实证,治法以疏风清热散寒为主。内伤面痛,起病缓慢,痛势较轻,不易速去,遇劳常发,多属虚证,治法以扶正为主。亦有按经络循行路线和疼痛部位酌加引经药物。(胡国庆)

1.加味芍药甘草汤

来源:
浙江省椒江市中医院黄冬度
功能:
缓急定痛,宁心安神。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42例,女性38例,男性4例;年龄39~45岁10例,46~55岁28例,56~67岁4例;第二支第三支疼痛30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2年。服本方7~25剂后疼痛全部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者30例;半年后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明显减轻者12例。
按语:
芍药甘草汤早经研究证实,对痉挛而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镇静作用也十分明显,但应用于三叉神经痛者则为数甚少。黄氏在此基础上伍入舒筋通络的木瓜和宁心安神的酸枣仁,临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川芎止痛汤

来源:
蒋森。
功能:
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水煎服重者每日2剂。
加减:
抽痛剧烈,遇冷即发,喜热喜熨等寒重证加炙附子20~30克、荜拨10~13克;痛如火燎,或胀痛如裂遇热痛甚,得凉痛减的热重证,加生石膏20~3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便干者加大黄15克;痛如锥刺,日久不愈,手搓揉痛处稍得舒适的瘀重证,加赤芍12~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抽搐疼痛,颧红烦热,急躁易怒的阴虚证,加生地、天麻、龟版各15克、黄柏12克、知母12克。
疗效:
治疗86例,首次发病者49例,反复2次以上者37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36剂。缓解44例,占51.2%;显效32例,占37.2%;有效6例,占7.0%;无效4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3.地玄石膏汤

来源:
山东省陵县人民医院王道庆
功能:
凉血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生地30克、玄参30克、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杭芍24克、羌活6克、没药15克、细辛3克、升麻3克,水煎服。
加减:
偏上部痛甚者加川芎;偏下颌部疼痛甚者加知母;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者加钩藤、蜈蚣;目赤流泪者加菊花、黄芩。
疗效:
治疗31例,显效24例,好转7例。
按语:
本方对肝肾阴亏、阴虚火旺,或血热郁火,或火盛伤阴、上犯巅顶之三叉神经痛的中老年病人较为适宜。

4.阵痛汤

来源:
河南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马奎云等
功能:
健脾渗湿,温阳利水,舒经通络。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桂枝12克、木防己9克,制成片剂。每日服2次,每次8片。
疗效:
治疗162例,病期最短者半小时,最长者32年;病变部位右侧91例,左侧61例,双侧1例,9例记载不详。结果治愈63例,占38.9%;显效41例,占25.3%;好转45例,占7.8%,无效13例,占8.0%。总有效率为92.0%。
按语:
马氏认为三叉神经痛患者舌苔多白厚腻,重患侧面部肿胀,属于湿证。湿邪遏滞经络,经络不通则疼痛。本方有直接的利水渗湿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利尿消除病变部位水肿,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及直接镇静、解痉、镇痛等综合作用。

5.防风汤

来源:
河南省中医学院禹县门诊部牟敬周
功能:
祛风活血,镇惊止痛。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防风30~60克、生白芍30~120克、白蒺藜30~60克、蔓荆子30克、钩藤30~60克、露蜂房30克、全虫15克、当归20克、丹参60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加减:
防风、生白芍、白蒺藜、钩藤一般用小量,病情重者可用大量。
疗效:
治疗64例,痊愈(连续服药痛止后,不再复发)12例,显效(连续服药后疼痛基本控制,但停药数天或几个月仍有反复)38例,有效(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4例。
按语:
牟氏重用防风,防风润而不燥,驱风而止痛。编者认为风邪为致病之要素,风邪袭入,窜入经络,阻遇气血,致使局部经气不通,血脉瘀阻,疼痛乃作。欲治本病,必以驱风通脉,风邪祛,气血活,津液复,则痛止。本方独特之处在于重用祛风之品。

6.颅痛宁方

来源: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卢方
功能: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川芎、荜拨,二者比例为2∶1,采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2克,每日3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
疗效:
治疗182例,男性76例,女性106例。显效(剧烈疼痛明显缓解或控制,可正常生活和工作)152例,占83.5%;有效(疼痛发作减轻,疼痛持续时间变短,疼痛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变长,可进食、说话、洗漱等动作)24例,占13.2%;无效(疼痛无缓解,须采用其他措施止痛者)6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远期效率为92.2%。一般3天见效。
按语:
卢氏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临床中,筛选出大剂量川芎与荜拨配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药物。取川芎辛温走窜,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荜拨辛散风邪,两药相配,共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经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对血管性头痛也有较好疗效。

7.愈痛散

来源:
侯景媛
功能:
祛风活血,镇痉止痛。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白附子100克、川芎200克、白芷200克、全蝎150克、僵蚕200克,上药分别研成细末,过100目筛,搅拌均匀。每日服2次,每次2克,以热酒调服。10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治愈(疼痛完全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33例,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观察期间偶有轻微发作,但不影响工作)13例,有效(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2例,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在服药期间稍有改善)2例。
按语:
服药时采用热酒调服,能引药入络,动静配合,血气兼顾,痹清窍通,疼痛则愈。

8.三叉汤

来源: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卢方
功能:
祛风散寒,清热通络。
主治:
三叉神经痛。
组成:
(1)川芎30克、白芷30克、蔓荆子30克、生石膏30克、山栀6克、青黛6克、胆南星6克、蝉蜕6克、姜黄12克,水煎服。用于风火型。(2)川芎30克、白芷30克、制川乌9克、藁本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用于风寒型。(3)川芎30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半夏9克、防风9克、制水蛭9克、蜈蚣4条、姜黄15克,水煎服。用于久痛入络型。
疗效:
治疗120例,病程最长者30年,最短2周。治愈92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48剂。
按语:
卢氏将三叉神经痛分为风火型、风寒型、久痛入络型3型,分别采用祛风清热、祛风散寒、祛风通络药治疗,符合中医“同病异治”的辨证思想。3方均以川芎为主药,且用量30克,取其辛温走窜,散风止痛。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与辨证施治所用药物相结合,通过调整血管舒缩功能,以解除颅底动脉对三叉神经的压迫。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26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